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佛教传播与发展 > 当世界遇到危机 人类需要这种精神

佛教传播与发展

当世界遇到危机 人类需要这种精神

文:多识仁波切

在佛教中,以大慈大悲、无私无我、利乐众生为己任者被称为菩萨。这种无私无我的慈悲利众精神,就是菩萨精神。这种菩萨精神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所以大乘佛教也叫菩萨乘。“乘”是运载工具之意。佛法是运载众生超越烦恼苦海的救生航船,故称“乘”。

根据修行众生的慈悲心量广狭,佛法分为大小二乘。以求自身解脱为目标,缺乏利众大悲心者为小乘人;以大慈大悲精神救度众生,使众生脱离苦海,到达彼岸乐土为己任者为大乘人。

这种大慈大悲利众精神是人类历史上大乘佛教独有的道德精神。为什么说这是大乘佛教独有的道德精神呢?因为“仁慈”或者“仁爱”各个宗教都讲,但从心量和性质上看,小乘佛教和其他宗教的仁慈、仁爱都有对象和条件的限制。如有的宗教将施仁慈的对象限制在人类的范围内,排除了陆地和海洋动物类众生;有的宗教将施仁慈的对象限制在同一信仰的人群,将不同信仰的人类排斥在外;小乘佛教的宗旨虽然不伤蝼蚁在内的一切众生,但缺乏慈悲利众的责任感。

惟有大乘佛教主张一切有情众生平等,以以无缘慈悲救助众生离苦得乐为己任。一些宗教虽然有不杀人的戒律,却没有不杀生的戒律。佛教的不杀生是禁止杀害一切动物,并且在佛律中规定四众弟子不破坏自然环境,不污染水源。

根据佛教保护环境资源,保护野生动物的戒律,藏传佛教在历史上,在保护生态环境、森林草原、泉池河流、野生动物方面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曾以佛教名义制定过保护森林草原、保护神山神湖、禁止采金开矿、禁止捕杀野生动物等许多宗教法规。在全球面临严重生态危机的当今世界来看,佛教具有超前预见性,也只有现在才能认识到佛教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

佛教是世界上现有宗教中历史最悠久的宗教。佛教产生2500多年来,其影响不是逐渐缩小,而是日益扩大。在把科学当作“上帝”,金钱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佛教得到越来越多的东西方人士认同,其信仰地位日益增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理念和无私无我、大慈大悲、利乐众生的道德价值观念。

人类社会以人为本,人是主体。人是有思想理念的高级生命。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主宰着人类的一切行为,正确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行为对小至个人家庭、大至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带来良好的结果,错误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行为对个人家庭乃至全社会、全人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在历史和现实中不乏其例。

道德道德,无道德从何来?“道”是思想信仰和哲学理念,“德”是思想理念支配下的品德行为。因此,人类有怎样的思想理念,就有怎样的品德行为,品德行为是思想理念的表现。有人以冰山形容社会危机,认为社会上的犯罪行为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峰”,道德堕落,精神空虚是“冰山”的水下部分。若不从社会犯罪的底蕴根治,制止犯罪就像爆破露在海面的“冰峰”,你不断爆破,它就会不断上升。(参见甘泉《救救人类》)

在《金光明经》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古印度大车国王的三太子大勇,具有与众不同的慈悲心。有一次他到森林中游玩,看到山洞中有一只饥饿得瘦弱不堪的母虎和生下不久、缺乏母乳而奄奄一息的几只可爱的小虎。大勇太子见此惨状,大动悲心,泪流满面,脱去衣服,用干柴棒刺破颈部血管,躺在了虎窝旁边,就这样把自己年仅弱冠的宝贵生命和肉体献给了饥饿的虎母和虎子。

印度尚保存着王子舍生饲虎的遗址,供朝圣者瞻仰。敦煌莫高窟完好无损地保存着王太子舍身饲虎的壁画。很多外国人看了此壁画,听了导游的解说后,心灵受到震撼,眼中涌出泪花。有人说:“人类需要这种精神!”是的,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在物质方面可以说应有尽有,几乎什么都不缺,却经常互相打打杀杀,你争我斗,全球无宁日,人心无平静之时。归根结底,人类就是缺乏这种无私无我的平等慈悲心——爱心。如果人类都能热爱众生,平等对待众生,互谅互让、互相帮助、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事事处处为别人的生存幸福、为广大众生的生存安乐着想,人类社会小至家庭,大至国家乃至全球,会减少许多麻烦,过上安宁幸福的日子。

