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飞剑斩春芳,手掐云中子”
我们若以概率推论,《西游记》真正的作者候选人之条件,作者绝非是一般正统儒生,其人不但博学多才,且对三教九流十分热衷,对历史典故以及神话志异亦如数家珍。其性格特点首推胆量超人,其性情谈吐诙谐、桀骜不驯,关心抗倭,好兵喜武,嗜酒豪迈,谈禅论道,不屑功名,颇具反抗精神,且多飞扬跋扈之气,其通俗文学修养功夫深不可测,诗词歌赋散曲信手拈来,不但文艺多项成就举世瞩目,对当政者昏庸无能敢于明揭暗讽。
以山人认知,非全才的异端色彩的思想家,难以在古典四大名著领域占一席之地。如果作者不刻意在文本之中清晰而隐晦的交待他的姓名字号和四柱八字,我们欲以概率论之,即使符合上面人选一切条件,我们亦不可能绝对保证看清了《西游记》作者真面目。我们即使看清作者身份,又如何?又有几人服膺?
“学术权威,宁有种乎”?誓愿推翻一切旧说,方可让世人一睹作者的“庐山真面目”。据我在美丽的医巫闾山茶园潜心研究作者(伯龙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五年。公元1521年,1月5日。农历庚辰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午时。其八字:庚辰年、己丑月、辛巳日、甲午时)四柱八字,历经二十八个春秋,才彻底洞悉《西游记》真正的作者乃是明代诗人、剑客、歌唱家、曲圣、昆剧奠基人、大剧作家--------梁辰鱼。
梁辰鱼不仅是《西游记》作者,以及《封神榜》、《金瓶梅》、《水浒传》这四部名著,皆是伯龙先生在其故乡昆山秘密创作的。欲知不可思议的奥秘,请诸君子侧耳倾听,让我慢慢道来。
梁辰鱼(1521一1593),字伯龙,号少白,又号仇池道人。我撰这部书,主要目的是揭露梁辰鱼先生将自己四柱八字命盘密码,刻意伏藏在《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封神榜》文本之中!热爱传统文化的诸君子,若有缘读到这部书应该是三生之幸事,因为我们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必须知道在二十一世纪岁在甲辰中华文化学术史上发生了此等千年不遇的不可思议大事件。
当下,梁辰鱼是被全球古典小说论界基本遗忘的有明一代超一流全才。梁辰鱼又是何方神圣呢?据《迤俪之声起昆山——兼谈<昆曲>邮票的原地》一文作者则认为:“梁辰鱼,按邮票发行时的考证,应是今江苏昆山市城北周市镇横溇村梁家巷人”。梁辰鱼是苏州府昆山人,祖籍中州大梁(今河南开封),因先祖曾任昆山知州而定居昆山。据学界考证,梁氏家族连任朝廷命官历经十世,在昆山称得上是钟鸣鼎食之家,世代簪缨之族。然而,梁辰鱼却是梁氏家族中的另类,他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曾作有《归隐赋》以抒其志。梁辰鱼家有广厦华屋,喜与豪杰及方外僧道交往,"而击剑扛鼎之徒,骚人墨客,羽衣草衲之士,无不以辰鱼为归。"(《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梁辰鱼颇具非凡气概,若论胸襟开阔,犹似水浒中呼啸山林的江湖豪客---托塔天王晁盖。《巴溪志》又称:“辰鱼字伯龙,以任侠名,最善词曲,与嘉靖七子相抗衡,所著《江东白苎》,至今犹脍炙人口”。梁辰鱼还是个满身侠气,万里无一的浪漫文艺青年。当时文坛领袖王世贞有诗曰:“吴闾面冶游儿,争唱梁郎雪艳词。”潘之恒诗曰:”一别长干已十年,填词赢得万人传。”他创作的昆剧《浣纱记》,一经出现在舞台,便在街头巷尾四处传唱,江南一带的天涯歌女和曲艺演员都想前来拜他为师。所谓“艳歌清引,传播戚里间。白金文绮,异香名马,奇技淫巧之赠﹐络绎于道。歌儿舞女,不见伯龙,自以为不祥也(焦循《剧说》) 。”梁伯龙在当时的文界曲坛皆颇负盛名,至老,梁粉甚众,堪称大明朝第一网红。
