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成长伤感语录经典语录 > 太极拳经典语录大全,很适合教学及实战

成长伤感语录经典语录

当自己心情非常好的时候,我们会分享一些有趣的句子,无论是语气还是观点,都可以用短句表达。你知道哪些好句子可遇不可求呀?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太极拳经典语录大全,很适合教学及实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太极拳经典语录大全,很适合教学及实战

太极拳经典语录

练拳修道,首须确定观念。如果观念有出入,就难产生同样的效果。所以三丰祖师将练拳修道列在太极行功内面,时常提到关窍。因为人的关窍,是储藏人身元真精华的处所。

不管修道或练拳,都必须精神专一,将此关窍内的元真激发出来。所谓精神力,就是灵性的激发力,亦称电能。如能坚守不移,即可促成两电相吸,是谓之养。练拳者养到精充、气足、神完,则可大用矣。

练拳时,老师总是教人应精神专一。就是教你先要将自己身体关窍内之元真充实起来,然后才能将脑波,去与天地关窍所放射的电能元真相合。在任何状态下,都能制人于顷刻之间,发人于无影无形,这才算是拳术家。

太极拳虽然讲求阴阳、动静,而对敌运用则重视虚实、刚柔。须知人的身体,处处都有阴阳、动静、虚实、刚柔的存在。只要你能切实了解,练习纯熟,则随时随地都可疗疾养生,克敌致胜。比如人身有384条神经是柔软的,365块骨节是坚刚的,力由于骨,劲由于经。力之用有限,劲之用无穷,如能练至神经与骨节合而如一,则觉身轻如燕,身空如谷,要刚有刚,要柔有柔。哪里还有什么神经?哪里还有什么骨节?

前面谈到人身的灵性关窍,阴阳刚柔,神经骨节等问题,为了有进一步的认识,这里提出体、系、阴、阳四个字来研究。按人身系以灵为体,以性为系;以骨为体,以筋脉为系;骨的凸面为阳,骨的凹面为阴;用阴贯阳为刚,用阳贯阴为柔。换言之,就是以骨的凸面及筋络所发的元真,去贯注骨的凹面及筋络之元真,合于骨髓内而发于指掌者,为阴柔之劲。这种劲变化多端。如以凹面与凸面合,其所发之劲即为阳刚之劲,这种劲无坚不摧。用柔用刚,则在一念之间耳。

太极拳为内功拳,原属道功拳,其整个功法,是用意在操纵、领导与发挥。比如用灵贯注骨的凸面时,要以玄奥规为主体,因该窍所发之气为阳刚之气,走于骨的凸面,举凡骨节的凸面(阳)处,所含的元真有急旋作用,摧折力极强,亦称急电联系。若以性贯注骨的凹面时,便要以玄妙规为主体,因玄妙规所发之元真为阴柔之气,是串走于骨的凹面处,故凡骨凹(阴)处多有联系之筋(此筋无血)。此筋所放射出的元真,其所出之手阴毒无比,并且很难收回。上述玄奥规、玄妙规,都受六神操纵规的指挥,这就是本身天罡、地煞的运用,也是人身天罡元真与地煞元真的运用。练拳者,如只知锻练笨力,不追研真气放发的根据,实难练成内家拳高手。

开始时要精神集中,六神统一,将天罡、地煞元真之气,与筋骨合住,运用六神操纵规,贯注两腿两脚之上,在意念上:要以两腿为树身,两脚为树根,如用右脚踏劲时,就以天罡之气下行人地,与地煞元真而合;左脚心微提,以地煞元真之气顺涌泉穴而上与天罡元真而合。如此左右交换练习,可以增加两腿两脚之站力。如用于拳,亦可增加臂力。

走路,是人人都有的经验,自然而然,但要说出这是一种什么步法?却又不好道出。其实走路,就是拳术中的三元步法。在习练时把精神集合的劲力,贯注于后腿膝窝之处;向下踏劲时,是天罡合地煞;迈步弹劲时,是地煞找天罡。

交换而练,可增加拳法、步法、身法之灵活与沉稳。此项功力有了基础,拳架与招式自然跟着变化,与前不同。

太极拳为中华文化之瑰宝,武林的一项绝学,源远流长,最早用于御侮防身,寝假成为强身养生,最后形成动静处中之道,能守能用,不但有养心防身之效,且有益寿延年之功。

可惜近代多有失传,流于形式,只重架式之盘练,不求真理之来由。殊堪痛惜。

太极拳本是一种致用之实学。真正学太极拳的人,可以应机而发,因势而变,动静守中,浑元因应,神妙莫测。因为他在练拳时,不在于身体运动之形式,而在于筋骨内窍元真之发挥。这种元真,受精神意念之指挥领导。如习拳只重形式,忘了体内元真,那便是本末错认,追求其末而忘其本也。

人体内之劲力,原生于血与筋骨内所含之元真,所以练太极拳时,应刻刻精神集中,不能离开与关窍筋骨元真的结合与放射。要配合阴阳动静之机,反正交错之秘,才能有所得。

太极拳一动就有阴阳,有时称之为刚柔,有时称之为虚实,有时称之为正反。比如人身之柔绵者为筋属阴,坚刚者为骨属阳,若在体内而言,是为灵性,体系元真之情与性。

因此习拳时,不管是十三势、六十四式、-。八式,式式都有正反,势势都有阴阳。一势之内,要有正反;一处之内,要有阴阳。就是舒展筋络时,同时要缩骨;伸展骨骼时,筋络就要收缩贴骨,才能产生阴阳正反作用。

在道功中,几乎都在强调天体、行星与人身的关系。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实在离不开天体(天)行星(地)的旋律,及元真的反应变化所形成。人体内含有天体与行星所结构以及其组织的条件。每个行星旋转的规律,完全系受天体的回旋(引力)及行星与龙脉(吸力)所操纵,因而产生了很平衡的、很规律的自转与公转,才不致使行星行驶混乱及下沉的危险始终飘浮在天体中。地球上的动植物及一切的物质,甚至山川河流,无不受此交配力的反应变化而形成。是即宇宙间的自然之道。

练太极拳,最终的目的是希望练成浑元劲。这种劲力在发放时,柔中有刚,同时具有一种沉潜的吸力,在拳内通称之为争力。其实就是所谓的吸力与引力所交配反应而成的合力,由回旋、柔绵、坚刚、闪展、腾挪等的劲力揉合而成。

这与天体与行星所构成的回旋力是同样的道理,同样的功效,同样的反应,武术的变化亦出于此。

我们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拳的架势要圆活松柔。

究竟如何才能圆活松柔,却很少人去追求,因而徒具形式。

盖此圆活松柔之本,便是从争力中建立起来。

练太极拳不仅要外练筋骨皮,而且要内练精气神。而精气神的运用和争力的作用,是不分动静,都要一致的,这是拳术不易之真理。太极拳的浑圆整劲,是从筋骨内窍的元真里,由阴阳、正反互相交配而产生出来,并不是从外筋骨皮的拙力内练出来的。

太极拳所谓松,是初习拳者为了不要吃力与努气之弊,以使心身平静之谓。习拳者绝不能过分拘泥与迁就字义,以致生出偏差。拳术中所说之松劲,是指争力中的浑元与流旋之劲。此劲能随意念而发,随意念而收,动静处于自然,绝无丝毫之勉强。没有丝毫之做作。

近人习拳,多讲力学的支点与力点,其实这也是争力的作用。支点是说明静时的争力作用(阴阳互引,即静中有动),力点是说明敌我交手两力相接时体内所产生之争力作用(即发劲与沉劲)。如果功夫得到浑元之劲,则精、气、神定能动静一致,内外合一。所谓得其环中之意,不难领会矣。