真正学佛修行的人,不是为了自己往生极乐世界,不是追求自己今世和来世的幸福,而是为了无量众生脱离苦难,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立志做菩萨,发扬大慈大悲、无我利众的菩萨精神,以完成众生同舟共济,把人间地狱变成幸福天堂的菩萨心愿,这样的立志就是发菩提心。这种利众菩提心被称做“宝心”。有这种利众菩提心,就是菩萨。若无此菩提心,虽然生到极乐世界,甚至超脱出世,也只是一个小乘道人或者小乘罗汉。所以信佛学佛的人,培养菩提心,学习菩萨利众精神,是最根本的一条修行原则。佛陀在《般若经》中说:“获得一法,就等于获得一切法。这一法是什么呢?就是大悲心。”

佛教经典是行为实践的教科书,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因此,学佛不是为了念念经文、咒语,拜拜佛像佛塔,而是为了实践佛菩萨、高僧大德善知识的教导,即从思想行为上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人的行为分为思想行为、言论动作行为两种。前者指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等,后者指具体的言论和动作行为。学佛就要从以上两种行为所包括的一切行为方面实践佛菩萨的教导。大乘佛教所说的“善行”,就是利乐众生,把众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众生的利益做无私无我的奉献,是大乘佛教的真正目的。一切信仰佛教的人,应责无旁贷地履行行善利众的神圣职责,投入到利益众生的实际工作中去。

人类面临着生态和社会两大危机,以利益众生为宗旨的佛教及信众怎能袖手旁观,只念经不做事呢?我们应该继承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保护人类共同的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鸟类和鱼类,以使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濒临灭绝的人类伙伴——各种动物,得到拯救。

道德败坏和饥饿贫困是社会犯罪行为泛滥不止的主要原因之一。佛教界除了用教化的手段拯救堕落的灵魂,修复和加固预防犯罪的道德防线,在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世界和平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而外,还应当发挥救苦救难的大慈大悲精神,兴办慈善事业,对那些社会上需要救助的人,如无依无靠的老年人、病人、残疾人、妇女和儿童,以及生存缺乏最低保障而需要救助的一切众生,提供他们所需的各种救助。为此,既要发心,又要付诸实践。要让佛教的慈悲利众精神,在人类共建地球幸福乐园的事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关文章

宏海法师-佛法宇宙观之四土

宏海法师:佛法宇宙观之四土我想每一位学佛的人,最初走入佛教,一定要有一个定位,就是要知道我们身在何方,同时也要知道心归何处。所以说在人的宇宙视野里边来讲,我们的所知所觉是非常有限,有局限性的。那么在佛..

宗性法师: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呢?佛教这么讲!

宗性法师: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呢?佛教这么讲!(一)传统儒道两家对人性的看法关于人性这个问题,我们现代人是最模糊的。我先说一下对人性的几种传统理解,再谈一下佛教的看法。过去在传统文化中,有一派意见认为人性..

宗舜法师:佛教诵经简单实用的仪轨

宗舜法师:佛教诵经简单实用的仪轨诵完《涅槃经》后,我写了点东西,谈了一下诵经的心得。原本以为这样枯燥的文字,没有人看的。没有想到,阅读量比其他的文章还多,而且有很多朋友觉得很对他们的路子。因此,想给这..

宗舜法师:诵经的简单仪式

宗舜法师:诵经的简单仪式诵经的简单仪式宗舜法师宗舜法师,现任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部主任,西园寺副寺。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在研究所主要担任《菩提道次第论》、净土宗发展史等课程的教学。..

宝亮法师: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八卷

宝亮法师:大般涅槃经集解第二十八卷大般涅槃经集解第二十八卷释观三十六物释四意止观结定果出仙豫王杀婆罗门事释四谛义释三苦义释四谛有漏无漏义释八苦义圣行品之第二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除去皮肉唯观白骨案。..

实修的典范---虹身成就者阿曲尊者

相传雪域藏地是观音菩萨为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而显现的刹土。那时雪域还没有人类,观音菩萨又化现出猿猴和罗刹女,两人结合,生下了六个孩子,才使西藏有了人类。从此,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不断显现化身转世为人降临到这..