梁伯龙个性味道极其浓郁,他无技不嗜,乃为大明朝快乐无极清爽无忧的豪侠异士,他尝有诗《赠吕侠客》云:“短剑缺多君莫笑,醉中曾杀五单于。”梁伯龙不谀权贵,宁肯和剑侠力士、和尚道士交往。有一年,尚书王世贞、大将军戚继光专程前往他家拜访,他竟然在楼船箫鼓中仰天长啸,旁若无人,大有魏普气度,甚有东方朔情怀。我们再回眸《西游记》中,还没等东方朔出场,方朔大神就已经暗藏伯龙先生的大秘密 。《西游记》中花果山并不是一座普通的猴山,它的来历大有名堂,所谓“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十洲三岛”的说法是出自《海内十洲三岛记》这本古籍,相传为东方朔所著。东方朔是位颇有异端色彩的传奇人物,正史《汉书东方朔传 》如此记曰: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朔初来,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有人说,想很多人都和我有一样疑问,《西游记》电视剧看了不下十余遍,却不曾听见过东方朔这号人物。殊不知《西游记》原著并不只是提到东方朔,而是以东方朔引领全书。第一回书中,东方朔就隐藏在了“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这句话中。至第二十六回,孙悟空遍访三岛寻访医治人参果树仙方,东方朔方露出真容。我揭示东方朔这位神秘人物暗藏着作者真身密码,或曰:难到东方朔与作者有何秘密关联吗?答曰:昆山又称鹿城,伯龙先生在其《鹿城诗集》卷十录有一首《别胶东半岛海阳胡使君》诗,其诗曰:“笑予本是谪仙人,东游醉卧篷莱春”,伯龙先生自况谪仙人,那么,他究竟又是哪位神圣下凡呢?伯龙先生在《鹿城诗集》二十八卷中收录一首题《蟠桃图》诗,告诉了我们真相:“蟠桃海上三千岁,寿届人间六十春。家住玉山应不老,始知方朔是前身。”我们以诗为证,伯龙先生亲自为各位作了解答,他乃西汉东方朔再来人间!“家住玉山应不老”,据说此“玉山”是昆山市唯一的一座山,又为昆山市得名之山。元末昆山大才子顾阿瑛,建有三十二景大型私家园林,名唤《玉山草堂》。吴克恭在《玉山草堂序》中云:“玉山草堂者昆山顾仲瑛氏为之读书弦诵之所也。昆以山得名,而山有石如玉,故州志云玉山。”玉山又称玉峰山、马鞍山。昆山若没有文化底蕴深厚的玉山,就失去精神和灵魂。据说,近年来,昆山市高度重视玉山。伯龙先生题《蟠桃图》“始知方朔是前身”,这一句诗,是打开西游作者密码的金钥匙。梁伯龙将这把金钥匙大大方方放在鹿城玉山宝藉中已经四百数十余年了。
或曰:东方朔是哪路神仙?宋代之前东方朔不但是八仙之一,还是上八洞神仙。殊不知,孙悟空偷吃蟠桃公案,就典出东方朔传奇故事。《汉武故事》里,东方朔和一个山精“互揭老底”,暴露了他偷仙桃的“案底”:
东郡送一短人,长七寸,衣冠具足。上疑其山精,常令在案上行,召东方朔问。朔至,呼短人曰:“巨灵,汝何忽叛来,阿母还未?”短人不对,因指朔谓上曰:“王母种桃,三千年一作子,此儿不良,已三过偷之矣,遂失王母意,故被谪来此。”上大惊,始知朔非世中人。
东方朔揭发七寸小矮人是从王母处叛逃出来的巨灵神,小矮子则说东方朔因为三度偷仙桃被王母贬下凡间。
所以,《西游记》中有此描写:“行者见了,笑道:“这个小贼在这里哩!帝君处没有桃子你偷吃!”东方朔朝上进礼,答道:“老贼,你来这里怎的?我师父没有仙丹你偷吃。”敢情这两位都有偷窃“案底”。
梁伯龙比类东方朔,我们不但要探究梁伯龙的来龙去脉,还得深入了解东方朔典故。您肯定想,东方朔是文学家吗?东方朔不但文学家,堪称一代大文豪。他诙谐风趣,文采风格,独树一帜,卓然一家。他还善于运用多种文体进行创作,曾著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十洲论》、《灵棋经》等书。其辞赋、散文赋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汉书·艺文志》把东方朔列为杂家。梁伯龙与东方朔不仅同为杂家,其性格又非常相似,又同为大文豪,相似处无人可比的还是这二人的像貌与身高。在给汉武帝书信中,东方朔称自己身高九尺三寸。汉朝在历史是一个长久的朝代,按照西汉的尺寸,一尺约为23厘米。一寸则是2.3厘米左右,这样换算下来,东方朔的身高在两米一四以上。
