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草书的重要代表人物,为练字跑到庙里做了和尚,性格十分洒脱
怀素,字藏真,是我国唐代的为数不多的僧侣书法家。他的字如其人 ,潇洒坦然,如行云流水般流畅。他的字形式广泛,而且怀素在草书上的造诣最高,于是他被后人称之为‘草圣’,与张旭齐名,由此可见怀素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是什么让怀素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一生又创作出那些不朽的书法呢?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讲一讲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怀素一生的经历。
怀素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之中,虽然他的家庭并不富裕 ,但是也是比普通的农民家庭生活的要相对好一些。怀素的父亲还对怀素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将来能成为大官,然后光宗耀祖。小时候的怀素就照着父亲的教导,读四书五经,学习科举考试的内容。但是怀素觉得非常的乏味,认为那些都是一些不结合现实生活的空谈,于是渐渐的他对循规蹈矩的生活产生了逆反的心理。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书中得知,和尚可以无拘无束的生活在这世间,不用为了功名利禄而背一些无聊的书和和写一些俗套的诗篇,于是他就萌生了当一名僧侣的想法。
没过多久,怀素就想自己的家人表明了自己想成为僧人的想法。那时的怀素才仅仅只有十岁,他的家人一时都接受不了他的想法,认为他过些日子怀素就会打消这个念头。但是怀素却是一天比一天坚定,他还经常以死相逼。这样他的父母只好忍痛将他送到了寺庙里,怀素也因为这件事成为了乡里乡亲们口中的怪胎。
进入到了寺庙里,怀素的师父就将他的名字改为藏真,法号释长沙。虽然寺庙里的生活非常的清贫,但是怀素在这里才找了自己生活的乐趣。当时由于寺庙里非常的贫穷,所以怀素是无法在纸上写字的,怀素就心生一计,找来一个圆盘和木板在上面刷上白粉,然后写字,但是由于木板实在是太光滑了,所以写字时写不质感。后来怀素又发现了在芭蕉叶上写字是极好的。于是他就种了上万棵芭蕉树。怀素练字非常的刻苦,没过几天他摘下来的大的芭蕉叶就用完了,但是新长出来的芭蕉叶怀素又不舍得摘下来,于是他就直接在芭蕉树上写字。无论是盛夏时的骄阳似火。将怀素烤得备受煎熬,还是寒冬里,大风将他的手都要吹烂了,他都丝毫没有休息的念头,仍然日复一日的在芭蕉树旁写字。他的这种惊人的毅力实在是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怀素还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书法家,他虽然是一个出家人,但是他不拘泥于僧人的条条框框。怀素非常的喜欢喝酒,他竟然能够一天喝醉九次,于是人们都称怀素为‘醉僧’。每当怀素喝醉后,他都会写许多的字,那个时候的怀素已经完全到达了忘我的境界,每次创作他都是一气呵成。每一个字都写的飘逸脱俗,有时像飘飘欲坠的羽毛,有时有像奔腾的烈马,充满了艺术的气息,所以说怀素很多的作品其实都是他喝醉以后的作品。
怀素并不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他虽然成为了一个僧人了,但是他对他的父母仍然有着很深的感恩之情。有一次他的母亲生了一场大病,情况非常的危急,怀素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飞奔回家,往后他一直悉心的照料他的母亲。怀素为了照顾他的母亲经常是夜不解衣,对母亲寸步不离,但是由于他的母亲病情严重,所以没过多久便不幸离开了人世。这令怀素心痛不已,于是他就怀着悲恸的心写下了《圣母帖》这篇文章。文章的字字感情至深,每一笔都表现出怀素对母亲依依不舍的情感,使后人每每读起来都感动不已。
几年后,怀素再次回到了庙里,练习书法。后来他又出去游历山水,结交了李白,张旭等这样有才的人。怀素的一生活的恬淡自然,最后他在寺庙中安然的离世,享年六十二岁。
怀素的一生是随性脱俗的,他敢于跳出世俗的方框,大胆的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这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