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岁寒三友”的源流与内涵|国学杂谈_岁寒三友出自什么典故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北晚文史版

“岁寒三友”的源流与内涵

大雪已过,冬至将近,骤降的气温迫使人们穿上了御寒服,而路边的树木则早已褪去华衣,留下光秃秃的枝丫默然挺立。自古以来,人们就观察到,每到冬日万物凋零之时,总有那么一些植物抵御住了严寒,依旧展现着勃勃生机。这些“顽强”的植物仿佛拥有了人们孜孜以求的高尚品格,文人墨客不断咏叹它们的美好品质,其中,“岁寒三友”便是典型代表。那么,松、梅、竹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了一个组合?其寓意从何而来?文人们又如何演绎它们的故事?

“岁寒三友”一说源自绘画主题

宋代首次出现 魏晋时梅花曾遭轻视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有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见松柏在古人眼中,早就成了高尚品格的代名词。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曾历数历史上“好人没好报”的事例,如贤人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颜回好学却短命受穷,而“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为了解释这一现象,他引用了孔子关于松柏的名言,并评论道:“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其意为,这些“清士”本就不看重世俗意义上的“好报”,任世事变换,君子们始终不忘初心、坚韧不拔,就如同在寒风中挺立的松柏。由此可见,经冬不凋的松树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成为士人砥砺自我的寄托。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们赞颂松、竹抗寒品质的诗篇有很多,如鲍照《中兴歌》曰:“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愿君松柏心,采照无穷极。”这首诗赞美了松与竹“岁寒不改、千年一色”的品质。不过,在这一时期,梅花还没有像松、竹一样成为诗人赞美的对象,反倒成了松、竹的对立面,代表“一时之艳”。吴均的《梅花诗》便说:“梅性本轻荡,世人相陵贱。”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待梅花其实持有一种轻视的态度。

到了唐代,人们不再感叹梅花是易落的“一时之艳”,而是看到它和松、竹一样具有坚韧耐寒的品质。在这一时期,傲雪怒放的梅花也成为士人们争相赞颂的对象,如唐张谓《早梅》曰:“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疑白梅作雪,既赞美了梅的美丽,也赞美了它的耐寒品质。根据梅、松、竹耐寒的共同品性,诗人们又往往将三者并列而论,如唐李颀《望秦川》诗将松竹并举:“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唐钱起《宴崔驸马玉山别业》诗将竹梅并举:“竹馆烟催暝,梅园雪映春。”唐刘言史《竹里梅》诗亦将竹梅比而论之:“竹里梅花相并枝,梅花正发竹枝垂。风吹总向竹枝上,直似王家雪下时。”而在唐朱庆馀《早梅》诗中,则将松、梅、竹并举:“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堪把依松竹,良涂一处栽。”可以说是“岁寒三友”组合的雏形了。

宋代赵孟坚绘《岁寒三友图》

松、梅、竹真正被称为“岁寒三友”,可追溯至南宋初期。有学者认为,南宋周之翰《爇梅赋》最早提出了“岁寒三友”一说:“春魁占百花头上,岁寒居三友图中。”此外,王炎有《题徐参议画轴三首·岁寒三友》:“玉色高人之洁,虬髭烈士之刚。可与此群鼎立,偃然傲睨冰霜。”宋代的张元千也有《岁寒三友图》诗曰:“苍官森古鬣,此君挺刚节。中有调鼎姿,独立傲霜雪。”这些诗句都是对图画内容的描述。到了南宋高宗后期,葛立方《满庭芳·和催梅》则明确了“岁寒三友”的说法:“梅花,君自看,丁香已白,桃脸将红,结岁寒三友,久迟筠松”。

八大山人赠给友人的《岁寒三友图》

南宋时期的“岁寒三友”提法大多出现在与画作有关的诗文中,而南北宋之交的画家扬补之亦有“三友画”,以松、梅、竹为主要内容。因此,“岁寒三友”的说法很可能就是源于绘画作品的主题。南宋以后,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极多,且名家辈出,如宋代赵孟坚的《岁寒三友图》,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的《岁寒三友图》等,在文人群体当中产生深远影响。

