塔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佛教因果定律 > 顶果钦哲法王:领受和修学法教的正确发心_顶果钦哲上师瑜伽

佛教因果定律

顶果钦哲法王:领受和修学法教的正确发心

领受和修学法教的正确发心

等虚空无边无尽的众生,小至微细昆虫的每个生命,都希望离苦得乐。

但没有一个众生了解,在追寻快乐的过程中,唯有遵循善行方能带来快乐;也没有一个众生明白,在努力避免痛苦时,会因恶行而导致痛苦。因此众生不知不觉的悖离了快乐,陷入痛苦之中。

期待快乐又不放弃恶行,就好比把手伸进火里却不希望被烧炙般。当然,没有人愿意受苦、生病、挨饥受冻——但只要我们继续纵情作恶,苦难将永无止境。

同时,除非我们有善的行为、言语和思想,否则永远不会获得快乐。善行必须靠自己培养,买不到也偷不来,更不可能碰巧遇到。

我们的作为不外乎身、语、意三者。这三者中,身、语的活动无法自行引发;意决定了我们的所言所行。如果任由心意到处驰骋,只会滋生愈来愈多恶行,这正是我们累世在轮回(samsara)①中不断徘徊流转的原因。

在无始轮回和累世中,我们必曾有过父母。事实上,因我们不断受生,所以每位众生②都必曾是我们的母亲或父亲。

每当思及这些曾为我们父母的众生,长久无助地在轮回中流浪,好像瞎子迷了路时,不禁会对他们生起强烈的悲心。

然而,光有悲心是不够的;他们需要实质的帮助。但只要我们的心还受制于执着,仅供给他们食物、衣服、金钱,或只付出情感,最多只能带给他们有限和短暂的快乐而已。

我们必须找到一条路,帮助他们从痛苦中完全解脱出来。而唯一能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就是实修佛法③。

因此,在接受这些珍贵的法教之前,首先应该生起正确的发心,明白学习和修行的目的不是只为自己,主要是为了让众生从轮回大海中解脱,并引领他们证悟成佛。这便是广大圆满的菩提心④。

菩提心,意即“觉悟的思惟”(the thought of enlight-ment)。 它有两个面向:一是为了一切众生,二是智慧的开展。

第一个面向是对一切众生无分别的悲心,不分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心中常存这种悲心,力行每一件善事,即使只是供一盏灯或念一句咒,都希望利益一切有情,无一例外。

然而,要真正帮助所有众生,单有悲心还是不够。我们常用一个故事来说明:双手瘫痪的母亲无助地望着孩子被洪水冲走;毫无疑问地,她虽有悲心,却无法解救溺水的孩子。

因此,凡是可以帮助众生离苦、引领他们获致证悟之事,我们都必须剑及履及。

我们应该了解自己何其幸运,能出生在值佛住世、并传授佛法的世界,得遇善知识、并接受其教导。现在正是我们善加利用宝贵人身,往解脱道上迈进的时刻。

① 轮回:

生、死与再生的不断循环,其间充满苦痛,今生只不过是个瞬间。

② 众生:

字义上表“具有心念者”。

③ 法:

法有多种意义:此处指由释迦牟尼佛及其他证悟者传下的各种法教。传法旨在教导众生何者应为,何者应避免,而能自轮回中解脱,证得圆满佛果。

④ 菩提心:

在世俗谛上,是为了救度众生离轮回之苦而成佛的誓愿与决心;就胜义谛而言,是超越一切概念之空、悲不二。

俗话说:“人生可引领你至开悟,也可引领你入地狱。”依着所发的心愿和所抉择的方向,我们可以成为圣者,证悟佛性,也可以变成十足的恶棍,死后直堕地狱。佛法的教授让我们能辨别这两个方向,明示我们何者当为,何者应避免。

现在我们仍十分欠缺助人的能力。但如果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以祈愿众生离苦为动机,那么,不断地发愿,终会实现。

动机引导行为的动力,就像灌溉沟渠将水引至所需之处一般。

每件事都取决于我们的动机。如果我们全部的希望只是福寿双全,那我们最多也只能达到那样;但如果我们盼望所有众生都自轮回解脱,我们最终也会达成这个无比崇高的目标。

所以最重要的是,不要将愿力投往低下的目标。

从前,有位母亲和幼子搭乘小舟横渡湍流。到了河中央,水势急高,小船行将翻覆之际,他们警觉大祸临头。母亲心想:“愿我子得救。”孩子同时想着:“愿我母获救。”虽然船沉了,母子双双溺毙,但因其祈愿的清净和力量,使两人既刻往生殊胜的净土⑤。

菩提心的另一面向是智慧的开展,证悟空性了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这两种菩提心——慈悲的善巧与空性的智慧,应永不分离,犹如鸟的双冀,缺一不可。徒具悲心不足成佛,仅靠了悟空性亦无法得证。

用一般的动机行善,必会带给我们某些快乐,但那只是昙花一现。这种快乐很快就消失了,我们在轮回的无助漂流仍将持续下去。反之,如果我们所做、所言、所思的一切皆出自菩提心,快乐就会不断增长,永不枯竭。发菩提心所行之果,不同于一般善念所做的善行,永远不会被愤怒或其他烦恼毁坏。

⑤ 净土:

诸佛智慧之化现。依佛之三身有不同层级。有些只有佛能见;有些是菩萨亦能见;有些如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则投生其中的凡众也可见。

我们可经由不断忆念下列四事,得以往生此种净土:

1)净土的功德。

2) 殷切祈愿往生净土。

3)令众生皆得大乐之发愿。

4)累积福慧资粮。

因此,不管我们做什么,心永远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佛教教法着重于使心完美的原因。心是王,身、语为仆,必须听心吩咐行事。是心产生信心,也是心感到怀疑;是心存有爱,也是心怀有怨恨。

所以,向内省察你的动机,因为这决定了你所行是善或恶。心如同透明的水晶,放在何种颜色的布上,就现出何种颜色——在黄布上是黄色,蓝布上是蓝色,诸如此类。

同样地,不管外相如何呈现,你的心态替心着色,决定了行为的特质。心的本质并不是那么遥远或不可测知,它永远当下立现的。

但如果你想看清楚心是什么样子,你找不到有某种东西是红的、黄的、蓝的、白的或绿的;它既非方亦非圆,更不是一只鸟、一只猴子或任何东西的形状。

心,纯粹是认知和记忆无数念头的所在。如果你的思绪是善的,那么你已调伏了心;如果用心不良,那就是还未调伏心。

驯心使其向善需要毅力。

不要认为:“佛是完全证悟者,观世音菩萨⑥是悲心的化身,如我这般的凡夫如何助人?”

不要气馁,当你的发心愈来愈广大,行善能力也将随之扩展。现在你可能没有像观世音菩萨那样的本领,但开展的方式就是修习佛法。

如果你不断发愿利益他人,真正实现的能力自会显现,就像水往山下流一般自然。

⑥ 观世音菩萨:大悲之佛,此偈颂所述之修持主尊。

所有的困难皆导因于不顾他人。无论你做什么,都应常常端详自己的心性之镜,检视为自己、为他人所做所为的真正动机。

慢慢地,在任何环境下你都能开展出驯心的能力;同时藉着跟随往昔成就者的脚步,在一生中便可证悟成佛。

善心好比一块金光闪耀的沃土,能以其黄金般的光芒照亮整片天空。但假若身、语、意未曾调伏,要获致任何证悟的机会是很渺茫的。

时时留意你的念头、言语和行为;如果身、语、意走错了方向,你在佛法上的修学都将徒劳无功。

轮回是指众生的行为受到无明烦恼所摆布的情境,自身的痛苦无所不在;涅槃则是超越了所有痛苦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成佛。如果我们任由心随着负面的喜好游走,自然会走上轮回之路。

现在我们正处在十字路口:我们很幸运地在有佛出世,并传授佛法的世界中投胎为人;我们遇到能传授佛法的善知识,接受他的教导,同时身心俱全,可实修其教法。

现在端看我们的决定:是要以带领一切众生到达证悟的殊胜之境来攀登解脱道?还是要往下堕入更深、 更难以逃脱的轮回迷宫?

相关文章

宣化上人:楞严咒句偈疏解含五大心咒

宣化上人:楞严咒句偈疏解(104句至109句)含五大心咒(一○四)叱陀你【译】断他人咒。解去横死。冤家众。救拔一切冤苦。【释】叱陀你者。宝轮仪云。震多摩尼。翻「赤色如意珠」。即观音如意心咒名。【颂】断他咒术破..

宣化上人: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性还是女性

宣化上人: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性还是女性观世音菩萨在佛教里,是占很重要的地位的。这观世音菩萨,有的人说他是中国的,有的人说他是外国的;有的人又说他是男人,有的人又说他是女人。现在我告诉各位,这观世音菩萨..

家庭不和诸事不顺,罪业弟子忏悔恶口恶业

家庭不和诸事不顺,罪业弟子忏悔恶口恶业望有缘人看到能善护口业,珍惜身边人。阿弥陀佛。接触佛法2年多了,佛经我有念过,佛号我有念过,咒语我有念过。祖师大德讲的开示我也听过,这算是学佛了吗?我以前觉得是的,..

家中设佛坛,供养佛菩萨对全家的利益

家中设佛坛,供养佛菩萨对全家的利益1、家中设佛坛,供佛像,菩萨像,利益很大,你供观世音菩萨像,或者药师佛像,或者地藏菩萨像,或者文殊菩萨像,或者任意一尊佛菩萨像,或者任意多尊佛菩萨像;你家里有灾难,病痛..

宽容是一种崇高的美德

人的一生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是在无数个得到与失去、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的不断循环中走过。生活中也不会永远是舂光明媚、鸟语花香,它也会有太多的无奈、苦难和挫折。而在日常中当我们遇到种种不如意时,我们..

宽见法师:最近学法很昏沉,念佛就瞌睡,如何超越?

宽见法师:最近学法很昏沉,念佛就瞌睡,如何超越?我最近一段时间学法很昏沉,念佛就瞌睡,之后起来,边念边拜忏。请问师父,这是退转的状态么,是自己学法不精进,还是遇到什么问题,该怎样理解,如何超越?释宽见:这个不难..

顶果钦哲法王:思量无常,以放弃对今生的挂虑,乃是菩萨的修行

顶果钦哲法王:思量无常,以放弃对今生的挂虑,乃是菩萨的修行多年的密友将分离,努力挣取的财物将被留在身后,心识这个过客将离开身体这个旅店,放弃对今生的关注,乃是菩萨的修行。凡庸的、世俗的关注只会在今生和..

寂静法师:收起小聪明,才能做有大智慧的人

寂静法师:收起小聪明,才能做有大智慧的人什么是智慧?什么是聪明?天上的智慧掉在地上就是聪明,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天才,通过小学、中学、大学的培训,把天才变成人才。所以智慧是天生的,不是学来的,而聪明是可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