伯龙梁先生的身高又是几何呢?明代文学家张大复,世居昆山,跟梁辰鱼孙子梁雪士交往密切。他在《伯龙梁先生人物传》中如斯记载:“辰鱼,字伯龙,长八尺有奇。”梅鼎祚《与梁伯龙》更说:“秋中过虎丘湖之间,寻九尺苍眉老者,把手一笑也(《梁辰鱼集》)。”遍査文献可知,伯龙是位巨人,按当代说法他究竟有多高呢?汉朝与明朝一尺之数有所不同。据考古,明代的尺度迄今所见仅五支,其中以嘉靖牙尺,所刻线纹精密,每尺长32厘米。梁伯龙主要生活在明嘉靖朝,嘉靖时期一尺约为今天32厘米,而一寸则是3.2厘米左右,不按九尺就按伯龙身高约八尺计算,这样换算下来,伯龙身高亦足以超过两米一四以上。伯龙先生真像东方一条神龙。东方朔与 梁伯龙像貌如何?东方朔自称,“目若悬珠,齿若编贝”,眼睛亮如明珠,牙齿整洁似成排的贝壳。史书多有记载东方朔是个极品美男子,这可不是吹牛的。梁伯龙又像貌怎样呢?有趣的是,东方朔和梁伯龙都长得一表人才,貌比潘安,让时人好生羡慕!正如黎国韬、周佩文两位先生所著《梁辰鱼研究》一书考证曰:“梁伯状貌奇伟,姿容甚异,见于诸家文字。”又据梁辰鱼在《鹿城诗集》自画其像曰:“独有虬髯梁伯龙”。“虬髯”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原文是“虬髯之士”。在古代,“虬髯”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胡须样式,被认为是一种男子汉大丈夫的象征。别说伯龙先生鼻子、眼睛长得如何漂亮,就连他的“脖子”都长得不寻常。伯龙之友顾懋宏在《长歌行送梁伯龙赴越镇之辟》形容他;“龙韬每适三馀兴,燕颔常生万里思。”伯龙先生身高和像貌不输东方朔一丝一线。依现代人的观点,可以概括他们,都是狂傲不驯,谈吐幽默,粉丝众多,身高貌美,皆是超一流的大帅哥。东方朔像貌和身高甚奇,唐代李白和清代纪晓岚都是东方朔的粉丝,但是他们都没有资格说出“始知方朔是前身”这样的话。西汉以降,唯独梁伯龙敢说自己:“始知方朔是前身”!这绝对不是盲目高度自誉,此乃“渊源有自来”。
东方朔在《西游记》不能不出场吧!果不其然:《西游记》第26回,孙悟空为救活人参果树三岛求方,来到方丈仙山拜见东华大帝君。东方朔终于神秘露面,且与第一回照应,昭示天下,透露其真实身份!各位请上眼观看:
方坐待茶,只见翠屏后转出一个童儿。他怎生打扮:
身穿道服飘霞烁,腰束丝绦光错落。
头戴纶巾布斗星,足登芒履游仙岳。
炼元真,脱本壳,功行成时遂意乐。
识破原流精气神,主人认得无虚错。
逃名今喜寿无疆,甲子周天管不着。
转回廊,登宝阁,天上蟠桃三度摸。
缥缈香云出翠屏,小仙乃是东方朔。
“识破原流精气神,主人认得无虚错。”诸君子须用心领悟这两句词,这十四个字大有玄机
各位可倾听到,作者这一首“龙曲”,音调起的好髙啊,曲音绕昆山回肠荡气四百余年。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岁在甲辰,梁辰鱼用他的精气神弹出的音符已化作一条入云龙,且常降云头,品茗论道欢声笑语于闾山茶祖任氏中龙处士家。
细探索,还可以窥见一些“龙音伏藏”,如且看《西游记》第一回 :“有分有缘休俗愿,无忧无虑会元龙。”这亦是个谜盘,所谓“元龙”,元训大,大训伯,元龙喻指伯龙。
请诸君子再看《西游记》第八回 开篇一首《苏武慢》词,这里人不知鬼不觉,却伏藏着千古不传之密,说破源流,论界必惊骇:
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故人音杳。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
这是《西游记》中最具禅道韵味的一阙词。上个世纪,澳洲大学士柳存仁先生首次发现此词非出自作者手笔。此词取自元代道家所撰词总集《鸣鹤余音》一书。此书收词作500余首。这首《苏武慢》词,为元代道士冯尊师所作。惟末句有修改“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冯尊师原作“免葛藤丛里,婆娑游子,梦魂颠倒”。有论者戓曰:为何只修改末句呢?答曰:可借用宋代梁山缘照禅师法语:“死水不藏龙”。目的就一个,修成一个流着活水的谜面,好藏龙。