称浑元劲,是天体与行星间一引一吸的交配力。人体内的浑元劲,即同于宇宙之回旋力,它充满了所有的空间,并包含着复杂的元真与电能。其练法可用宇宙躐、三元步法、松肩手、打云手等。与拳理的认识深浅有关,如能配合道功而练,才能立收速效。因此,太极拳之基不在于十三势之形,而是浑元劲之成,如此劲气不生,棚、履、挤、按、采、捌、肘、靠八法,进、退、顾、盼、定五步,又有何用?明乎此,拳、道有成也。

太极拳十三势,势势都讲求松、柔。松者,沉也、自然也;柔者,顺也、和也。练太极拳为什么要慢,旨在求其松柔之劲。如果盘架时没有松柔,那就不是太极拳。

太极拳是讲求体用相生的。有阴就有阳,有虚就有实,有松就有紧。松处是虚,紧处便是实了。虚中必含有实,实中自然也含有虚。实者,就是聚敛。松聚之间,旋扭不停,才能产生变化,发生力量。

扭绳子,一般都有这个经验。练太极拳要松,不是叫你松的空空洞洞,假如你松得一无所有,那么太极拳所讲的弹簧力又是如何呢?可知松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功夫。松紧之间,必须旋扭不停,如同扭绳子,绳子一松,必倒旋,而另一端反而扭紧,这是自然的变化。太极拳就是利用这一松一紧的力量发人,自然而然,将人发出寻丈之外。

称太极拳十三字功法,指棚、履、挤、按、采,捌、肘、靠八法,进、退、顾,盼、定五步等方法。每一种拳内几乎都不能离开这些方法。练演时,不管任何一字或任何一势,总要有一处松,一处紧,否则便无正反,即失阴阳,就不是太极拳了。

练太极拳时要求松开,不可用力,这是练拳人无有不知的。但于放松时必有一只脚着地,这着地的一只脚必须根深稳固,可以支撑全身,便能八方应敌。如误于全身放松而一松到底,甚致把精神力都一齐松去,那还有什么一正一反呢?

若有松无紧,就是没有阴阳、没有内外、没有虚实、没有刚柔,无一是处,任人宰割了。

前面讲过:太极拳十三势,不管任何一势,总要有一处松,一处紧的。如果感到身体某部受到压力,内敛之处,随之将聚结的元真劲气向外发射,配合虚实、正反、内外、刚柔之变化而用。绝不可固执不变,而用于死。

太极拳之招式用法中,要时时刻刻以精神注入灵、性相合。因为性通大小脑,为神经总枢,它所发之电波作用,直接影响到小脑的机能。小脑有一种特殊的机能预测机能,此种预测力,是在动作之前,可预知身体各部之体位。也适用于身体对周围事物的关系。小脑的另一机能,是为平衡机能,由脑干直接传人脊髓,再传于体位肌。凡此人体之电冲动,即为吾人之动作。所以在拳术内之招式变化,无一能离开灵性、电能冲动之作用。此亦为动的根据也。

太极拳十三势按八卦五行而产生,即棚、履、挤、按、采、捌、肘、靠八法方位八门而为八卦。进、退、顾、盼、定五步,而为五行。步法固应配合搠等八法而用,如果不能掌握时间,控制空间,配合软、绵、缩、小、巧的功法,仍然不能克敌致果,流于空谈。

太极拳是要求尾闾中正神贯顶,立身需中正安舒的。因此很多拳书内,把中正解释为:尾闾、夹脊至头顶,成一垂直,谓之中正。又谓顶头悬,为练拳之秘。这有顾上不顾下之嫌疑。盖太极拳为内功拳,如有一处不到,即不能内外相合。应知中正,实为脚跟、尾闾、昆仑顶成一垂直。

才是上下相生相成,互为表里,中聚内劲(此中劲为仙骨内水、火、风相合的元真之气所成)成为一整体。动时旋扭,静时聚敛,上下左右总成圆形而流旋。这才是中正之秘解。

太极拳每一招式,都包含于阴阳变化之中。要想练至神化之境,非它莫属。须知宇宙间事物,一切都有正反,如果只求正,不求反,或只求反,不求正,都失阴阳之理。人们都知道太极拳以练慢为佳,一点儿不错,但不可过于拘泥。

比如慢,旨在求其阴柔之劲;而快,则在求其阳刚之劲。再由刚而柔,反覆习练,期能使全身之劲,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依然混为一体。刚即柔,柔即刚;慢即快,快即慢;虚即实,实即虚;退即进,进即退;此即阴阳变化合而为一之理。可知每一招式,皆为两面之一体。例如阴阳、虚实、动静、松紧,左右、前后、分合、升降、刚柔、大小、进退等,皆为正反相生相成而为一体。如分开而用,其效即失,此一定之理也。

习太极拳者,大都晓得阴阳正反的说法,而盘架或推手时,却又不含阴阳正反之理,走入了偏途。试观现在一般推手发人时,身随劲冲进,被逼成弓箭步;后退化人时,又将身退坐于后腿上,将自己的体重压于一腿,失去蹬力;前足之劲与后足之劲不能相合运用,只是一进一退形成拉锯,表面看来似乎有阴有阳,实际上完全相反相克。须知阴阳者道之本体,是变化生化之基,宇宙间一切万物之生化,皆不出阴阳之理也。

阴阳既为变化生化之根本,则知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两者难以离开。亦即一二、一的说法。一加二生三,反过来说二加一也是三,三为一体,变化出,内气生,故三才为生化真气之源。所以在拳势中一正一反,中合为一体,方能生化出招式而为三窍。如两者不合,即成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之局,招式中由何而生化出内劲与真气。由此可知,凡是相对的必须合于中,而生三,才能练成内功。

在太极拳里,非常注重虚的考究。因为在虚的作用与价值方面,是广大无边。虽无实质的存在,然而能包容与生化一切实体的物质。整个太阳系及诸星球皆包容在太虚之中,唯有虚是无从捉摸的,无从克服的。

虚能凝止和消散实体与物质作用,而实体对虚,却不易发生有效的影响。因为实体的东西无论如何强大,都有相对的力量和方法去克服与抵制它。而虚,却是无从捉摸,无从克服的。

按宇宙间的一切现象,原为时、空相配合的。在空间内,似乎是静静地停止在那儿,然时间通过了空间,那空间再也无法安静下来。时间变,空间中之万物亦随之在变,相荡相磨,于是易性改质,化为异物,时间好像就是负着迎新送旧的任务。所以空与虚,必须与时间相配合,才能发生效用。

按跑步,是一种向前冲的姿势,中劲无法聚于仙骨,尾闾离开了后脚跟,没有沉劲。即所谓相依相成的反射与弹簧劲,随之消失。所以习太极拳,只有走步之姿势。

按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变化的宇宙,由变化中寻找出出路,才是研究科学的目标。我们习太极拳,亦应知从变化中找出出路,这就是适者生存。

软、绵、缩、小、巧五个字,一般拳书多有记载,唯认为软、绵就是松、柔而不用力,失去了哲理的见解。盖软、绵之内含蕴着虚、空,也就是说:软、绵者,为空间;缩、小者,为时间。如果习拳者不能使空间与时间相配合成一体,甚至时间不能通过空间,则变通与生化即不能成立,所以在软、绵的应用上,是有其限度的。不是漫无止境的。要一软(虚、空),即缩(时),一缩即发(变),缩的幅度越小,时速越快,这样的应用才能生化出巧来。