宣化上人:​紧急关头,一句观音菩萨胜过平常百千万声

宣化上人:紧急关头,一句观音菩萨胜过平常百千万声最危险时,观音菩萨一定来救度!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观世音菩萨”这几个字,“观”是一种观智,能观的智慧;“世音”是所观的境界。这能观的智慧,观这个所观的境界..

宣化上人故事:龙来听法

宣化上人故事:龙来听法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日星期日晚,万佛圣城四众弟子,正在举行法筵。众人绕著万佛殿,齐念‘南无阿弥陀佛’。回堂时,赫然发现一条青色花斑小蛇,伏在大殿之前门侧边,该蛇约三、四尺长,形状细..

宣化上人:到西方了生死

宣化上人:到西方了生死到西方了生死选自《西方极乐是君家──宣化上人谈念佛》一念“南无阿弥陀佛”,每个人都有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资格了。持名念佛是末法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法门,所以现在一般人普遍都相信念佛法门。..

宣化上人:出家

宣化上人:出家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求请出家”:菩萨有的时候想要出家,想要出家必须要去求请善知识来出..

宣化上人:德行的表现

宣化上人:德行的表现修道就是要修真正道德,不妨碍他人,也不怕被他人妨碍自己。学习佛法的人,就是在这儿开始把种子种到地下去。种子种下后,能不能生出?还要看各种的缘。诸缘具足了,种子就能顺利地生出。假若各..

宣化上人:瞻礼地藏菩萨形象,得十种利益

宣化上人:瞻礼地藏菩萨形象,得十种利益【世尊。我观未来。及现在众生。于所住处。于南方清洁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龛室。是中能塑画。乃至金银铜铁。作地藏形像。烧香供养。瞻礼赞叹。是人居处。即得十种利益。何..

宣化上人:若把人身失掉了,百千万劫也难再有人身

宣化上人:若把人身失掉了,百千万劫也难再有人身来生做人,比往生还难。今天谈谈在佛教里忏悔的道理。诸佛菩萨不见众生过,众生有过当没有过,佛是不管的。可是自己所造的罪业,当时间成熟了,你自己便要受果报。众..

宣化上人:给你麻烦的人,都是来帮助你成佛的

宣化上人:给你麻烦的人,都是来帮助你成佛的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

宣化上人:要学佛菩萨、祖师大德“有功于世有德于民”

宣化上人:要学佛菩萨、祖师大德“有功于世有德于民”【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天若人。随业报应。落在恶趣。临堕趣中。或至门首。是诸众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萨名。一句一偈。大乘经典。是诸众生。汝以神力。方..

宣化上人:诵持《大悲咒》其人功德赞不可尽

宣化上人:诵持《大悲咒》其人功德赞不可尽【诵持此陀罗尼者。当知其人即是佛身藏。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所爱惜故。】“诵持此陀罗尼者”:能诵持〈大悲咒〉的人,“当知其人即是佛身藏”:你应该知道这个人就是佛身藏..

宽运法师:放下.解脱.清净.自在

宽运法师:放下.解脱.清净.自在放下.解脱.清净.自在这两天跟大家谈及生命的担负、放下与解脱的问题。事实上,要做到真正的放下,又谈何容易呢?常听到有人洒脱地说:「放下就放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真的如..

静波法师:释迦牟尼佛降生时九龙吐水为之沐浴,这有什么含义?

静波法师:释迦牟尼佛降生时九龙吐水为之沐浴,这有什么含义?我们都害怕死。当我们吃饱的时候,将不思人生苦恼。所以说人生有种种不尽人意。但是事实的真相----我们都是过客,没有人记住你。所以我曾经告诉大家“跑..

庄圆法师-空性显露的机缘

庄圆法师:空性显露的机缘如果你能真正地往我们内在的自我去开刀,这些邪曲的心境、不善的心境,当它产生的时候,你能警觉而不再与之认同,在这个情况之下你的善心,你的慈悲,你的真情真意,你的空性就会显露,你的..

应该如何看待佛菩萨的感应

问:在五戒的大妄语中,佛陀严禁弟子宣说过人之法,请问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佛菩萨的感应?净界法师答:过人法,它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宣说自己的果证;第二个,谈论感应神通。但是感应神通是真实存在的,果证这一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