何为“龙王三宝”?众论纷纭。其实是指伯龙先生在戏曲方面一生创作了《浣纱记》、《红绡》》和《红线女》三部大戏脍炙人口的大戏。晚明公认的剧作家张楚叔、张旭初,所编辑的散曲选集《白雪斋选订乐府吴骚合编》中,至推梁辰鱼为“曲中之圣”。
历史上禅宗祖师常提出,不落迹象的言语启发学子,有如弩箭触机而发其锋锐,称为“机锋”。例如,令超禅师于洪井创禅苑,一日有僧问:“二龙争珠,谁是得者?师曰:其珠遍地,目睹如泥。”禅宗祖师采用“机锋”启发禅子明心见性,见性即见真面目。《西游记》作者以隐语遮人耳目。我们只有打破《西游记》千古谜盘,才能见其真面目。伯龙先生引用《鸣鹤余音》一书甚妙,因为此书之名,本身就是一个天然谜面,暗藏真面目。《鸣鹤余音》书名何意?鸣鹤,比喻道士之诗歌如仙鹤曲项高歌悦耳动听。殊不知,伯龙先生的祖父名字就叫梁“鸣鹤”!各位听山人一席话,你们若把谜面《鸣鹤余音》,试解为“余音”乃梁鸣鹤之余脉,“余音”喻其嫡孙伯龙也,谜底即为《西游记》乃梁鸣鹤之长孙伯龙所著!如此揭示,当然亦可以,但不是满分,顶多给六十分,算及格。
其实,妙不可言之处,画龙点睛之笔,却藏在一个成语典故中。这个《鸣鹤余音》的公案曾在闾山茶园中诞生了两个美丽神奇的典故-----“飞剑斩春芳,手掐云中子”。云中子是何神圣?各位莫心急,且听我一一慢慢道终南高士稽首闾山茶祖法座前:
二十一世纪初叶,东北茶祖师爷任中龙先生,正在美丽的医巫闾山茶园传《西游记》顿悟法门。一时间,大张《易》席,异人雅士云集,宗风远振。一日,闾山金光灿烂,云深处紫气飞腾,原来任中龙在茶园,高登法座,朗声说道:“昔玉山白龙,谱系澜溪,身遨溇江,不犯朱波。玄珠藏东海,水深浪高,罕逢明鉴。”讲坛下,人群中婉若游龙走出一位,从道宗仙都终南山而来的道士云中子,其人身高六尺有余,一双凤眼大而长,鼻梁高耸,面色黄里透白,头戴华阳巾,身穿蓝色道袍,腰上系一条嫩黄丝带,身背七星宝剑。据说,云中子是秦岭人士,俗姓袁。青年时代偶游终南,独得隐士之传,专习道家大壬六法术和占术,是位颇有成就的太乙玄门之高士,随其游者多达数百人。云中子云步上前揖手曰:何为东海玄珠?中龙茶祖答:在鹿城里。云中子曰:为甚在鹿城里?中龙茶祖答:为汝问东海玄珠。云中子问:东海玄珠,传付何人?中龙茶祖答:有道者得之。云中子曰:花果山甚处?中龙茶祖答曰:岛上栖金鳌。云中子曰:金鳌如何见?中龙茶祖答曰:参破《封神榜》。云中子曰:《西游记》甚旨?中龙茶祖答曰:壶奥尽泄《东方朔画赞》里?云中子曰:为何泄在《东方朔画赞》里?中龙茶祖曰:野鹤群鹰啼谷韵。惟有夏侯锁烟霞。云中子问:夏侯氏有何本事?中龙茶祖笑答:夏侯嗜饮辽东闾山茶。云中子犹未明其旨,中龙茶祖以诗开示曰:
重重请问西游意,遥指文豪夏侯湛。
四百余年寻剑客,龙隐仙山五庄观。
鹿城狂生谁同流,一卷黄庭石上看。
身披鹤氅轻王侯,白云穿窗掩君面。
云中子依旧不明《西》大旨,有些急燥曰:清代淮安人阮葵生可能睡在祖上留下来的紫檀吊床上梦见当初清兵入关时情景受了些惊吓,因此,无厘头想当然的把淮贤文目吴承恩名下的《西游记》说成了《西游记通俗演义》。据家师所言,《西》玄珠实为丘处机仙师制造,以演金丹奥旨!茶祖中龙先生对曰:非也!岂不闻,纪晓岚曾考:“仙师书作于元初,其中祭赛国之锦衣卫,朱紫国之司礼监,灭法国之东城兵马司,唐太宗之太学士,翰林院中书科,皆同明制,何也?”纪大学士已经让丘处机说,万劫不复!
云中子无言以对,见自己输了一回合,非常不服气,想看看中龙先生到底有多大的能耐,于是灵机一动曰:邱祖《西游记》公案先不论,漏洞百出的吴承恩说更不值得一驳,燕京大学士沈承庆老前辈曾提出《西游记》是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所著,堪称历史大爆炸!试看中龙先生,如何发慧,智闪如电,瞥尔间“飞剑斩春芳”?中龙答曰:有何难哉!阁下真是孤陋寡闻,方家早有明示,《西游记》第八十二回 《姹女求阳 元神护道》,但见那:
闲馆周围,满院海棠飞粉蝶。
更看那凝香阁、青蛾阁、解酲阁......