在这宇宙里,谁能掌握时间,谁就是胜利者。习拳者如能运用轻、绵,即可掌握时间。所以先贤晓谕我们:如能运用虚来争取时间,套取空间,才是虚无运用的巧妙。

拳术中所谓缩小,并不是把身体收缩成一小堆。因人是有实体的,你再收缩,也不能把实体变成空气。所以在拳而论缩小,是指动作的幅度,不是指身体。因为幅度的大小,影响时速的快慢。幅度愈大,时速愈慢;幅度愈小,时速愈快。快慢之中变化亦相对而生,习拳者若不深入探求,怎能生化出巧妙来。

称内功,就是行功,指用精神贯注内窍而练拳言。它照样也要练外功。真正练太极拳的人,不但在形的方面去追求,重要的是追求人体内元真的增长,及与天地元真的溶化,而求其长生与延年也。

学太极拳,不但要注意外形,而且要注意内里;不但要注意正面,而且要注意反面。因为太极拳是根据哲学,依于科学,真理甚深,其道甚真。盘练时,一刻也不能离开道功真理。如果舍其理,求其形,即反正相背,内外不合,便不是太极拳。

前脚为锚,后脚如山这两句话,骤然一看,似与太极拳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原则相背,其实不然。如照规矩去练,其中有很深功夫。兹举例言之:开始时两腿自然站立,调匀呼吸,再将两脚走成不丁不八步即斜丁字步,然后两手平伸,手心向上,慢慢将手腕向外扭转,转至手心向下为止。

此时两肘与两肩窝,因手腕之转动,而连带扭劲,使肩窝与肩里合扣紧。此时亦随之沉肩、松胯、屈膝,身成就形,对直后脚跟,往上与昆仑顶相对。微微吸气,收胎元、提阴趼,里膝用精神向胯跟仙骨内贯注,前脚用脚掌向后微微蹬劲,后脚向前蹬劲。此谓之:前脚为锚,后脚如山。这一前一后的两种蹬劲,如锚如山,谁能挡之。

凡事之成败,首重思想之正邪。正确的思想与观念,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去实行,有了坚定的信仰心,才能激发出精神上的潜力。一个人有了这种坚定的精神潜力,何愁事业不成功。练拳修身,亦复如此。

皇极经云:龙能大能小,然亦有制之者,受制于阴阳之气,得时则能变化,变变则不能也。又注云:龙神功,变化其体,阳变阴而化阳,则能大;变阳而化阴,则能小,大而飞,小而潜,孰能制之,然亦受制于阴阳之气,盖受阳则升之,而飞大也,受阴气则降之,而潜小也。是皆得时能变化。

而其为阴阳之变,终莫之能变则一元之干统之也。圣人亦有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磁基,不如待时。练拳修身,亦谈阴阳,而阴阳用不得时,变化由何而生?三才由何而成呢?

在我国所谓内家拳,有三大主流,即太极、形意、八卦。

其实这三种拳理相同,皆不出道功之外。所不同者,完全由人的因素而分野。

拳,何尝有门派之分,端在拳与理、架与势能否相合、相结。如拳与理、架与势,不能相结合,即是阴阳失时之势,失时之架。而失去灵魂、失去主宰,谈何应用呢?

练太极拳者,无不在谈太极阴阳,到底阴阳为何物?它看不到,摸不着,可是它时刻与本身元真相结,得时而变。

生老病死是它,长生永驻是它,全在得时与不得时,而分出生与死,强与弱。

练太极拳的人,无不知道六合的重要,但在盘起架来却是不相吻合。因为相合的拳架,在一动时即可看出:架是受气而成,不是架去领气而出。凡六合的拳架,在未动之先,即已六神合一,以阳注阴,而使阴抱阳,成构精之象而潜之,动而变阴而化阳也。

拳势完全脱离了六合的要求,就会走入了松、空的境地。其实,盘架时全身放松,是有条件的,其精神还是凝聚的,如真松得空空洞洞的,根本与六合的精神相反,那就错了。

前面讲过:太极拳为内功拳,他不但重视外练,尤其重视内练。盘架时不仅要重视松柔慢匀,同时尤其要重视敬静定圆整。因此提出了身心要松的说法,又提出外三合、内三合的要求。尽管你的身子要放松,你的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必须合住。尽管你的心里要放松,可是你的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必须合住。练拳时你的内三合与外三合确实能够凝聚相合,久而久之自然可以感觉拳术之玄奥。

幅度越小,时速越快。步子越小,身子越灵。今人习推手时,常采撞人的推法,步入弓箭,力出于肩膀上,不知劲发于肩窝。两胯不合,腰劲与阴趼,胎元分散,故发劲一出即完、即断,不能成为整劲,也不能构成劲,与所谓绵绵不断之说,大相违背。所以,一发即散,散即断,断即与太极相背,手足因与步法的角度不相互配合,肘与膝、肩与胯,亦因步子迈得大,至使劲气上下分散。如果外三合不合,根本就谈不上内三合了,习拳者应慎思之。

太极拳讲阴阳,讲分合,要求圆,要求整。太极拳的八法,分言之,是八个劲;合言之,八劲合一就是一个劲;一个劲,可以打人,八劲合一更可以打人。他要求圆满,要求完整,要求内三外三合而为一,一招发出,可以绵连不断,纵或招式已断,而其劲气仍然是绵绵不断的,这就是六合一的整劲、圆劲,断而不断,变化无穷。

太极拳五步,即前进、后退、右顾、左盼、中定,是配合八法而用的。但这八法五步,都以中定为中心,所以中定十分重要。要知这中定的中,不是指人的心脏,而是指人的脊骨中的尾闾关。习拳或静坐,行气必先渡尾闾,故称尾闾关为第一关。医学称尾闾为尾骨,因其在脊椎骨之尾,有五节,在仙骨之下,道家称的复命关或生死根,就在其尖端。

有谓尾闾关为长强穴者,其实长强穴在尾骨尖下半寸与肛门之中点,道家称为玄化规。初练拳者应先从此玄化规练起。

因此规与丹田、阴娇有直接关系,上通玄、灵,所以有尾间中正神贯顶之论。经云:天地之中,其起于中乎?是以乾坤屡变,而不离中乎?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则盛,月中则盈,故君子贵中也。是以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字。

迈步时尾闾对正脚后跟,就是三元步法。因尾闾神经与阴趼相联系,有两条神经腺,一在延髓,上通灵台,称生命线;一在脊髓,上通玄关,称寿命线。而阴趼又有六条神经腺,两条通仙骨,两条通肾脏,两条通心脏,并通达全身。

所以尾闾一动,全身都动。六合练好以后,再配合三元步法,很快就可以练成内功。

凡练内功者,必须凝聚下盘元真之中窍穴。因此穴可将所结之元真,传导于两腿两足,并可借下盘之沉劲,传导于两肩两臂两手,所以必须配合三元步法。如果用前弓箭步,因其步子较大,易使仙骨与真气穴松开,劲气上下分散,所以前弓箭步为练内功之克星。

练太极拳始终是以精神合一贯注于内窍之中,再与架势配合,没有一丝一毫松懈。所以步法要借腰劲的旋扭而上。

劲气绵绵不断地练下去,则可收立竿之效。

拧裹、钻翻、螺旋、崩炸、惊弹、抖搜等六种劲势全与三元步法有关。如果此种步法走对,而成习惯自然,则所谓之内三合、外三合的劲气才能集中于窍内,发则石破天惊。

松的反面是紧,空的反面是实,散的反面是聚。练太极拳时刻不能离开精神集中及关窍筋骨元真的结合与放射。要配合阴阳动静之机,正反交错之秘,凝神敛气,不能有丝毫松懈、空洞与散慢。真正练太极拳的人,其所发之劲都是圆的、整的。这种圆劲、整劲,就是太极拳内所谓的浑元气与太极功。所以,松、空、散是练此功之大忌。希各位仔细分析体认。

