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易学基础:五行不只是五才_五行是五种物质吗

五行金、木、水、火、土在我国民间的普及度很高,老百姓所能够理解的五行大都是现实生活中能见到的实体器物。在古代,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有两个层次的概念。一个层次叫五材,指五种具体的材料,五种具体的物质。这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尚书大传》中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水和火,是百姓们做饭必须的,家家要做饭,谁家不用水,谁家不用火,这里指的是具体的东西。金属和木材,是百姓盖房子做家具,下地干活,制作劳动工具所需用的具体的东西。土壤,化育万物,为人所用。

五行另一个层面的含义是虚幻层面的,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说,行,人之步趋也。在现代汉语辞典里,“行”,仍然是迈步往前走的意思。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行,就是运行,运动的意思,是一种气。

在中医和术数学里,五行,是指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气的五种运动方式。在《黄帝内经》里,多次提到天有四时五行,大自然有四季,有五行,以生长收藏,才使植物有了生长收藏的生命阶段,才有了寒暑湿燥风,这样一些不同的气候变化。

木,代表气的展放运动。春天草木发芽,万物生发。

火,代表气的上升运动。夏天万物繁华,有升腾之象。

金,代表气的内收运动。秋季气候凉爽,树木的根须干枯了,枝条也干枯了。

水,代表气的下降运动。古人观察到冬天动植物的生长状况,认为这是气的下降和潜藏运动支配着自然界,支配着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用什么字来代表气的下降运动呢?“水”字。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随着天空的斗转星移,以及地面上季节的更替,气的展放运动和气的上升运动,气的内收运动和气的下降运动,周而复始地交替变化,最初,只有四行。

可是,当五行和阴阳结合起来的时候,因为气的展放运动和气的上升运动,是气的阳性运动。气的内收运动和气的下降运动,是气的阴性运动。气的运动由阳性转为阴性的时候,它会有一段平稳的过渡。这种平稳的过渡,发生在夏末秋初。大家都觉得这个季节不好过,是桑拿天,不像春天那么舒展,不像夏天那么火热,不像秋那么清爽,不像冬天那么凛冽。这个时候,植物已经开花,已经结果,果实正在长大。动物已经怀孕,胎儿正在孕育。自然界处在一个相当平衡的化育下一代的过程。这个时候,气的上升和下降相对均衡,气的展放和内收也相对均衡,自然界的气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古人就用“土”字,来代表这种气的运动方式。在五材中,土是指化育万物的广博的土壤。

土,代表气的相对稳定运动,也主运化。是升腾之后的积累和蕴藏。

五行代表着五种气,在《西游记》里,孙悟空最终被压到了五指山下,五指山代表五行。中国名山大川那么多,为什么要把孙悟空扣在五行山下呢?就是要让孙悟空好好考虑这大自然的规律,你跳得再远,也跳不出五行这自然规律。考虑了多少年?五百年。

五行是指不同季节气的不同的运动方式,五行之间的关系,包括了相生和相克。有人曾错误地理解生与克的关系,说水命的女人,不能与火命的男人结婚,因为水克火,这个女人会克夫。这样理解五行的生克对吗?五行生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就要引入五行生克的概念。春季过后是夏季,春季气的展放运动,为夏季气的上升运动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就叫木生火。这木生火并不是像我们普通所理解的,用木头来取火。

如果今年春季气温比较低,植物的根长得不好,枝条也长得不好,就会影响夏季植物地面部分的生长。这叫木气虚,就不能生火。

那么,秋季气的内收,种子成熟了,主干的营养贮存得多,它就有利于植物的过冬。秋季气的内收运动,为冬季气的潜藏运动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叫金生水。

以前有人解释,什么叫金生水?就是把金属放到炼铁炉里,化成了铁水。我们的中医是要走出国门的啊。那外国人就接着问了:什么叫水生木啊?你说水浇树,树木就活了,这就叫水生木。那么,再请问,金属化成的铁水浇树,树木还能活吗?结果那老师卡壳了。他怎么卡壳了?他说铁水浇树木,树木当然不能活了,然后他接着就说,这个东西(五行)是会被淘汰的一种理论,你知道就行了,临床上没有什么用。——这很糟糕!把中医真正的精华给丢掉了!

什么叫金生水?金气的内收运动,使植物的种子饱满,使植物的主干的木质化程度高,就为冬季过冬冬季的潜藏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如果种子没有成熟,营养储备的少,很嫩,它不就会冻死吗?