北宋欧阳修作《醉翁亭记》,醉翁亭因此名扬天下,明嘉靖三十八年,醉翁亭曾扩建为楼,一称醉翁楼.万历十四年,南太仆寺卿沈思孝将醉翁楼上的观景阁命名为解酲阁.此后,解酲阁甚至一度取代了醉翁亭之名。安徽省滁州市靠近南京,南京与滁州仅一江之隔,明朝时期隶属于南京。据滁州市博物馆龚妍妍女士考证:“沈思孝撰《解酲阁记》碑刻位于醉翁亭景区入门天井内,共4块,高233厘米,宽93厘米。其书法方正有力,意韵深长,字迹尚可辨识。解酲阁之名缘于万历十四年(1586)沈思孝撰《解酲阁记》。”
明万历十四年(1586),沈思孝将醉翁楼上的观景阁命名为解酲阁。关于吴承恩的生卒年,学术界有1510—1580、1504—1582、1500—1582等几种考证。当代《西》首席研究专家蔡铁鹰先生则有专文论述:“吴承恩的卒年为1580年”。(蔡铁鹰:《西游记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78页。)
蔡氏考证吴承恩的卒年为1580年。总之,不会迟于1582年就是了。李春芳的去世时间,1584年4月18日。吴承恩、李春芳距万历十四年(1586),已经死亡数年。所谓“解酲”一词,来源于古代饮酒时的一种仪式。在古代,人们在喝酒之前,常常需要用刀或者其他工具解开酒瓶的塞子。因此,解酲的本意就是解开酒瓶的塞子, 这个词形象地表达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解酲阁”,这个名字起得意义真是非凡啊,干净彻底地解开了吴李两说悬壶之塞。
云中子言下豁然开朗,且曰:我曾于而立之年,袖传九课,未见结果,凭中龙先生神鉴,《西》作者究竟是何方神圣?中龙先生答曰:《西》中妙算袁守诚袖传一课,竟能赌赢泾河龙王,用的就是大六壬神课,您可是袁守诚、袁天罡叔侄一脉秘传大六壬?云中子对曰:正是正是。道教秘传大六壬一支玄脉于宋代传往日本岛。世人称为“白狐公子”的日本天文博士安倍晴明(公元921年2月21日-公元1005年10月31日),得其真传。国内近两月要上映的电影《晴雅集》、《侍神令》,其故事原型就是日本大六壬传人师安倍晴明。日本文学家梦枕貘因为喜欢《西游记》,创作《阴阳师》玄幻小说,更加神化了“白狐公子”。而今的《阴阳师》游戏风靡国内一时,年关又有两部电影要上映,真是令人感叹啊。未来传播和振兴中国文化的重担自然就放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了。中龙先生曰,不急,吾大中华正兴八百余年嘉运。
古贤所谓:“夫物不精不为神,数不妙不为术,故精者神之所合,妙者智之所遇,合之几微,可以性通。”实不相瞒,在下青年时代,亦喜易嗜占,曾以六壬、太乙、遁甲三占而不得,又改换神龙伏羲大衍法,筮占作者究竟是何方神圣?筮得泽雷《随卦》四五两爻动,变地雷《复卦》。随卦上兑下震,兑为金、为白;震为雷、为龙。按六十甲子干支纪年法,庚为金、为白;辰为龙,故知作者是庚辰年生人属白色龙,乃白腊金命;随变复,复卦颇合大震之符。又可知,作者乃是一条大白龙也!欲破四百年悬案,六壬神课、大衍筮法和胡适先生提出的“科学考据学”,皆逞口舌之争,不了事!
云中子问曰:先生,千古公案如何了?茶祖口念有词:难,难,难,甚为难!若遇真人传妙诀,说破悬疑只等闲。开心曲,不对知音我不弹,。昨夜,我观天象,华盖星划过医巫闾山茶园上空,应该是阁下符应慧器临坛。云中子曰:在下愿参《西》顿悟法门。中龙先生曰:请君静心凝神,今授汝《西》顿悟法门:昔六祖惠能曾对门人说:“我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大家还识否?”弟子神会回答道:“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试问袁先生,《鸣鹤余音》,“余音”“绕”什么东西?高士云中子正仰首思索间,茶祖中龙翩然下座,猛劲掐其双耳,启曰:“形容歌声美妙动听”,旋即云中子狂喜曰:啊“见姓”了!“见姓”了!“见姓”了!!!