与敌人搏击中,敌人上前迫近打来,不要慌乱,而要从容自然,照顾自己的脚前、膝前与手前,看住对方的两肘、两膝、两胯与头部。迨敌人逼近时,闪开正中定横中,借力发劲,即可将敌人击出寻丈之外。

太极为圆形,阴阳流旋于其中,得时而变,所以太极拳势,是一个圆劲。要练此劲,应在挣劲上去研究,去体认。

任何一种姿势,都要以外三合为基础。以尾闾、仙骨为中窍,上对昆仑顶,下对重心之脚跟,即不失中定之规矩。如有偏差,全身之整劲、撑劲、沉劲、圆劲即时抵消。散举凡一种发放,必须要有沉劲相助,才能得力。

太极拳的劲道很多,任何一种劲,并不是从凭空的想象中得来,而是根据太极的哲理,由繁化简中求得。比如发劲,必须要有沉劲帮助。这种助势,是浑厚的,这一沉一发,完全操纵在中窍穴。沉于脚,发于手,流旋于全身而构成一种圆劲、整劲,无往不利也。

圆劲的劲势,没有角度上的漏洞,使敌人无懈可击。其完全是一种惊弹、抖搜之劲势,故称之为浑元劲。敌人攻击力越强,我之旋弹力越强。发人于顷刻之间而不见其形者也。

上面所讲的浑元劲,如果用科学的词句来讲,就是一种劲波或震波。因为它是由全身各窍元真及六神集中所凝结的精华而成。由阴贯阳而发出的刚劲,即前面所言由筋脉、神经内之元真贯于骨内而发,谓之阴化阳,飞而大也。

拳书云:大动不如小动,快动不如慢动,动越微,神越全,如能做到不动时,才是生生不已之真动。此生生不已之真动,就是绵绵不断之真意。故太极拳不在形式上,而是全在于窍中之元真的流旋。如以精神集中,劲气一致,练至全身劲气圆实,而止于中,守于中,动静处中,自无妄动矣。

练太极拳之秘密,足以仙骨(此窍内有一玄化规,所谓虚五与十及八卦九官都是从这里出来)为集结全身元真之中心而守,所以盘架时,劲气要走圆,其范围越小越精。如果劲波运至不现其形,其发人即达不现其形之阶段。

太极拳又称道功拳,道功所追求者,是人体内元真的增长,及与天地元真的溶化,求其长生与健康。故拳语中所谓之绵绵不断,系指无形之元真之气,不是指练拳时之架势。

如用在架势上,那就完全错误了。如用于无形的元真之气,功夫若有所成,真气穴内即有生生不已、绵绵不断的真气放射而出。既便招势已断,亦可应机击敌,正是拳术达到深奥境界之时。

太极拳内的中定,学者无不耳熟能言,但多认为是指尾闾至头顶,不知尾闾对脚跟的练法,以致把拳势练成上重下轻,顾上不顾下的毛病。失去下盘功夫,无法练成太极拳中的各种劲法。要知守中,就是用精神集中,将所结聚着的全身的元真之气,完全凝聚于仙骨尾闾,一切收发,全由此处而出。因此处之沉劲,下可达于两腿、两足,上可贯于两肩、两臂、两手,甚至流旋全身各部,成为混元劲。这也是练拳之秘诀。

太极拳之步法,占着很重要之地位,不但与身法相互配合,而且全身得力与不得力,完全要看步子是否能跟身法的转动配合得正确。然身法又要以步法的重心为依据,如顾此失彼,拳势必受影响。步法与身法配合好后,还要随着意念而动,即是意先势随,动静合一而不乱。可知内功拳的动作,是以配合精神为主,架势次之。如以精神凝注窍穴,配合架势,方能发挥内功效果。

拳术的好坏,主要在步法。如果步法的劲势有问题,在架子上即会产生很大的问题。步法劲势走对,练拳者本身的关节便会协调得很好。所以说:步法,是练拳的基础,但必须与身法相结合,才能产生好的结果。

任何拳术,都讲求步法与身法。太极拳的要求是:步随身换,以身法带动步法;意动气从,气动身从,身动肢从。

可知步法与身法是相结合的。根据具体情况,步法要适时而以不同的方式去应付。如果用之失时,又不能与身法配合,必败也。

你的功夫练好了。确实做到内外劲气合一,意在势先,而且习成自然能把内功劲气贯于全身各部,全身是劲,则处处可以发人。要知处处都可发人的功夫,主要是在步子上。

如果功夫根基扎好,不能打人的架子,照样可以发人。其理在此。

步法的练习,应求两胯、两脚、两膝、两肩、两手的合劲相互统一,称统一,是指精神及六神元真与有形之体的结合,这是练习的关键。比如现在有人将搂膝拗步(拗步者,剪子股步法也)当做前弓箭步而练,是否妥适?按前弓箭步,将膛跨开,步子过大,尾闾与脚跟前后不能中正,使两胯跟不合,仙骨内的中窍穴不聚,难以发出全身整劲。

这种步法,很显然是做调整体位前进、后退、左摆、右旋而用,是一种动步。假如把它做发人用,在理论上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按拳势的进行,一定要时时刻刻保持全身整劲发放的机会。无论在角度上、进行时、稍停时,以及各种动作上,这种整劲不能与身体及精神稍有分开,稍分即是失时,失时则败矣。

严格地说,盘架时一招一式都由全身整劲为据。凝结越小,效果越大。步法的开合也是如此。要知用时的开,是配合整劲同时而为,这才符合拳书所说:脚到手到才为真。那种松、空的观念,必须要予修正。但是可以把它当做是种功夫,是一种灵活的运用。因为放松是有条件的、有方法的、有技术的,并不是盲目的。

我们时常听到前辈拳界谈及少林授徒之严格。在教拳之先必要经过一番磨炼,比如下山挑水、上山打柴、搬石头等等阶段,才慢慢传授拳架。可知不论何种拳术都看重下沉工夫。尤其步法上更属重要,所以拳书上有云:打拳如担担。实非虚语。

中窍穴位于脊骨末端,尾闾之上,名日仙骨,是人身站立的重要之基,是人的全身动作扭转、摇摆的总枢机。它一动,可以牵制全身上下各关节随之而动。所谓中正,即以此窍为总枢机。上至昆仑顶,下至脚跟,都不能与此处脱离关系。如只知顾上而不知顾下,皆非所宜。故仙骨的开合凝聚与步法有着莫大之关系。

关于肩的收放,是与肩窝的聚合相配的。因为发放时是肩窝的劲收敛入骨,发之于手。然肩窝之劲,是由脚底而发,注于仙骨中窍,经典气穴而达夹脊、项骨,再反射到肩窝,发之于手。练拳的步法、身法、拳势,绝不可与此基本要素相违。所以松肩者,是将肩骨环节松开,不可用劲控制。随着精神意念与两膝内劲相合。因为肩与胯的摆动、扭转有着密切关连,也可以说是形于外的。

沉肩与松肩是不同的,一内一外,练时绝对有别。称沉肩者,是以内敛之劲,凝于肩窝,意注项骨内之玄化规中。

此规可与天灵元真相结,沉于仙骨下尾闾上的玄化规中。此规可与地灵元真相吸引。此外在脊骨的中部夹脊关内也有一个玄化规,此规与心、肾、肝、肺、脾五脏元真有密切关连,故此三规有天、地、人三才之作用。项骨在颈骨之第七节处,有两个肩上下通者,脑神经与脊髓神经都由此通达全身,是十分重要之关窍。

