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是真信佛[摘编]
相信佛法,首先要看你是否信佛说的六道轮回是真实存在的,因果法则是真实存在的,通过修学佛法可以脱离轮回乃至成佛都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果这些都相信了,可以说你已经真正信佛了,但信佛就要照着佛的教诲去做,平时断恶修善,戒杀吃素,受持三归五戒,乃至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等等,这些都是行门需要做的;解门方面,要读诵大乘经典,听闻思惟佛法道理,再按照所听到的佛法去用于修行,比较重要的,就是多多拜佛忏悔,消除自己的业障,这样也许渐渐就有法喜了吧。
真学佛之人,虽也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阻力及各种障碍,但因其发心真诚,其必会努力破除这些不利的因素,而达到心想之目的地的。这些都是过去业因之扰,或始终精进不顺,或心住正见身难行,但无论其不顺或难行,因其信心坚固,最终皆必得真实之果的,只要其发心正确,他就会利用佛说的话来改变自己不善之行,在苦中,在顺境中,在生活艰难中,在别人无因的诽谤打击中平静自心,不使自己起烦恼。逆境才是行者最大的助缘,没有逆境难消自业,难验自心。当然了,在逆中易成,却也不是要我们去创造逆境,一切有执著的行为都是在造新业,若旧业未除新业又起,那你的业果可真是无边无际了,若你时刻看护好自己的心,只消旧业不造新业,那你已游到苦海的岸边了,所以升堕全在于自己。
学佛千万不要只学几句佛经或者禅语,只是在佛友与朋友聚会或者人前的时候嘴里能说出几句,显得自己知识很广泛,博得他人的赞叹,而自己的身心,对于世界人生的看法一点没变,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样不叫学佛,只能说爱好,比如银行里的职员,每日成千上万的钱从手里过,可自己不能拿人家的一角钱,嘴上说几句佛经或者禅语,对三宝尊敬,不断恶修善,这样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反而为自己的贪嗔痴又增加了一些宗教的资粮罢了,试问,当你面临死亡时,你能否轻松的说一句佛经或者禅语吗?而没有一点的恐慌吗?只能是鹦鹉学舌而已。
至于假学佛之人,那真是千姿百态,难以尽数。以名利心学佛,处处表现自己,总想得到别人的赞扬,这样的人生活在虚假疲子应付面子的虚幻之中,唯利的人总是以自己的得失来看待学佛,得利就上,无利就退,得利就满脸欢喜,无利就愁云遍布,有利就到处鼓吹,无利就大刀阔斧。
以治病心学佛的人,有的人无力治病而求助于佛学,有的人病业难愈,医不能治求助于佛学,当然这里面有的人病愈后或深入佛法后,明了其内含的真实义理后便真实投入学佛了,最终获得了成功;还有随波逐流的,人行他行人退他退,毫无主见,这类人难以成功。
附佛外道,外表也似是学佛,念经,念佛等,但唯以邪知邪见自活,歪曲佛教师语,以执著心修行,走的站的高谈大论,这个感应那个神通,有很多学佛人不明佛理跟上盲修瞎炼,对于这些我们应根据佛的教理来验证,可是有一些无智慧的人不具备这个能力,因他不能正确理解佛意,有的以自己的见解来分辨,这些都不真实。
糊涂学者,人行亦行,人止亦止,有人在念经时也是如此,毫不用智慧,似自己本来就是个木偶,(这里面也包括迷信者),发自内心的崇拜,但却不明其理,也不知其作用和结果,只是一味的追随,即称为迷信,凡迷惑之信皆属此。
学佛还是要老老实实的,不要说些没有用的空话来装点自己。学佛并不需要什么文凭,或者什么学位以上才能明白佛法的真谛,有些人学问好,尤其是学佛的人,研究过经律论,也了解佛经,成就了什么呢?成就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增上慢。一切众生,不仅仅是人,所有一切生命的贪、嗔、痴、慢、疑都是与生俱来的。贪、嗔、痴,大家都听得很多了。慢,慢是什么呢?慢就是我,我们常听见别人讲口头禅,或听到街上发脾气的人骂一句‘格老子’,这句‘格老子’就是我慢。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觉的自己了不起,即使是一个绝对自卑的人,也会觉得自己了不起。有自卑的人都是非常傲慢,为什么傲慢?因为把自我看得很重要,很在乎自己,但是又比不上人家。自卑与自傲其实是一体的两面,同样一个东西。一个人既无自卑感,也不会傲慢,那是非常平实自在。
还有疑,多疑,对任何事、任何人,尤其对修持信不过。贪嗔痴慢疑是众生的劣根性,不容易去掉。慢与疑包含在贪嗔痴中,痴是没有智慧。在修持上慢与疑比较容易看到,比较容易了解,因此通常只提贪嗔痴,比较少提及慢、疑。
中国历史上的奸臣,都是人才,都是学识一流的人才,像众人皆知的秦桧,学问之好,头脑之聪明,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以一手遮天,蒙骗上面的人,其本事之大,可想而知。一个部下,能把高明的老板瞒住,看不到下面的事情,那绝非普通人所能做到。这些人往往都是‘多闻之士’,学佛最容易犯这个毛病。
佛法是从佛陀大慈悲心大平等心大智慧心中自然流露的,并非我们这样凡夫心思惟意识的产物,所以世俗上说的什么文凭,乃至聪明,不仅不是学习佛法的衡量条件,相反很有可能成为“世智聪辩”,自认为有文化一看就懂,反而成了修行的障碍,所以我们要具有正知、正见、正行来修行,要老老实实的、依四依法修行,专修、专念一句佛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摘自:净土修行必读《第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