中龙先生遂即便对大众高声曰:《列子·汤问》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余音绕梁桶,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后以"余音绕梁"形容歌声美妙动听。此《鸣鹤余音》,"余音"乃"余音绕梁"之意。娥音绕谁家之梁啊?非伯龙极品男神之家而不绕吧。好一个昆山“梁”,一绕双泪流!我们若参不破《鸣鹤余音》四字公案之旨趣,《西游记》论界都是枉费心机,白白虚度了四百数十年美好光阴。
云中子曰“伯龙不知千年后,打破樊篱更多人”:好一个“有分有缘休俗愿,无忧无虑会元龙”!但见美丽的医巫闾山茶园,传易堂窗外落樱缤纷,云中子又曰:听吾一曲渔鼓道情:“昆山一曲白苎歌,局外人难和。伯龙背瑶琴,千古访知音,抛却茶祖外,未尝逢一个,医巫闾茶园里,不知几回醉。喜的是吕祖遇钟离,湘子度文公祥瑞,屡劝回头不肯回,蓝关路上才相会。
云中子在中龙座下开了《西游记》之悟,智眼亲见“元龙”真面目,呈诗曰:“自从一见中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弃却承恩种玉茗,茶花开在闾山春。”东北闾山茶祖非常高兴,毕竟自己的第一批弟子已有成就,西游正道的传承迎来第一道曙光。
闾山夜宴,茶香飘飘。云中子与中龙先生聊起大六壬。中龙先生曰:所谓“显诸仁,藏诸用。露之则不神,独行则自然矣。”中华玄学有显秘之分,大六壬显学流传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间。《三国志》中记载了曹操用大六壬来预测自己的死因的故事。又如诗仙”李白《李太白集》中记载了他用大六壬来预测自己的诗运故事。还有如《苏东坡全集》中记载了苏学士用大六壬来预测自己的仕途的故事。请教云中子:大六壬为什么叫做六壬呢?云中子曰:传说大六壬是由九天玄女传给黄帝。六壬之名有数十种说法,诸多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未免有些牵强附会。例如六壬之立名,有云,水生于一,成于六,故名六壬者,宋人也。有云《周易》以乾卦为首,乾内卦纳甲,故奇门称遁甲;外卦纳六壬,故称六壬者,祝泌也。请中龙先生再给天下壬谜破此千古六壬公案。茶祖对曰:虽然六壬立名,古今不宣其旨,其实大六壬之名秘密,并非不可窥见。九天玄女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伟大军事家,被遇战争之神。《龙鱼河图》云:“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所谓“兵信神符,”其实 就是古代“兵符”。传说周朝军事家姜子牙发明"兵符"。国君持半符,将领持半符,需要调兵时,使者携带君主之符前往将领的军营,与将领之符契合得严丝合缝,则按命令立即出兵。“符合”一词即来源于此。《史记》中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典故中,作为关键凭证信物的“符”,成就了信陵君令后世千秋传颂的一代功业。既然传说大六壬是九天玄女所创造,玄女又为壬女,因为玄属水,位北方,与壬同。所谓六壬是指玄女制造六寸长的“兵符”。“六”之出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从竹付声。”云中子急忙问曰:为何大六壬敢称“大”呢?中龙对曰:大六壬源自东方最古老的占星学,古人夜观星象受诸多不利因素制约,故而将天文下化,制造式盘:“六壬式盘,取法天圆地方而造。天盘列十二躔次布于二十八宿之间,象天道运转。地盘布十二方位于下,与躔次相应,亦列二十八宿,以象星宿之精气于地下分野之关联。”大六壬式盘构造完整体现了古代中国天文学模型。2006年,在仪征市一座汉墓中,出土一个西汉早期六壬式盘。墓主身份不明,从墓中随葬的弩机、箭镞、矛、殳等兵器来看,墓主应为西汉早期吴国的一名高级武官。 可知,六壬式盘与军事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在古代兵家眼中,星象即兵符,与兵事胜败符契无间。大六壬是天文下化的产物,它是天象的影子,它是天的副本。这个“符”,怎能说不大呢?可堪称:“齐天大圣”。所谓大六壬,一言以敝之:六壬术就是六寸玄符之术,合若符契之学。六壬家窥星符,信陵君窃虎符,或曰:大六壬与什么相符契?当然是与所占问之事符契。