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菩提法师:禅与禅宗略说_菩提禅心

菩提法师:禅与禅宗略说

菩提法师:禅与禅宗略说

绪 言

一说到禅,人们马上会想到禅宗,好像禅就是禅宗,只有禅宗才可以说禅,其实这是误会了禅的本意,禅不仅是佛教所有,也是与外道所共有的。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印度,婆罗门教的夜柔吠陀中就说到修禅,不过最初不名为禅,而称之为瑜伽。释尊在初出家时,即曾随阿逻逻迦蓝与郁头蓝弗,学习无所有处定与非想非非想处定。由此可知,禅,并非是佛教的专利。不过,释尊在修禅几年后,发现禅才的修习,并不能得到身心的究竟解脱,所以,他按照自己的观念禅思,终于在伽耶毕钵罗树下,得到了真理的消息,成为人间的觉者。释尊的修禅不是枯木死灰般的静坐,也不是顽石般的一无所知,而是运用正确的思惟,安然地静中,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自达磨东来,到六祖慧能,形成了中国佛教特有的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使得禅宗一枝独秀,成为中国佛教的脊梁。若离禅去说佛法,实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是以,佛法的探索者,决不能忽视禅的重要性,唯有从禅的思想出发,才能见到佛法的真生命。

一、禅的定义略说

禅的全称是禅那,译为静虑思惟修等。静虑是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也就是在修禅时,止息一切不应有的妄念,令心专注于一境,对之正审思虑,成为定慧均等的一种心理状态。定慧若不平等,那就不得名为禅。禅,必须要经过智慧的决择,当心缘境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丝毫的迷糊。这种外静内动的修持,即是真正的修禅,从此可知,佛教的修禅与外道,实有天壤之别。外道所修的禅定,形式虽与佛教相似,但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无非是上生天堂,佛教的修禅,则是以断除烦恼,解脱生死,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为目的。因此,不能把所有的修禅,都说成是佛教的禅定。因为他们有着根本的不同。若只是寂然不动的静坐,充其量,也不过是生天的因行。

禅那还有译为弃恶,功德丛林。弃恶是舍去欲界的五盖等一切诸恶。因为贪、嗔、痴、慢、疑的五盖。盖覆了我人自性清净心的功用。修定能将诸恶弃除,使心恢复本来清净,所以名为弃恶。功德丛林,《大智度论》卷七说:诸禅定功德,总是思惟修。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如种种树木生坐,开发无漏智慧,而体证了诸法的实相。因此,禅是佛教思想的基本,也是佛教的生命。禅,在中国佛教长在一处,故称为功德丛林。

二、依教修行禅

依教修行禅,是太虚大师为区别后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宗而提出的。禅宗以前的禅,是依教修行的禅,就是对于禅的修习,要经过调身、调息、调心的一定程序,不能躐等的渐次而修。早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安世高来到中国洛阳,翻译了安般守意与阴持入经等专门修习禅定的宝典之后,即自修也教人修数息观及怎样控制心的方法,并因修习禅定而起诸神通,得智慧解脱。由此使人对之仰慕信崇。安般守意与阴持入经,也就成为当时修禅的根本方法。这种方法后人称之为安般禅。此后更有:五门禅念佛禅实相禅等禅修方法。五门禅,是指佛陀密译的五门禅法要略,近于五停心。五停心是:对治多贪的不净观,多嗔的慈悲观,多痴的因缘观,散乱的数息观,多慢的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分析无我观。五门禅法序说:三业之兴,禅智为重,禅无智无以深其寂,智无禅无以寂其照。此为当时修禅的要旨。这与后来宗门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有着密切的关系。念佛禅是在道安法师以前修习念佛三昧的行者,更进一步地专重念佛的行法。而专注提倡的是庐山慧远大师。次后,昙鸾道绰善导等禅师代表了中国的念佛禅。实相禅,是由慧文、慧思、智者等诸师相承下来,正式地成立了中道实相禅,而智者大师则无疑的是一切禅法的集大乘者。如他所著的小止观,略述修禅前方便;六妙门,是讲安那般那禅的,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则备摄了从安般守意到念佛实相禅的全部,摩诃止观则更是实相禅的代表作。以上所讲列的禅法,有大德法师把他说为古禅。自达摩东来所传的禅法为今禅。

三、悟心成佛禅

太虚大师说悟心成佛禅,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他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故亦可名为见性成佛禅,或即心是佛禅。这样的禅,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是一种如人饮水,冷暧自知的无言境界。又有大德说禅是每个人分上自证自悟的境界,是不落于思虑,不落于言说的境界。所谓三世诸佛,不能自宣六代祖师,全提不起,一大藏教,诠句不及的境界,所以说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不立文字的禅,触处逢渠,流露天真,因而古来的大德,视文字为饶舌,就是佛说的经典,也被指为拭疮疣的故纸。因为自证自悟的真理,不存于文字经典中,而是在现实活生生的经典中,唯有读活生生的经典,才能体悟法性真理。法华经说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也就是此意。禅是要自己实践实证的,在言说文字中找不到禅。