练习太极拳在步法上、身法上、拳势中,要时时刻刻在动静的刹那间,把握住脚跟涌泉穴的沉劲和仙骨内的劲气,不能有稍微的分离,这是形之于内的。把内外的合放配合自然,勿忘勿助,呼吸亦在有意无意中求以配合,不必勉强,此拳中之要秘也。

肘是上肢重要关节之一,膝是下肢重要关节之一,肘与膝的特性,是富有旋弹力,并含有绵韧劲。在内、外的练法上都十分重要。必须自然而然、密切配合。

膝关节虽然富有旋弹力,但必须与步法及胯跟相配合。

如与胯跟不合,则仙骨内的中窍穴不聚,尾闾不能中正,无法发出全身整劲,其特性即失效用。

大凡一种关节,都是筋、脉、神经血管的总汇之处。凹处为阴,凸处为阳。练拳时,把阳面环节自然松开,阴面筋脉等处要用精神意念微微凝聚。下,可以将劲合足;上,可以将劲贯于仙骨。是以上下调合,左右盘旋,皆赖膝之运用。

当然,膝的用法,要与肩、手配合才能生效。

练拳时,步法是绝对要注意的,如果步子开大,后腿不跟,裆下胯开,好像是用来抢位,并不是作发人用。这种步子因胯松而无合劲,是向前冲、推的力量,身随劲走,有前无后,更无左右,是一种单线前劲,易受人制。要以圆劲为最佳,因为圆劲所产生之劲力,是一种劲波,他有绵绵滋生的一种特性。因此发放时所用之步法,是以合步、顺步、拗步为最佳,因为这种步子容易与关窍相配合而不散漫也。

与敌相较,手足的关系十分重要。为达到相互间配合之目的,实难脱离步法的配合。如果足下无力,仙骨内的真气难聚,不管架子多好,必败于人。是以手足齐到才为真,此语已道破手足的关系用法。太极拳虽然是慢动作,其与全身内外的配合是很密切的。如果把腿迈得太快,手圈转得慢,练成习惯时,一旦实用便是碍手碍脚不能随意了。而太极拳,一动就要内外互结(其基点仍在仙骨内),脚下的震动和手上的发劲,应同时而生,同时而到,精神意念要在劲先,方可制人。我们自命为太极拳人,千万要内外配合,不可养成坏的习惯。

习拳者所谓之刚柔,就是一种挣力的调和运用,其中不能以单字之意相解。如以刚为阳,按卦象看,是阴多阳少;以柔为阴,是阳多阴少,适得其反。

意与气合为劲,所以劲的滋生与放射,并不是一般想象的,不用力为柔,用力为刚者然。

柔劲是重于精神方面的锻练,是无形劲气揉合而成,性长而绵韧;阳刚之劲,重于形体,性烈而短促,同时要快速。

有大来小往之意含其内,大来者阴柔之劲,为空间,为虚、为气;小往者短而快,为时间、为实、为体。交错反应,劲生而存,成为刚侧之体。所以刚柔的解释是交互的,不是分开的。一切都是这样。

刚柔完完全全是并用的、配合的。所以身体前进发劲,必须有沉坐之劲于后,才不失中正。劲往上发,必以下劲牵制之,左右亦如此。劲形于外者,必以内敛的劲气以冲之。

形于内者,必以外形而调之。故步法,为劲气生化运用之主要条件,万勿忽略,不然有伤拳势之进行。

太极拳讲劲讲力,劲是怎么生的,在此做一简单说明。

力的产生是由微粒子的流旋摩擦而生的热能。人身如天地,他的劲气也是如此化生,这种热能而谓之电,如阴电与阳电相互磨擦,即发光而成光波,甚至发生音波(波也是力的),是故劲气的初步表现,应该是力的震波,由鼓荡相磨才生的热能,再进而电波、光波、音波。其主要是由于空间、时间的变易产生了整个宇宙间万物的变化。人与天地同理,又为万物之灵,因之体力的滋生当同天地,并有其一定规律。故要想锻炼劲力,万不可背理而练。所以人体的血脉、神经、腺体、关节、穴、窍等皆与天地合,有他一定的规律。故习太极拳,并非一件简单的事:第一要先明理,以坚诚意。才能促使精神统一,启发六神电能元真,及凝合全细胞之微粒子于窍穴内,而与天地微粒子相结合;第二要有恒心。不问结果,勤练到底。此功要根据空间(天)、时间(地)及精神(人之灵)的关系,才能练有所成。

含胸,不是虚心。过去有人把虚心看成心脏,那是错误的。含者,内含收敛也。含胸者,应为含虚之意。与有形无关,是一种平静其精神情绪,使之泰然明静,一意专注,不动心神而已。

拔者,提高也。不是弓背。是指无形劲气顺脊骨而上的意思。有人把拔背练成弓背,弓者有向外发力之准备,构成有形的姿态,这种发劲完全是一种横力,值得检讨。

虚其心,实其腹,这是老子的BBB。如今拳术界有人把虚其心演成含胸拔背,重于有形方面。其实所谓虚其心,是指无形之劲气,不现于形。

实其腹,不是吸气鼓肚,气沉丹田。因实者有内敛之意。

故收敛胎元,将元真之气沉于腹脐动脉内,凝敛入骨合入仙骨内,才是正确的解释。要知内功拳十之八九在于内窍外穴之元真,通天合地,用于精神以促生化也。

人身本是无形之气所化而成有形,以有形又化无形之劲气。生生不息,绵绵不断。先天化后天,后天返先天,往来返复,一气所为。一气者,太极也。是故太极拳十三势,合于五行八卦。又五行为经,属先天;八卦为纬,属后天。总之内外体用,一气而已。

在太极拳中,时常提到动、静、阴、阳、刚、柔之术语。

这些术语并非晓得字面之意,就算全懂了,还要知道其正反,做到阴阳合一、动静合一与刚柔合一之功,还要透彻时间与空间的配合,因为时间瞬息万变,空间亦随之更易,行拳对敌,如不知运用时空,必为所败。

灵能,生命能,无形。人体的活动,都操于无形的灵能。

乾坤肇造,原起于无极内之一气。人是后天的产物,为万物之灵,其体内即含有先天之气。道家称此气为灵光,生命之光,生命能源。人身各关窍内部都储有此电能,称之为真元或元真。行拳或静坐,老师叫你精神集中,抱元守一,就是教你守住人身关窍内相结合的灵能一气,不是叫你守住某一个窍穴。动,一气之分;静,一气之合。生生不息,皆此一气之流行。

太极拳的理论非常深奥,要想学好它,首须拜明师,依据老师口诀练,有信心、有恒心,不可把成果放在心上。称明师,指真正明白太极拳道理的老师。比如说:劲气的形成是宇宙万物的生化及天地气流的变化所转变而成的力,力的产生,是由微粒子的流旋磨擦而生的热能。人身如天地,他的劲气也是如此化生,这种热能而称之电,如阴电与阳电再相互磨擦,即发光而成光波甚至发生音波,这波就是力,所以劲气的初步表现,应该是力的震波,由鼓荡相磨才生的热能,再进而电波、光波、音波。甚至要是由时、空的变易产生了整个宇宙间万物的生化。如果要想练劲力,便需要有这样明理的老师,根据他的指示,切实了解人身的血脉、神经、腺体、关节、窍穴等,并与天地合而为一,勤苦去练,不可把成果放在心上;其次,除了勤练拳架,必须明白拳经拳义,除了三丰祖师与宗岳前辈之拳论外,应读《易经》、《道德经》等书,参悟生理、医学及理论与实务之真谛,使我之元真与天之元真合而为一,才有所成。