三国时期,清河县大旱无雨,倪太守问管辂,何日雨期:辂曰:既刻雨期,倪太守未信。辂如此曰:”十六日壬子,直满,毕星中已有水气,水气之发,动於卯辰,此必至之应也。又天昨檄召五星,宣布星符,刺下东井,告命南箕,使召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天有常期,道有自然,不足为难也。”(引自正史《三国志管辂传》)须臾,果然大雨河倾。毕星主雨,“毕星中已有水气”,而且”十六日壬子,直满”,就是说”星符”与”雨期”,符合为一。因此,管辂敢说:“既刻雨期”。一言未了,云中子拍手叫好,哈哈大笑,曰:“大六壬立名之玄珠,已丢失悠悠二千余载,终于在闾山茶园中找回来了”。云中子曰:“闾山茶园活水藏龙,能听懂的,皆以为妙,听不懂的更绝神奥。如今中龙先生欲劳不世之神,大阐《西》正道,诚富美之秋。已前我听采诸家高论,虽群雄逐鹿四百余年,实未入鹿城,只在城外转圈而已。我注《西》九载,用思勤苦,以为定能明白至论。我的才华眼力实在不得《西》龙珠之一分,安能注《西》。今日喜承闾山茶祖之授教,终于可以高枕酣睡了。中龙道:今宵与君聊起大六壬立名悬案,我是想积言为稿,积稿为书,书名初定“《西》正道”,今欲改为“《西》龙符”。云中子曰:甚妙!昔管辂公明先生夜观星符,以合雨期,今东北茶祖手握《西》龙符,惊醒东海老龙海底眠。中龙曰:若明清几部名著合注成书,立何书名?云中子曰:《东北茶祖师<易>解名著悬案》!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探索《西游记》密传符箓。《西游记》作者著书,正处文网森严时代,且书中与水浒一样对社会风气堕落、官场腐败和对嘉靖皇帝惰政崇道甚有明显影射,书中又塑造了一个多飞扬跋扈之气的孙悟空,甚至公然说出“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这样的狂言。但作书人又从心往外他是不愿意干净彻底的埋没功名,怎么办呢?他只好以隐语灯谜形式隐其姓藏其名,如斯才能免得被锦衣卫灭门绝户。所以作者紧接着又侥幸窃喜言道:“逃名今喜寿无疆,甲子周天管不着。”这里“甲子周天”四字即隐喻天子,此天子即暗指嘉靖皇帝。所以我敢说,成书明清两朝的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作者绝无可能署上真名实姓(吴承恩亦没长三头六臂,既然他敢署其名,其名下的《西》必是一篇游记),只能与读者玩玩捉迷藏游戏。东方朔又是中国谜语的鼻祖。”刘勰《文心雕龙•谐隐篇》载:“汉书隐书十有八篇,.......至东方曼倩,尤巧辞述。”有学者曰:“谜,隐语也,演繁露,古无谜字,若其意制。东方朔谓之隐者是也。就是说:古无“谜”字,是东方朔创造了这个“谜”字。梁伯龙是明朝版的东方朔,他自然亦是玩谜语的大师。梁伯龙史学功底又非常深厚,他祖父在当时就是一位颇有声望的史学家。史学研究有个‘孤证不立’的说法。如果只有一条证据支持某个结论,这个结论是不可接受的,在逻辑学上,称为弱命题。梁伯龙在《西游记》中为后事知音设下方朔谜盘,他怕孤证不立,再巧妙旁敲侧击,绕道迂回设谜局。《西游记》中出现过好几个神秘人物,比如教悟空法术的菩提祖师,传唐僧多心经的乌巢禅师,不过,最先出场的神秘人物却是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樵夫——就是那个用歌声吸引猴王,并指引他去斜月三星洞拜师的那个砍柴人。有人已经感觉到《西游记》中,樵夫都挺厉害。第一回就出场的樵夫只是闪了一个身影,就彻底消失了。他是凡夫过客,还是神仙?在很多人的心中留下了不解之谜。其实这位樵夫影射的不是神仙胜似神仙,他就是梁伯龙自己。有学者评论说:梁辰鱼并不是一个静坐书斋的迂腐书生,他天性“好任侠,喜音乐”,“风流自赏,修髯,美姿容,身长八尺” ,“逸气每凌乎六郡,而侠声常播于五陵”。可见,他是一个充满豪侠之气、潇洒帅气的吴中大才子。他像许多读书人一样,虽有治国安邦、光宗耀祖之志,却终老一领青衫,未能取得半点功名。只有寄情词曲,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垒。在《浣纱记》首出开场白【红林擒近】,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佳客难重遇,胜游不再逢。夜月照台馆,春风叩帘栊。何暇谈名说利,漫自倚翠偎红。请看换羽移宫,兴废酒杯中。骥足悲伏枥,鸿翼困樊笼。试寻往古,伤心全寄词锋。问何人作此?平生慷慨,负薪吴市梁伯龙!