禅的离语言文字,在经典中维摩杜口即透出了此种消息。佛教传到中国,道生的顿悟成佛说,僧肇的涅槃无名论,志公的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慧思禅师的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更有甚众生可化?这不依经律论义,乃至非言语文字所能及的风格,即是中国禅宗的雏形。

达摩东来,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传袈裟以定宗旨。于是在中国有了不立文字的宗门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言,更使得禅宗如雨后春笋般的形成五家七宗的盛景,亦使得中国佛教生气昂然,一时间,赵州茶、云门饼、德山棒、临济喝等宗风,吹及南北。喝佛骂祖,横眉竖拂,乃至门前柏子树,皆是祖师西来之意。可谓虫呜蝇动无不是禅了。

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禅是以心传心无言自证的境界。但禅又是不离文字,离言无证的现实。不是吗?我们翻开洋洋几十卷的禅宗语录,那个又能离了文字与言说呢?如禅宗大德视佛典为拭疮疣的故纸,那禅宗语录不是臭不可闻吗?所以,文字依然是禅宗所必顺的,否则,禅宗的大德早就被人们遗忘了,那里还有禅宗呢?禅宗的不立文字,是要我们不要执著文字言说,因为文字不过是表征事物的符号,并非事物的本身。譬如我们熟识的火,火性是热的,火用是能烧,当我们说火时,火并不会从口而出,烧灼了我们的嘴唇。可见,火只是一种假名,并不是火的本身。若我们说的火,就是火的本身,我们的嘴岂不烧的糜烂不堪。事实上,我们一直说火、火、火,嘴唇并未被烧著丝毫。所以禅宗的不立文字,实际并未完全离于文字,否则把嘴挂到墙壁之上,不说一字,谁又知道那是禅呢?

一向引以禅宗学人为自豪的是教外别传。他们认为,只要能体悟心底源头,就可超佛越祖,还要经教作什么呢?殊不知,达摩初来,也还是用四卷楞伽作为印心教言,直到五祖,依然不能离却《金刚经》而印心,哪里能说,全然地不要教典呢?禅者认为教是权宜,不受教典文字的束缚,才能得大自在。所以不能说禅完全是教外别传。

世间之事,利弊名半。禅宗不立文,教外别传的宗风,流行不久,即发生了以熟读语录以能事,熟记公案逞机锋的流弊,为害也很大!

五、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禅宗说,是非常重要的两句。所以古来的禅师,没有不以透过见性关为成佛的主要条件。见性,被称为是禅的生命。更进一步的说是禅的真生命。则属于那如人饮水,冷暧自知的境界。释尊的言教,如标指月、如筏喻者,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但是,未悟到佛心时,依然不能离却标月的指,渡人的筏。当一个禅修者,若能见到佛心时,则万法历历于心,无可言说。往昔释尊在灵山会上,欲升座转大*轮时,大众皆静坐期待世尊的演说妙法,可是世尊却不说一字,只拈金波罗花示众,这是什么意思呢?唯大圣迦叶破颜微笑,此即以心传心的妙致。如释尊说:我说法四十五年,未曾说著一字。又说始从得道夜,终至般泥洹,于是二中间,佛都无所说。

禅的见性,是成佛的关键。鼓山晚录中说:达摩大师来此土,不涉名言,不立修证,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夫心本无形,去何可指?性本无相,去何可见?佛本自成,去何复成?其意只是因众生,妄起诸见,迷却本心,故渡海西来,息其妄见,还得本心。达摩血脉论更说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忙忙,而外弛求,为佛原来不得。六祖慧能大师则是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者顿悟菩提,名自观心,自见本性。由此可证知,见性成佛,实是禅宗的宗旨。若不见性,要想成佛,无有是处!

结束语

禅是要去实践的,语言无法说出,文字无法写出,即使你有生花妙笔,也只能是画蛇添足。所以也就不必长篇大论,横说竖说地说禅是什么?古德去:禅宜默不宜说,就是要我们从心性上去下功夫。禅是超越认识的不能用虚妄分别拟议禅是如何?中峰禅师的山房夜话说:禅宗是传佛一大觉圆满之心。此大觉圆满之心,人人不少,个个不无,只是我人不能体会得到。故尔,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真是一语中的,干脆利落。若能直下承当,下工夫去参,自能认得本来面目。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参!

1997年1月7日 写于广化寺菩提苑

相关文章

照光法师:明心颂通解

释迦座下形象沙门照光愧撰序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之间,如今已是两仟零三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呀!回想起十年前时,我还是一个二十多岁未懂世事的青年,现在已经三十有二了。回首往事犹在昨日一样,历历在目。..

成观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三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三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沙门释成观撰注一切佛语心品之三【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别通相,我今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三..

