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院经济也有了突出的发展,其中茶叶是重要的内容。
我国茶叶的兴盛时期是唐朝,在佛教的禅宗发展的基础上风盛起来的,由于坐禅中闭目静思,极易睡着,所以坐禅中唯许饮茶。
在我国的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特别是在南方寺庙,几乎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有助佛规,这也许是佛教倡茶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在魏晋甚至更早的时候,茶叶就已成为我国僧道修行修炼时常用的饮料了。如:陆羽在《茶经》中多次引述了两晋和南朝时僧
道饮用茶叶的史料。其中引录的《释道该说续名人传》称: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
,饭所饮茶。又摘引的《宋录》称: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
茶茗?!。这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僧道已有尚茶之风。
我国寺庙不仅重视茶叶,而且也是生产、宣传、和研究茶叶的中心。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提高品质。因为寺庙都有一定的田产,和尚不参加劳动,他们有时间、有文化来讲究茶的采造、品饮艺术和写书作诗来宣传茶叶文化,所以,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
根据史料记载、以及民间传说,我国古今众多的名茶中,有不少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炒制的。如四川雅安出产的蒙山茶,亦作仙茶,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亲手所植,因其品质优异,被列为向皇帝进贡的贡品。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前身叫乌龙茶,该茶以寺院采制的最为正宗,僧侣按不同时节采摘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三种名茶。北宋时,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采制的水月茶,即现今有名的碧螺春茶。明隆庆年间,僧徒大方制茶精妙,其茶名扬海内,人称大方茶,是现在皖南茶区所产的屯绿茶的前身。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有色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金质奖章。此外,产于普陀山的佛茶、黄山的云雾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名茶。
佛教寺院不仅对茶叶的栽培、焙制有独特技术,而且十分讲究饮茶之道。寺院内设有茶堂,是专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另外寺院还专设茶头,专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用途有三:供佛、待客、自奉。据《蛮瓯志》载,觉林院的僧人待客中等茶、自奉以下等茶、供佛以上等茶。寺院茶按照佛教规矩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堂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学佛的人是时刻都注意学习的,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与学佛、信佛挂钩,以求对佛的尊敬和学佛的长进,这一方式其实是较为有效的,而饮茶也当然地列入了这一范畴。我国的不少佛门圣地、名山寺庙都种有茶树,僧人自采自制,饮茶念佛,修身养性,高龄僧人无数,究其长寿原因,与长期饮茶有关系。
统而言之,无论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茶宴形式、茶文化对外传播方面,佛教都有巨大贡献。我国的饮茶习惯是随着佛教一起传入到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