“负薪吴市梁伯龙”,《浣纱记》中藏谜底。负薪即樵夫。他在《西游记》中说自己是樵夫,是交待自己姓梁。各位可悟出:樵谐音桥,桥即梁。东汉许慎《说文》:”梁,水桥也。”梁字从木,从水,表示用木料在水上造桥。梁字本义就是桥。。《西游记》中说这位神秘樵夫持“衠钢斧”。衠钢就是精钢,一般是做兵器的上等材料,周泰在赤壁之战时用的兵器称衠钢槊。此山野樵夫用衠钢做斧来砍柴,哪有一个苦哈哈的农民形象,却大有炫富之嫌,目的是告诉读者此樵夫非彼樵夫,是作者是富贵闲人。孤证不立原则,咱们再往下揭伯龙谜底孙悟空遇见樵夫的时候,人没见,先传来歌声。山里有人唱歌,自古多少浪漫故事都是在山歌对唱中诞生的,可是这人却是独唱,看来作者唱歌功夫了得。苏州府名士张凤翼与梁伯龙最为知己,张氏评他:既擅长创作传奇,又能按谱填词,更能俯仰高歌,啭喉发音,如金石发声,大明歌坛最负盛名。故而今人周贻白先生在《戏曲演唱论著辑释》中说:“梁辰鱼这一流派的许多歌唱家,在理论上较之魏良辅已具有进一步的见解。今人认为,梁伯龙是有明一代第一歌王,堪称明版费翔。
原著中歌声唱些什么呢?歌词是这么唱的: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
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
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
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
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
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
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
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此樵夫歌词之惊奇令人咋舌,一会儿“观棋柯烂”,一会儿“对月枕松根”,再不就是“恬淡延生”,最后索性“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起来。这哪里是樵夫,而且他说的很清楚,平时经常谈论的也是养生延寿的话题,跟神仙们在一起聊一聊黄庭经。无疑这是一个被砍柴耽搁了的老神仙形象。我们说梁伯龙推崇道教,而且喜读《黄庭经》想当然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全方位立体举证,再出示铁证。如果您去检阅《鹿城诗集》,会发现仅酬赠禅师、道士之诗作多达六七十首,可鉴证伯龙先生慕道之心是多么強烈。他比较倾心佛家,还是道家呢?这又是个关键问题。黎国韬、周佩文所著《梁辰鱼研究》一书论曰:“因此,笔者以为释家的观念对伯龙思想虽有影响,但并不大。相对而言,梁辰鱼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要深的多。.......诗集卷六《采苓赠山中人》则云;’调以石山乳,和以山黄精,一服辟五谷,再服羽翼成。泠泠御长风,可以游太清’。这是对具体修仙炼道方法的向往。”或曰:道家旁门八百,左道三千,道经多矣,梁伯龙尊崇《黄庭经》可有实证?请诸位欣赏《鹿城诗集卷》二十八卷中《过茅山和龙阳许水东韵四首》诗其一曰:“谁似仙家白昼长,琪花开处发天香。《黄庭》读罢锁春院,时有松荫拂殿凉。”《黄庭内景经》说:“六腑五脏神体精,皆在心内连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读此首伯龙大作可知,他对《黄庭内景经》还有相当研究哩。《黄庭经》又是怎么个来历?《黄庭经》是由《黄庭外景玉经》、《黄庭内景玉经》组成。按照《茅山志》卷十的记载,魏夫人是在晋太康九年得到景林真人降授“宝经”的,这部“宝经”指的就是《黄庭经》。所谓“降授”,大概是一种扶乱行为,亲笔记录者应该就是魏华存夫人。《黄庭经》是道教茅山派标志性经典。
古人早就看出《西游记》与《黄庭经》密切关系。西湖碧山卧樵纂辑的《幽怪诗谭》。其卷首有听石居士所撰《小引》:“不观夫李温陵赏《水浒》《西游》、汤临川赏《金瓶梅词话》乎?《水浒传》,一部《阴符》也。《西游》,一部《黄庭》也。《金瓶梅》,一部《世说》也。”
石居士首次提出“《西游》,一部《黄庭》也。” 石居士确实听出,花果山上时常演奏黄庭曲。在《封神演义》第四十七回中,通天教主在自己的碧游宫门前贴上了告示:“紧闭洞门,静诵‘黄庭’三两卷; 身投西土,‘封神榜’上有名人。”
《金瓶梅》中也写到了《黄庭经》,例如说:“琳官梵刹,羽士禅僧,住着那侵云经阁,接汉钟楼,闲时常到方丈内讲诵道法《黄庭》。”
云中子问曰:道教丹经之丰,汗牛充栋,为何梁伯龙偏偏醉心《黄庭经》?中龙先生答曰:殊不知,梁伯龙生辰命造与《黄庭经》有不解不缘。黄庭”二字乃本经文核心,欲了解此经,先破此题。关于此二字解释众说纷纭,一说“黄”者为土,土居中央,所谓中央戊己土中藏天机。据我考索,梁伯龙的八字年柱“庚辰”,月柱“己丑”,日柱“辛巳”,时柱“甲午”,这个绝大机密,后面章节对此展开宏篇大论。全真七子刘处玄注《黄庭经》经文“脾部之宫属戊己”云:“黄经妙法,藏在中宫。理明一诀,慧有万通。”据刘处玄所注,我们可推导出以下玄机:梁伯龙日柱天干“辛”金代表其身,“辛”金最怕烈火,但是火生土,可以走通关连续相生之途径,即火生土,土再去生金。故而在梁伯龙视野下,其炼丹之要诀,关键在中宫“戊己”土,其月柱天干恰为“己”土居中宫。
请云中子注意,梁伯龙日柱“辛巳”深藏奥义。玄门中人对“辛巳”却有高论:“尤其是辛巳柱子,是黄庭结丹、玉鼎炼铅的修仙象。”云中子你应该知道,道家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仙人,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他的传奇故事。有趣的是,明代命学一代宗师,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