从“岁寒三友”到“四君子”

取其“高洁”品质 体现“比德”思想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除了松、梅、竹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又被称为“四君子”。松、梅、竹组成“岁寒三友”,是它们本身就都有坚韧耐寒的品质,而“四君子”的组成,则是受传统“比德”思想影响。《礼记·玉藻》载:“君子于玉比德焉。”“比德”就是指君子的德行可以通过物的比拟而呈现,明何景明《玉冈黔国地种竹》诗云:“比德亮无瑕,抱节诚可久。”

元代王冕绘《墨梅图》

梅、兰、竹、菊“四君子”均因“比德”思想而被人们赋予了高洁坚贞的品德。梅,象征君子冰清玉洁,元王冕《白梅》诗曰:“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兰花,象征君子的遗世独立,明代薛网《兰花》诗曰:“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竹子,象征谦谦君子,唐白玉《咏竹》诗曰:“虚怀千秋功过,笑傲严冬霜雪。一生宁静淡泊,一世高风亮节。”菊,象征着君子淡泊名利,宋郑思肖《寒菊》曰:“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可见,“岁寒三友”取象是三者不惧严寒,以喻士人在恶劣环境中不屈不挠的斗志,“四君子”则取象四者不媚世俗,以喻士人在大环境中坚守自我的原则。无论是“岁寒三友”还是“四君子”,这些植物组合都是高雅的象征,代表着古人的审美情趣和自我期许。

高雅与吉祥的象征

文人墨客的精神伴侣 民间工艺的经典图案

“岁寒三友”是士大夫们最喜欢的“励志”植物,充满了士大夫精神的人格投射。这三种植物不仅常见于诗文和绘画当中,还成为传说故事中的主角,化身为知书达理的精怪来陪伴士人。

《西游记》中,唯一一次写植物成精的情节是第六十四回“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师徒们到了荆棘岭,遇见了十八公(松)、孤直公(柏)、凌空子(桧)、拂云叟(竹)、赤身鬼(枫)、杏仙(杏树)、女童(腊梅)等几个藤精树怪。与其他妖怪不同的是,他们并不想吃唐僧肉,而是与唐僧一起写诗谈情,显示出文人墨客的雅趣。拂云叟(竹)诗曰:“岁寒虚度有千秋,老景潇然清更幽。不杂嚣尘终冷淡,饱经霜雪自风流。七贤作侣同谈道,六逸为朋共唱酬。戛玉敲金非琐琐,天然情性与仙游。”诗篇都突出了自己坚韧耐寒的品性,还用了几个典故:“七贤”指的是竹林七贤,“六逸”指的是李白等竹溪六逸。对诗时,劲节十八公(松)说:“春不荣华冬不枯,云来雾往只如无”,也突出自己耐寒的品质。由此可见,松与竹在《西游记》中仍保有士大夫所崇尚的品质。

《西游记》里“梅花”的戏份不多,而古代却专门有一篇小说表现了梅花精的高雅品质,那就是宋代刘斧的《摭遗·红梅传》,在这篇故事中,红梅化作的女子极善于吟诗写字。这部小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如明代赤心子的《国色天香》、吴敬所的《绣谷春容》等笔记中收录的《古杭红梅传》即改编于此。改编的故事还加入了一段恋情,即唐朝贞观年间郡守王瑞之子王鄂与红梅仙子相遇相知的故事,红梅仙子也是善于作诗的。可见,即便成了精怪,“岁寒三友”依旧很高雅,代表了古代文人的趣味。

在故事传说中,松、梅、竹修炼成的精怪往往是才华横溢的伴侣或者萍水相逢的朋友,而在现实中也有文人把植物视作伴侣,最有名的当属宋代的林逋了。清代吴之振辑《宋诗钞·和靖诗钞序》载:“逋不娶,无子,所居多植梅畜鹤。”植梅放鹤,终生不娶,以梅为自己的妻子,以鹤为自己的孩子,“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宋史·林逋传》)“梅妻鹤子”的一生显示出林逋的清高与隐逸,从而传为佳话。