这是先贤留下来的语录,即是说:太极动而分阴阳、动静、刚柔、文武二圣。治国大业,唯文与武。武以定国,文以安邦。如果文武合一,国家必能长治久安。人身与国家同,学太极拳,必先了解元真、元神,使各关窍元真、元气、元神、真脑汁、真心血、真精液,贯通奇经八脉,那么你的武功便可达最高境界。真正学道的人,自身的元真结合如一还不算,还要更进一层与天、地的元真之气结合,使天、地、人的灵气合而如一,则我身便如大空,虚灵不昧,自然而然,可以随心所欲了。

太极拳为我中华民族之瑰宝,武林的一项绝学,源远流长。自羲皇而后,历代都有补充发明。数千年前,伏羲氏苦:人民为六气所中,荣卫失宣,气血聚而为病,没有医药,乃命大臣阴康作大舞,舒展肢体,俯仰屈伸,以意导气,以愈民疾,是为导引之发端,太极拳之始源。后经黄帝、老子、华佗、程灵洗、许宣平,至宋之张三丰,始集太极拳之大成,传授道门弟子,故称道功拳。使能强健身体,益寿延年,而其另一作用则能御侮克敌,武功精湛。

行拳对敌,两目都要正视正前方之目标或敌人,这与练拳治病,目视指尖是不同的,目为心之苗,神聚于目,视时要自然灵活,不可用力。练拳的架式要轻灵柔巧,活泼自然而合乎规矩,不能有一丝毫马虎。如此习惯成自然,用时则可中规中矩。

阴趼:男性称精窍或精关,医学称此为前列腺;女性称会阴神经丛。在脐下三寸,肛门前三分,阴囊后七分,其内上一寸三分处,窍中窍为青蓝色,为魄所藏,管人体之精,圆形,上下尖各有一小孔,上孔通灵台,下孔接地灵,为六神之一,行功时一提阴趼,步法即轻灵活泼。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或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脚一动就要按五行步法,走生门生路,身体自然灵活。比如人站立之位置为中土,一动就要走生门,其生门在右,其右在西方属金,土生金,这就是五行步法。

知道走五行步法,身子自然灵活了。

八卦:指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在拳即为搠、履、挤、按、采、捌、肘、靠。太极拳一出手,不管是哪一势,就要八势合一,按八卦之卦气循五行生克而动,无不得力。

九宫:胎元里边有太极,才长成八卦,八卦反面有九宫。兹以肚脐为中宫,其上一寸三分为气海,下一寸三分为丹田,左一寸三分为阳鱼,右一寸三分为阴鱼,天左旋:乾、坎、艮、震,地右旋为;巽、离、坤、兑。乾、兑属金,震、巽属木,坎为水,离为火,坤、艮为土,是八卦与五行之关系。九宫步法系由五行步法而来,九宫步法其快无比,变化无穷,故日遁形在九宫。

生克:指五行之相生相克,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日五行相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日五行相克。对敌时应注意走生门,不可进克路。

灵:即灵台、万灵塔,在人体头部第三脑室内,生理学称为第三脑室,道家称为昆仑顶下方寸,科学称神经发源总系,为人身关窍之主宰总神经丛,专能指挥电子能及通各真气窍穴,为六神之一。它有灵感、灵应、灵透作用。所有意念的操纵都是灵台,练拳如能用灵,即可得最精妙的功夫。

在人体内所含之元真,即谓之真气,此气一动即旋转流行,为太极转动之自然现象。行功时必需六神统一,以元真之气注于窍,配合身法、步法,合于一,发于一。这种流旋全身的气构成一种圆形混元气,发出时即成一种浑元劲。科学称为劲波或震波。由于体内的混元气是活的,所以发出来的混元劲也是活的,由脚底之涌泉穴而腿而腰而背而肩而肘而手一气贯通,全身之经脉骨髓亦无不畅达。

周身384条神经脉,都由性窍来统制。性又称玄关或性关,在人的大小脑中间,医学称为四丘体或四叠体,为六神之一,为三关之一,十分重要。灵为人身之体,与延髓及生命线相连。延髓上通大脑,下通五脏六腑,与脊髓合于复命关,上通玄关之性。性为人身之系,所以灵性一动,体系即合。全身384条神经腺无不在动,一气贯通。

六神:即灵、灵台、第三脑室。神经发源总系,管理全身骨骼为骨营养输送器。

性:为玄关、四丘体、筋脉总枢,是全身经脉与营养输送器。

神:住于中心神室,其真血培养元神。

意:一切以意为先锋,藏于肾,为内分泌系统总供应站。

魄:住阴趼中心,管人体精气神之精。

魂:住仙骨中心,为骨主体。

六神合一:即六种不同的电能合而为一,无坚不摧,无敌不克。

练拳不仅是调呼吸之气,而应知调天地人三才之气。太极生,是为三才五行之本。比如太极拳起势两手上提、下按、合抱。上提阳手象天,下按阴手象地,合抱于脐象人。上提阳手止眉心,贯注天窍穴,可以吞天之气;下按阴手止小腹,贯注地穴,可以吸地之力;合抱上手止于天突穴,下手止于脐轮,贯注本身内窍。三方之气调合后,下要注意阴趼穴,上要注意灵台穴,中要注意胎元穴。

启发先天之气于胎元,将阴阳二气合为太极,使用先天之柔气,以灵为立宰,后天之刚气,以神为用,三才真气合一,为天罡之气,如发出时无坚不摧。练至此点,寒暑不侵,而能用真灵传真说话,可在百步之内辨识人之呼吸。启发智慧,全在大脑十条神经腺之总枢,名日机台,科学日松果体,练到此步,可以闻声还击。

无极为胎元,太极为阴阳之基。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拳掌使用法,不在十三势之名称。太极以圆为准,掌分两仪。

神为主宰,窍在心;纵横变化,主宰在腰肾脏穴;气行三元,主在灵台,宰立阴趼。如太极拳功练到六神合一,则达于登峰造极。

太极拳为道功拳,不但注意有形之架势,特别重视无形之灵能。如果只注重外形,纵然练得一身刚气,可使身强体壮,却不长寿。如能从有形的体内,去寻回生我之先天一气,集中精神,充实精窍、神室、骨髓、脑海等处,俟精汁、心血、骨髓、脑汁充满,则气足、神完、精充,不但身体健康,并可寿命长久。

练拳之要,在使形体与气相结合,亦即先天与后天合而为一。如能以后天之身,返回先天之机,即是有形控制无形,才能成其金刚不坏之身。所以练拳者特别重视太极拳柔而勇,期能收放自如,而且能得健康长寿。行功时提阴趼,气靠仙骨上注阴维穴,内气自然流畅,真气贯注到肾上腺,身体自然轻活,内家拳讲的是行真养气,活髓补脑。若上冲阳维穴,发人刚而猛,有伤心血,故有碍于寿。

昔日老师授徒,对于逞强好胜之人,都是排除于门墙之外的。不管学生的拳术到了什么境界,严禁出手伤人,所以自古以来,即有太极拳不能打人的说法。这不是说太极拳不能打人,而是严禁学太极拳的人打人。因为出手打人,就要动气,气动则伤,纵然你的功夫高,将人打伤,人都有父母家人,你的内心亦会感到难过。所以古拳经中云:术高莫逞强,动则真气伤,杀人损真气,伤人受人伤。这是何等诚切的警语。

气有真有浊,若是浊气冲了神经,身、步、法方位自乱。

称浊气,练拳提肛则气浊。按提肛,乃提罡之误,罡气即真气,蓄于腰,藏于气穴,如练拳提罡则是真气。蓄先天之真气,灵、性、神清静巧妙重生。玄功者,以灵导五行真气,专克七政空门,使用无上心法,出手兼用虚实,敌人挨到我哪处,我哪处就可以发人,这才叫灵活。所以说,真气蓄于腰,灵活身似鹞。

学太极拳,就要知道太极拳的根本,秘录上注明:先天是混元无极,太极是后天三才显形。先天卦没有太极,是天地加以阴阳玄数,才有太极。但是太极现形,在于后天。所以习太极拳人的脑中要常存太极,不可有门户之见。只有太极才是真理,门户算是什么?