冬季水气的潜降,为种子为植物储备了能量,就为第二年春季的展放,植物更好的生根发芽,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就是水生木的过程。

五行的相生,是按照季节的次序相生的,生得过头行不行?不行!这就要引进五行的相克。夏季上升的气运动太过头了,也不行。有一年夏季雨水多,我种的葡萄长得又肥又大,葡萄枝都长疯了,园林师傅说,这样下去可不行啊,会影响秋天结葡萄的。怎么办?你得把它的脑袋剪了,用下降的气来制约它,使它的上升运动控制在一定水平上,这就叫水克火。水克火,不是用一盆水,把火浇灭,那是从五材的角度来讲五行相克。

五行有相生,不至于导致某种气的运动不足。五行有相克,也不至于导致某种气的运动太过。这种生克制化,保证了五行之气,平衡,稳定,协调的年复一年的交替运动,经过几十亿年的氤氲演化,就化育了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生命世界。所以,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五行的烙印。

五行的烙印,随处可见。我们的家俱,很多都是木材做的,木材有木纹,木纹就是树木的年轮,年轮是什么?那就是五行打上的烙印。

春季是气的展放运动,所以春季生长的细胞逐渐变大,夏季气上升,树的细胞变得最大,秋季气内收,细胞变小,冬季气潜降,细胞变得更小,甚至不长了。细胞大的时候颜色浅,细胞小的时候,颜色深,这样就留下了一圈年轮。

岂止树木有年轮,马牛羊的牙齿上也有年轮,你到市场上去买马,你去问主人,这马几岁了?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是外行。你只要掰开马的嘴,看一看它的牙齿,那上面有年轮。大鱼的鳞片上有年轮,乌龟的贝壳上有年轮。

五行学说是揭示大自然气的运动方式,及其变化规律的学说。五行学说是构通人类和万物与天地之间关系的纽带,也可以看成是大自然这一生命的摇篮,所赋予人类和万物的一个“遗传密码”。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大自然抚布了春季气的展放,夏季气的上升,长夏气的平稳,秋季气的内收,冬季气的潜降,大自然抚布了气的这五种运动方式,才使万事万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节律,才使人有了五脏系统。

大自然有木,火,土,金,水,在人体内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又配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腑,五脏还配筋,脉,肉,皮毛,骨五体。在这个配属过程中,肾是配着骨,肾和骨骼有什么关系?中医认为,肾是藏金的,金是生髓的,髓是养骨的,所以,先天性肾病的孩子,大多有骨骼先天发育不良。

人和自然是统一的,是协调的,人体的各个器官也是统一的,协调的。所以,五行学说,不仅把人和自然联系了起来,也把脏腑,形体,官壳,情感联系了起来。人体的各系统气的运动特征,也和五行相顺应。

相关文章

簸箕 螺旋纹手相 婚姻幸福物质基础丰厚

手相当中的一些纹路不仅暗含着一个人对于未来发展的希望而且对于整体的运势发展能够做出合理的预判以及提前的进行合理的安排,未来的前途才会一路光明可期,有所期待,不会在路途当中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情,也不会在婚..

界诠法师:佛学基础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一节 人天行果

第三章五乘教法第一节人天行果一、皈依三宝1、皈依三宝的意义:学佛必从受三皈依起,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受了三皈依,才算是佛教徒。虽研习佛教,若不皈依三宝,仍不为佛教徒。学佛之入门,以受三皈依为根本。如《大..

界诠法师:佛学基础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二节 声闻行果

第二节声闻行果声闻者,为小乘行果,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现世,闻如来之声教,悟四谛理,证阿罗汉果。因闻佛声教,故名声闻。《瑜伽师地论》云:“请佛圣教,声为上首,从师友所,闻此声教,展转修证,永出世间,小..

界诠法师:佛学基础 第二章 佛学之史略 第二节 中国之佛学

第二节中国之佛学一、经律论之翻译佛教传入中国时间,有种种异说。为一般所公认有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和水平七年(公元64年)。但在此之前,即前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有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

界诠法师:佛学基础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五节 三乘共学

第五节三乘共学一、三法印印者,印定义,法相楷定不易之义。内外之分,真伪之辨,正邪之别,皆以法印印定其说是否正确。如世公文,得印可信。一切经教,若有法印印之,即是佛说。若无法印,即为魔说。欲知佛法真义,不可不知法..

界诠法师:佛学基础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三节 缘觉行果

第三节缘觉行果一、名义缘觉乘,又云中乘,亦云辟支佛乘,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修空法,不依如来声教,感飞花落叶之外线,证辟支佛果,泽云缘觉,或独觉。言缘觉者,一谓因观十二因缘,断惑证理,一谓因观飞花落叶之外线,感世无..