成观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四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四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沙门释成观撰注一切佛语心品之四【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三藐三佛陀,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

成观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目次 序言 自序

佛海枢要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沙门释成观法师撰注佛语谛实决定不虚——金刚法宝赞目次《楞伽经义贯》第三版序言初版自序谢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一楞伽阿跋多罗宝..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十

卷十第三节想阴魔境一、想阴区宇相(定中初相)【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

成观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一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沙门释成观撰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释】楞伽:楞伽是山名,也是城名,以此城在楞伽山顶,故以山名为城名。楞伽为梵语,中文译为不可往、不可到、难入。因为此..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九

卷九B.色界天四禅天(A)初禅三天1.三天名义①梵众天【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注..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第二篇 悟后依体起修

第二篇悟后依体起修第一章前方便:四种清净明诲【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

明证法师:地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她?

明证法师,地球只有一个,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应该倾全力保护它?明证法师开示:是,但是如果你全力都放在这上面,佛法的修学就完了,全力放在戒定慧上,保护环境的事情自然你就做了,因为我们坚决不吃,这就做了我们这一份,另..

明证法师:请问师父在念佛时同时提醒自己不要有妄念,它本身算不算妄念?..

请问师父在念佛时同时提醒自己不要有妄念,它本身算不算妄念?明证法师开示:这个就是你弄错了,如果这样肯定是妄念,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你要知道念佛的念也是妄念,你要不明白这个道理那就坏了,所有的念只要能够起心动念..

热门推荐

办公桌的摆放风水

办公桌是办公室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但若是办公桌摆放不好,不仅会影响到风水还会影响人的发展。那么办公桌该如何摆放呢?下面就来看看办公桌的摆放风水。办公桌的摆放风水1、座位的后方要有靠山前方要开阔在放置办公..

容易三婚的生肖

坤造丁卯丁未乙丑丙戌起大运周岁:7岁10个月2天大运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现在庚戌运中乙木生于未月,卯木被丁火泄气帮身无力,从弱格,喜火土金,忌水木命局以丑土戌土中的辛金七杀为丈夫,七杀为短暂..

办公室风水布置宜忌大全

我们工作的办公室虽不大,但却是公司远行的核心之一,所以办公室的风水布局不可忽视,马虎不得。如果办公室的风水不好会直接影响公司以及对个人的事业,财运,健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很多人都会很注重办公室风水的好..

1976年属什么龙76年属龙人一生命运

自古以来,我们的十二属相就是我国命理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面的学问可是大的很,十二个属相就有许多不同的命格运势,甚至同一个属相,出生年份不同,运势也大不相同,1976年是龙年,但五行也会分出许多龙。七..

看了袁泉再看孙俪,我发现:适合“短发”的女人,都有这4个特征

当女人上了年纪,不仅会面临身材发福、面部发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掉发和白发。于是,有一群人选择了随心所欲,一点也不担心;而另一群人则是选择从中解救自己。都说“新生活从头开始”,对于大龄女性来说亦是如此。..

《沉香如屑》4位女主结局各不同,颜淡真的是苦尽甘来

作为天生的双生姐妹,颜淡和芷昔本应是最亲密无间的存在。然而,她们之间的关系却并非一帆风顺。颜淡自小便在仙界展现出非凡的才能,无论是修炼还是其他方面都轻车熟路。相比之下,芷昔虽然也是仙界子民,却天赋平庸..

韩姓好听稀少独特的名字,姓韩叫什么名字好听

韩姓好听稀少独特的名字1、韩恩、韩榕榕、韩亚然、韩玉晶2、韩鸿、韩南阳、韩丰雅、韩逸峰3、韩辰、韩琴霞、韩家歆、韩溶溶4、韩蕊、韩良勇、韩惠昕、韩顺莉5、韩雁、韩俊玮、韩晓欧、韩一超6、韩昌、韩梦欣、韩乐兴..

书房适合摆放什么植物_植物在风水中起什么作用

很多人喜欢在家里摆放植物,因为植物有进化空气的作用,特别是在书房摆放一些植物,可以用来陶冶情操,缓解疲劳,工作之余还可以观赏。但是书房摆放植物也是有讲究的,不是什么植物都适合放在书房的。那么,书房适合..

风水探头煞是什么意思_风水探头煞如何化解

在我们的风水学术中,有着很多种煞,这些煞会影响我们的风水及运势,探头煞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我们的住宅碰到了探头煞,我们就需要想办法将其化解。那么,从风水的角度来看,风水探头煞是什么意思呢?风水探头煞是什..

2024年9月18日宜忌全解析:把握吉日吉时,开启好运连连的一天!

2024年9月18日黄历深度解析:吉日行事指南,助你顺风顺水【独家解析】今日黄历精髓,掌握时辰宜忌,让好运伴你行!随着秋意渐浓,我们迎来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机遇并存的日子——2024年9月18日。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