人生太极为根,八卦为依。降生之后,如按照八卦来研究,由八卦中间阴阳玄数及太极的生克变化。人出胎后,太极八卦印于肚脐,故日肚脐为脉轮或脐轮。这是人的根本,道家称为胎元。在肚脐上一寸三分为气海,属阳;下一寸三分为丹田,属阴;左一寸三分为阳鱼,乾、坎、艮、震四卦;右一寸三分为阴鱼,巽、离、坤、兑四卦。天左旋,地右旋,习太极拳者不可不知。

心是元神。心神同阴趼调合,就会发挥出热度而化成精。

若守灵台,提阴趼把它提上去,就不会化出精来,这完全是真气作用。这个真气用在腿上、用在臂部、用腿踢弹脚扫,就是用丹田这边真气穴之气。如朝上,气穴叫阳维穴、心脏穴,心脏上是阳维穴。朝后是阴维穴,在肾脏穴上三寸三分。

如果阴维穴与阳维穴两股真气一触,人马上会纵起来,就是轻功。身形飘、闪、腾、挪,都是在阴维穴及阳维穴的助力。

阴维穴有浮性。

太极者阴阳也,此阴阳之气,必须调和,不可过刚,亦不可过柔,过刚则蛮横,过柔则软弱,必须刚柔相济,才能产生效果。行拳时不能用成横力,用横力不能延年益寿,而要完全用竖力。什么是横力?是阴维气与阳维气一碰,假如碰到阴维穴前上方阳维穴的后面,气路不正,损伤心血,虽力大而损寿。刚则折也。

不论是什么拳术及一切发明,都在大脑每一边五条神经腺内,在这10条神经腺里边发明、辨视,一切智慧、思想、方法都在这10条神经腺里产生出来。小脑12条神经腺,是按地支。小脑72瓣,72条小神经腺。大脑十条神经腺,是按天于。大脑36瓣,36条小神经腺,这两个脑脉共108条神经腺,按天罡地煞列成。太极拳一百零八式,便是按此天罡、地煞列成。

打太极拳绝对不能用横力,因为横力就是刚,竖力就是柔。如果柔而带刚,就是一种弹力。练竖力可以延年益寿。

所以我们打太极拳要用竖力。

凡是用横力的,如西洋拳、日本柔道,看来力气很大,因为他是用横力而形于外,内里的真气先到外边来,气源受损,这叫做外强内空,所以很少长寿。

拳术巧妙,讲的是拳不打三寸三。怎么叫拳不打三寸三?

比如拳出去,这拳能有多少斤力量,要在三寸三以内才有威力,超过三寸三以外,就是超过了范围,纵然被他打上,也没有多大力量。如对拳时,你只要避开三寸三,他就没有办法,所以拳术不打三寸三。

对敌时要避开三寸三,只用缩小身形往后一坐,躲过重点,震臂发掌,肘方不飘,这就是一种反力。这个反力,身形要快,实在不要用力。

站立时的身形,有气功的人,是不会形于外的。上来先要真气沉于脐轮,两腿轻而有根,因为气穴于阴趼,真气完全集中在阳维,待出于掌,腿是轻的。一到与人接手,就把真气集中暗行两仪,真气穴一合,上边阴维阳维一动,气在单边无形的力量就发出来了。

胎元里边先有太极,才长成八卦,八卦反面有九宫,中宫称为胎元,又日脐轮。胎元发挥出来的元真,称为九天。

九天真穴发挥出去之力为罡气。但是要把六神调动灵活,调动六神之气,则要灵性为主,别的窍无法控制真气。罡气,玄功也。是用灵导引,以性控制,练真气时要使用性想。

我们打太极拳,讲的是一个架式,架式既然是打拳的样子,内里用的,就得要合上真气,如果不把真气用上,那就是外家功夫。

内家真功,说起来全在引用,功夫越高,动力越大。练拳术的秘录上说:要练太极拳,先学龟鹤延年,即先学龟缩头、鹤绕脖子。有谓脊背马打战,抖伸脊背的主要是两根大筋,用大力伸展。仙鹤用绕脖子形式向上拔,马打战是恢复疲劳的一种方法。当筋疲力尽时,找一个地方打几个滚,马上就可以恢复疲劳。调息的功夫,还要学龟缩的样子,5分钟就会转过气来。

我们练武功,就要知六神是6种不同的气,要把真气穴的用法研究清楚。所谓前三关、后九窍,都要了然于心,不然,就无法发挥拳术武功的玄妙。

第231条原文与注解。

窍:就是穴,就是关节,就是交叉神经。道家多称窍,拳家多称穴,医家多称关节,生理学家多称交叉神经。亦有称之为关窍、窍穴、关节或神经丛者,其实都是一个东西。

道家、拳家、医家、生理学家对所谓三关、九窍都十分重视,兹简注如次。

玄关:又称性关或元性、真性。在人之大、小脑中间,是由4个小圆形腺体重叠而成,医学称为四丘体或四叠体,为六神之一,亦为三关之一。大脑为天,小脑如地,性居天、地中间,与生俱来,如仁丹大小,其中心点即窍中窍为红色,能发毫光,为纯阳体,玄中之玄为性。故玄关为性之居所。

性为人身之系,玄关是神经腺之总枢,司一切知觉,修道人称此为真性。上管玉枕、项骨、更年三窍。

玉枕:又称玉枕穴、玉枕窍或玉枕关,在脊椎骨最上端环椎之上头骨背面凸起处,居人身之上部,与尾闾成一直线,由丹田上行之气,经尾闾、夹脊、玉枕而人泥丸,故武术家称此为第三关,任、督两脉之气,都需经过此窍。

项骨:在颈骨第7节处,为生死穴,有两个肩上下通着,脑神经与脊髓神经都由此通达全身。

更年:在胸椎骨第5节处,人到中年以后更年期开始钙化,龟鹤吐纳伸展颈部运动,就是活动更年。

元关:又称神关或心窍,在心脏房室束顶中心,窍中窍为一鸡心形之粉红点,为元神听居,为六神之一。心窍内有真血,彩白色,循环系统原动力,司人体血液循环,为生血之所。是阴阳交汇点,左阳右阴,阴阳相交而生元神,故道家称此为元神窍。中管阴维、肾脏、腰脊三窍。

阴维穴:又称副肾或肾上腺,在肾窍上端一寸三分处,及两副肾相合其中间的相交点。白色腺体小泡,只有肾0.5克,为人体中重要器管。

肾脏:又称骨窍,在两肾中间的动静脉神经交点,其窍中窍为深枣红点,为藏意之所,为六神之一,拳术家称此为夹脊关,脊中穴或脊膂穴。因其为一身之枢纽,又称为辘轳关;又因其为尾闾关与玉枕关中间交通之要道,故又称中关。

肾有二,在左者称肾,依于第11、12肋骨;在右者称命门,依于第12肋骨。命门乃精神之所寄,元气之所系,在第2腰椎棘突下,属督脉,与关元穴相对,为三焦主穴。

腰脊:又称腰椎或腰骨,一般称为中窍穴,在腰椎骨第3节。其前正对胎元,甚脆弱。

妙关:又称精关、气关、鬼门关或阴趼。男性称为精窍或精关,医学称前列腺;女性称为会阴神经丛。在脐下三寸,肛门前三分,阴囊后七分,其内上一寸三分窍中窍为青蓝色,为魄所藏,管人体之精,圆形为六神之一。下管真气穴、仙骨、尾闾三窍。

