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六章 净宗心要 5 信真、愿切一、关于信的解说: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次要信得我们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无量苦。次要信得我们虽业障深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在十万亿佛刹之外,是我们心内之佛。既然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们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应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所谓“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注意“心”字),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楞严经》)。又曰:须历始终而不改,遇利害而不变,方为真信。真信有三:一信弥陀摄受念佛众生,往生西方,绝对不虚。二信执持弥陀名号,由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请注意),即得往生。我当依教奉行。三信大势至菩萨及莲宗诸祖所传念佛法门,绝无虚假之语。我当依之勇猛精进,修成三昧。又吾人念佛之心,由慧入定,照而常寂,是信本有之佛;因定发慧,寂而常照,是信本有之法;定慧双融,寂照不二,是信本有之僧。又云:信者,非单信西方之庄严佛土,即算发信心也,必同时深信自性即是弥陀,本可一样成佛。人皆可以为尧舜,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只是迷悟之别。西方依正庄严之佛土是事净土,我之自性清净是理净土。心遍一切处,皆是西方,十方与西方不异。非徒信娑婆苦而西方乐,与夫极乐确有也。二、释愿:第一要于一切时中(注意,要于一切时中,不是不如意事时如此,欢乐之时又如彼。)厌恶娑婆生死烦恼之苦,欣慕极乐菩提之乐,力求往生。次要发愿遵照佛祖所传净土法门,勇猛精修,净除习染,使身心清泰,现生极乐。次要立志成无上觉,圆满菩提,供养诸佛。次发广大心普度众生,众生界不空,誓不成佛。次要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又云:念佛之心,欲得一心不乱(但不可作意求,求则反远矣)是谓净愿;不生西方誓不休息,是谓常愿;成无上觉,广度众生,是谓大愿。……如是发心,方名真信切愿。摘自《谈谈往生西方的关键问题》
相关文章
圣宇法师:《地藏经》可净化带“毒”的心
圣宇法师:《地藏经》可净化带“毒”的心大家修《地藏经》就知道,在经文上说这个世间“实有地狱”,真实有地狱存在。可又有很多人说地狱是内心的变现,到底如何理解才究竟呢?曾经有一位年轻的道友来道场问出家人,..
如何与“小人”相处?送你5条锦囊!
如何与“小人”相处?送你5条锦囊!【如何与小人相处?送你5条锦囊!】(经典管用)小人,在我每个人身边,都会存在。俗话说:君子易处,小人难防。因此,在跟小人相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不要中了小人的圈套,..
嘎玛仁波切:欲求佛果位,牢记三要行
嘎玛仁波切:欲求佛果位,牢记三要行进入了佛门,想要让闻思修具有实义,让所修的法成为清净的正法,首先要了解“三要行”——前行发心、正行空性见、结行回向的意义和重要性。其次,想要实修,必须从听法开始。因此..
嘴巴富贵,往往子孙发达
嘴巴富贵,往往子孙发达富贵的人,要有富贵的心,就有富贵的嘴。人造嘴业最为快,逞一时之快,但后患无穷。但嘴巴很富贵者,往往子孙发达,门庭昌盛。我老家有个老人,嘴巴很有口德,三个孙子都生了儿子。这也是祖上..
嘎玛仁波切:财富本身并没有善与恶
嘎玛仁波切:财富本身并没有善与恶拥有财富之前先解决心灵对欲望的态度一个人若有福报,能获得多少财富都没有问题,因为财富本身并没有善与恶。但是,它的存在是为了让自己解决生存问题,行有于力,再去服务别人,做..
嘎玛仁波切:心量大小,是长期德行的培养,人人都喜欢被包容的感觉
嘎玛仁波切:心量大小,是长期德行的培养,人人都喜欢被包容的感觉摘自《了烦脱俗》不要小看自己。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潜能,不管你身份贵贱、文化高低,都是一样没有差别。只要你愿意奉献,无论是你的体力、脑..
嘎玛仁波切:佛菩萨是喜欢坐莲花吗?