界诠法师:佛学基础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四节 菩萨行果

第四节菩萨行果一、大乘与小乘乘者,运载义,引伸称运载诸有情,度生死海,到涅架彼岸之教法,名为乘。大简小而言,求佛之教法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之教法为小乘。佛果者,开一切种智,尽未来际,化益众生,即三觉圆满,..

界诠法师:佛学基础 第四章 佛学之宇宙论 第一节 三界六道及九地

第四章佛学之宇宙论第一节三界六道及九地对于宇宙天体的构造,佛教认为是有情业力所感佛陀说教意在转迷启悟,所说诸法重在心法上之辨解,对于世界之形成不过于追究,诸般多随世俗而说,倘若细究则有碍于修道。宇宙者,指空..

界诠法师:佛学基础 第四章 佛学之宇宙论 第二节 三千大千世界

第二节三千大千世界下从地狱,上至色界诸天,一日月周遍流光所照方处名一世界。即以须弥山为中心,九山八海的小世界。一千日月,一千六欲天,一千初禅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

界诠法师:佛学基础 第四章 佛学之宇宙论 第三节 四劫

第三节四劫佛典分世界之成坏为成住环空四期,或称四劫。劫者,泽云时分、大时、长时。此大时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计算,时极少为刹那,时极长为劫。从人寿无量岁,每百年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又从十岁每百年增至一岁,如是增..

界诠法师:佛学基础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第一节 百法分位

第五章百法之要略第一节百法分位宇宙间之万有,其数无量无边,佛典名之万法,或称诸法。法是总该一切事物之称,也即万事万物。梵语达磨之本义为轨持,持即任持自性,轨是轨生物解。即是任载摄持自家之特性,能为轨范令他生..

界诠法师:佛学基础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第三节 心所法

第三节心所法心所法具云心所有法,心王所领有贪瞑等众多别作用。具有三义:(一)恒依心起,依心三方得生起;(二)与心相应,常与心王同依(根)同缘(境)及同时;(三)系属于心,离心不能自有,如王巨之不相离。心工难缘取境界之总..

界诠法师:佛学基础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第二节 心法

第二节心法心法,心作用的根本主体,自在线取各自所对境界,起分别虑知之作用。造善恶五趣轮转乃至成佛皆由此心,又叫心王,共八种识,识是心的别名,本义为了别,了谓觉了,别调分另u,能于境觉了分别故名识。眼识依眼根而起..

界诠法师:佛学基础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第四节 色,不相应行及无为法

第四节色,不相应行及无为法有质碍的诸法调色。色有显色和形色,显现分明之色彩为显色,如红黄等。体势各别之形量为形色,如长短方圆等。还有不能表示心等令他了知的无表色。此色有五根五境及法处十一种。(一)眼根:以青..

界诠法师:佛学基础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绪论 第一节 三论宗

第八章各宗要略绪论佛教虽产生于印度,自汉代传入我国,随着经典的翻译。以及研习修学者的增多,遂而各宗发挥光大,且有系统的研究,确在中国,在唐代有十三宗,后多归并,至今日以显密大小分之,尚有十宗。宗派的成立主要原..

界诠法师:佛学基础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一节 五蕴

第六章有情之身心第一节五蕴佛法以有情为中心为根本,情是情感活动,小至接蚁,大至人类,时刻在情感的生命狂流中。但有情各类有迷悟、有思想境界不同,总不外有情是物质和精神的和合物,故佛不偏物质,不偏精神,而二者合论..

界诠法师:佛学基础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三节 佛说三科的意趣

第三节佛说三科的意趣如来说蕴、处、界三科的意趣,如《俱会论》说:“愚根乐三故,说蕴处界三。”众生愚执不同,法有区别,此为如来说的意趣。有愚心执为我,有愚色法执为实我,有愚执色心二法以为我。为破此三愚放说三科..

界诠法师:佛学基础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二节 处与界

第二节处与界处是十二处,处亦云人,生长义。六根六境能生长心o所法之作用,六识必托根方能生起。内六根处是识所依,外六境处是议所缘。由报及境为增上缘,识得生起。意即认识的产生,有能取的六根和所取的大境。此中以六..

界诠法师:佛学基础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四节 有情的延续

第四节有情的延续有情是蕴、处、界和合的生命流,非一期死了为结束,在因缘合会时,他将无限止的延续下去。能无限延续、须因缘的资粮。如灯有不断加油,才能永放光明。约~期生命说,即须四食的资养。《杂阿含》云:“有四..

界诠法师:佛学基础 第七章 业感缘起 第二节 业感缘起论

第二节业感缘起论业感缘起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皆由有情业力所感生。《俱舍论》云:“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各多差别,但由有情业差别起。”一切有情由感作善恶等业,由业感生死等苦。惑业苦三道,展转互为因果,成三世起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