真气穴:在仙骨瓶口上一寸三分,统率全身真气,故真气一动,全身都动。

仙骨:医学称骶骨,为人体脊椎骨之一,长三寸三分,成瓶子形,上接腰椎骨,下接尾间骨,骶骨神经丛集于此,为六神之一,为脊椎骨之基,坚硬无比,故称仙骨。骨上有八个洞,分列四组,左阳右阴,阴阳各自合一,其窍中窍为黄色小点,为魂所居,是补充骨与髓营养的中心,为脊之主体。

尾闾:医学称为尾骨。因其在脊椎之末尾,有五节,道称之复命关或生死根,即在其尖端。行功时行气必先度尾闾,故称第一关。有称尾闾关为长强穴者,其实长强穴在尾骨尖下半寸,在尾骨尖端与肛门之中点。丹田之气通尾闾,尾闾神经与阴趼相连系,有两条神经腺,上通灵玄。故尾闾一动,全身都动。附三关九窍六神图。

【三关:】

1.玄关:即性关,纯阳体。

2.元关:即神关,生血之所。

3.妙关:即精关,纯阴体。

【九窍:】

【1.玉枕穴:在脊椎骨最上端环椎上头骨背面凸起处小脑】

后。

2.项骨:在颈骨第7节打之立死,及时向上推拍,即可救人。

3.更年:在项骨下数第5节,人到中年更年期开始钙化,故应活动之。

4.阴维穴:称副肾或肾上腺,在肾窍上端一寸三分,为补肾系荷尔蒙输送器。

5.夹脊:肾脏、脊膂穴、脊中穴为一身活动之枢钮,为三焦之主穴。

6.腰骨:中窍穴,在腰椎骨第3节。练轻功穴,精气蓄于此。

7.真气:在腰椎骨第5节,统率全身真气。其正面即胎元。

8.仙骨:为人体脊椎骨之基,坚硬无比,骨上八洞并列,左阳右阴。

9.尾闾:在脊椎骨之末尾,有两条线,一通延髓称生命线,一在脊髓称寿命线。

【六神:】

1灵、灵台;2性、玄关;3神、心窍;4意、肾窍;5魄、阴趼;6魂、仙骨。

附三关九窍六神图于下页。

迷信,原是某些人轻视宗教信徒的一句讥笑话。其不知迷信之中,包含很大的哲理。所谓迷信者,非以坚决不移之至诚精神,才能构成迷信之存在。此至诚之精神,才是事业、学问成功之母。俗话说:有恒为成功之本。所谓有恒,即不出至诚精神,若无诚即无恒之存在。按迷者,可说是对某事、某物或信仰等着了迷,虽经屡屡失败、挫折、讥笑而不灰心,甚至反增加不折不挠的追求力,此即着迷之意。信,是择善而固执的表现。如果我们怕别人的讥笑即失去迷信的追求力,则对某事、某物便绝无成功之望。信力系从虔诚中产生出来的一种精神力,所以它是无坚不摧、无远不至、无事不成的一种灵力,(来源 )信之而迷,则其产生之念力无穷,学拳之人,岂可忽视。

人本身之生理作用,与心理的关系非常密切。往往心理上有一种感觉与感触,即发生生理上之影响。例如,看到别人吃酸东西时,你口舌会有什么感觉?见到悲惨事故时,你会不觉中掉下眼泪。你在黑夜里突然以手指摸到一种物体,从知觉上感到要发生可怕事件时,会马上全身发冷、发麻。

这都是心理影响生理的作用。这些都是有形的,而最玄妙的感应,却是无形的。比如某人突然感到烦闷不快,而又说不出所以然来,往往不久会接到不幸的消息,这是一种灵力的感应,即所谓第六感作用。这种感应,可以习练使他加强,使他更为灵敏。由于心理可影响生理,生理亦可影响心理。

这种交互反应作用,都由精神而来,我们习练太极拳,即为加强此灵力之修练。

练太极拳的人常常说:气沉丹田,神气合一。这气能不能沉于丹田呢?根据学者专家研究报告,气是不能进入体内的,进人体内之气不是气,是电。这种电能,有人说是心灵光,有人说是以太体,有人说是健康腺。因此,我们对于气沉丹田与神气合一所谓气之观念,应该完全改掉。

称演译法,即乘法。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越生化越多,越多越细。此即先天化后天,故谓之乘法。

称归纳法,即除法。由生化之结果而返回原来。即由六十四卦返回八卦,八卦返回四象,四象返回两仪,两仪返回太极,太极再化为无极。还原。此即后天返回先天。故谓之除法。

演译为化,归纳为合,举凡一切物体之生化,有化必有合,有合必有化,这个定律,可应用于数学、哲学、医学等各种学问之研究。

演译与归纳,为科学之本体。习太极拳者必须明此道理。

不明理而讲拳,不能收效。拳一出手,必含变化,这种变化之发生,即为演译,有越变化越多之势。然只知变化拳式,亦不能称为高手,必知锻练内窍外穴聚合之法,如果真气无从发生,招式变化再多,又有何用。所以有变化(演译),必须研练聚合(归纳),方有效验。

人身之骨为体,筋脉神经等为系。灵为体、性为系。天有天之体系,地有地之体系,故锻练筋骨不能离开用灵用性。

必须体系合即灵性合一,进而再与天地之体系合一,才能达于化境。因为这种筋骨神经(体系)内各个细胞之活动,全系电能之放射吸引反应而生,故体系皆为电能所生化。所以我们练拳,要把精神与灵力集中,使其贯注于窍内,发挥该窍之特能,以生感应,而刺激另一关窍与其电能合一,才能发生劲力。故知劲者,即电能也。如欲练此种电能,则要明了人身内窍外穴及体系之结构,尤能得明师之指点方可下手习练,方可一日千里。

练拳收势后,一定要站立原地不动,即时提住阴趼,收回胎元,与真气穴合住,用精神集中之力,将真气贯注夹脊关,走中窍穴、更年期、颈骨,上至玉枕关,入玄关、机台、灵台、乳哺,下重楼,走神室,经胎元,归阴8;再上至仙骨、肾窍,由肾上腺上行再入玄,往返走3遍。其后再做体系之练习,亦往返循环3次,方可将身体与精神散开活动,这就叫溶化之功。因为练拳时,精神统一,天地气(电能)已运于体内,如不能即时将此气溶化于各关窍筋脉之内,即失修炼之意。要知这种溶化,就是充实各关窍筋脉之电能,有了电能不断充实内窍外穴及筋脉骨髓,身体自然健康,益寿延年。

太极拳就是道功拳,即云太极不能离道,如有人将太极拳与道分开,拳是拳,道是道,则太极由何而生,由何而化,不知生化之理,只知拳架之摆动,岂非瞎修瞎练。须知太极拳为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最深奥的一种武术,不但可以健身去病,并可防御他人侵犯。然流传年久,由于各家门派不同,及人与人间智慧根基之差别,慢慢由转变而将精华逐渐失传,殊为可惜。

今人所练者以杨架为多。然对于研究太极拳人,最好不要以门派短见所限,要集多数人之智慧见解,才能探究我们祖先所传此拳之奥秘,发扬光大。

很多拳师教拳时总是说:拳在多练,熟中生巧。这句话的确不错。错在他不能讲出拳理拳义,所以他们学来学去都是空架。若以此言来搪塞,便不应该。

气沉丹田之说,由来已久。虽今人都说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然在解剖学里却找不出这样一个东西。所以有人认为丹田就是胎元。按气由口鼻而至肺,由肺将吸进来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