嘎玛仁波切:佛菩萨是喜欢坐莲花吗?提到“如来”,我们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说起阿弥陀佛,大家就会想到西方极乐世界;而释迦牟尼佛是活生生地降临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来传播佛法、利益众生。大..
嘎玛仁波切:有漏皆苦 安心有道
嘎玛仁波切:有漏皆苦安心有道佛教讲有漏皆苦,“有漏”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做了功德,却被你自己给偷走了。平常大家都觉得自己挺好,不坏,在努力地积德行善,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就去做义工,力所能及干点儿好事..
如何脱离苦海_3
如何脱离苦海_1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此苦海甚深无底,广阔无涯。因摸不着苦海之边,故难出苦海。若摸着边,即就出矣。吾人于此广阔无边甚深无底苦海中,将如何寻其边际呢?在苦海中若往前行,愈行愈苦。立住不走,仍..
唯证方知
唯证方知学习佛法,达到解悟,常行解悟之道,达到证悟。即放下万缘,放下万法、放下佛法。无佛法。无自性。真佛法不能说,没办法不得不说,才有了说。佛法为悟、悟出的就是佛法。佛即悟。性即悟。极乐世界也是悟,从..
唐代高僧慧日慈愍三藏法师
我们中国佛教弘扬中,最能够落实到行处的,就是禅宗和净土。但是禅宗和净土的误会也是非常之多,特别是在佛教史上修禅的行者,你比如说,从《坛经》这样的一种;万法皆空的角度,说执着一个净土是着相修行,天天念佛..
雪漠:暖相:让智慧温暖自己
雪漠:暖相:让智慧温暖自己人们常说暖相,到底“暖”是什么意思?心一旦安定下来,品尝到修行的喜乐,暖法就会慢慢出现,你也会得到暖相。得到暖相之后,念头就慢慢少了,善根越来越增盛了。这时候,你就会一心想利..
唐伯虎送对联
唐伯虎虽是才子,可他很清廉,这年快到年了,还没银子用。心想,当朝阁老和我住的很近,就从他那里弄些年本吧!略加思考,提笔写了一付春联,差人给阁老送去。阁老听说是唐伯虎赠送对联,非常高兴,赏了来人三十两银..
哲学家的诡辩
芝诺是古希腊一个极善于诡辩的哲学家。他的一个众人皆知的“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的诡辩是这样的: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假设乌龟先爬一段路然后阿基里斯去追它。芝诺认为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唐朝宰相李林甫的因果轮回
唐朝宰相李林甫的因果轮回唐朝的王族李林甫,为相十九年:人极聪明:工书善画。可惜他心术好险,嫉妒贤能,凡见别人的才望功业,有高出他上的,他心中就非常难过,表面却故以甘言奉承,暗中则加以陷害,所以人称他为..
唐僧师徒众人为何到灵山后,在索要真经之时,却索要金钱
唐僧师徒众人为何到灵山后,在索要真经之时,却索要金钱只能说明佛祖并不是想传经给唐僧,他只是想传教南赡部洲。且听我慢慢道来!如来佛祖刚开始就不想把经书都传给唐僧,他先是猛贬了南赡部洲,说那里的人怎么怎么..
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
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你是谁?你身边都有谁?这两个问题,决定了你一生会怎样。和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科学家认为:“人..
如孝法师:人生之苦始于迷惑
如孝法师:人生之苦始于迷惑对于佛法所说的苦,值得我们探讨的是苦的因缘,而不是继续在苦的现象里面执着。苦来源于惑,来源于业。一个人如果有迷惑,就没有办法避免造业,随着生命的相续,在未来一定会结出一个果。..
如来、燃灯古佛为何要圆寂,知道真相后,无天很无奈
如来、燃灯古佛为何要圆寂,知道真相后,无天很无奈文/历史重演无天来到三界后,燃灯古佛第一个圆寂,随后如来也圆寂,但是如来是不会死的,只不过金身入世凡家,在人世渡劫三十三年,到时又可以回归灵山,这也是佛..
和尚的来源
在中国语文中常见到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做一大和尚敲一天钟等俗语,有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故事,甚至有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的歇后语,可以想见和尚二字早已深人中国人民生活之中,所以一般人无法想象和尚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