孔子有言:“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文人们将松、梅、竹作为与自己的“朋友”。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了这样的朋友,就可以表现自己的品味了,苏轼就曾说:“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宋人王十朋也有诗曰:“南来何以慰凄凉,有此岁寒三友足。”松、竹、梅“三友”迎雪耐寒、经冬不凋,凭借顽强的生命力,成为士大夫们争相赞颂的文化符号,也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明永乐年间青花松竹梅纹大盘

除此之外,“岁寒三友”还有一种用途,就是作为吉祥图案而出现。在中国古代,很多艺术品上都绘有这一组合图形,如《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写道:“又有各色旧窑小瓶中都点缀着‘岁寒三友’‘玉堂富贵’等鲜花草。”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元代《岁寒三友图》青花瓷,明清时期瓷器上的岁寒三友图就更多了。不过,这些艺术品上的“岁寒三友”与士人追寻的松、梅、竹三者耐寒坚韧品性略有不同,更看重的是吉祥的象征寓意:梅花能“老干发新枝”,象征着生命力旺盛,梅花瓣为五,民间以其象征“福、禄、寿、喜、财”五福;竹子成长快,且竹笋的“笋”谐音“孙”,古人寓以“多子多孙”之意;长青的松树则是一直长寿的象征。除了瓷器,民间的这种“岁寒三友”纹饰也多用于家具边缘装饰,在较大的插屏、挂屏、座屏上使用较多,并多见于漆器家具。

清雍正年间青花釉里红松竹梅纹瓶

本文首发于2018年12月13日北京晚报副刊39版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北晚文史版”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联系授权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作者 赵九九

“国学杂谈” 主创团队

主持人 陈伟文

责编 曲利丽

编辑 王玉乔

美编 李锦若

关 注

微信ID:taoliguoxuetang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李国学苑”

公众号主编:李山

总监:杨春俏

编辑部主任:海彦、宛陵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桃李国学苑千聊直播”

相关文章

国学经典育人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育人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国学经典在育人中的作用和价值。古文经典:沟通过去与现在..

国学的主要经典,国学有哪些经典书籍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涵盖了广泛的经典著作。这些经典书籍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文化和艺术,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介绍一些国学的主要经典著作,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国学经典管子,国学经典墨子

一、管子: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管子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经典,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曾亲自命人将其刻在石壁上,“千载之后,道将来寂寥”便成为千古传世之作。管子是一部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综..

孩子启蒙国学经典,孩子启蒙国学经典好吗

一、国学经典教育的背景多年来,孩子启蒙教育一直备受父母和教育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利用传统国学经典来启蒙孩子。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其深刻的原因。根据近期的调查数据显示,许多家长认为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孩..

国学经典心法

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国学经典便是其中一大瑰宝。自古至今,中国人民不断汲取智慧,通过研读国学经典来塑造自己的心灵世界,并将这些宝贵的经典心法代代相传。国学经典包括《论语》、《道德经》、《孙..

老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是指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它们包含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智慧。这些经典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学习和..

国学经典的实施背景

国学经典在中国教育界和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议。国学经典的实施背景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国学经典的学习和传承?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用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国学经典的复杂概念,为读..

国学经典经典诗词

中国的国学经典中,经典诗词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通过诵读经典诗词,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本文将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

涂鸦国学经典,涂鸦中国画

涂鸦,作为一种创新艺术表现形式,近年来在艺术界逐渐崭露头角。涂鸦并非只是一种涂抹在墙上的随意图案,它也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本文将介绍涂鸦国学经典和涂鸦中国画这两个行业,探讨..

国学经典板面

国学经典板面是指以国学经典文化为主题的一种饮食文化产品,它通过将国学经典作品的核心理念和形象融入到餐饮菜品中,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国学经典板面的特点1.融合经典与美食的结合国学经典板面将..

小楷国学经典

古人云:“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而小楷则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小楷国学经典,就像一座宝藏丰富的图书馆,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古代文化的精粹。本文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生活化的比喻,带领读者进入小楷国学经典的神..

国学经典内涵

国学经典是指我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包括了诸多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它们是古代圣贤的思想总结和智慧传承,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二、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1.人生哲理:国学经典..

儿童国学入门经典,儿童国学精选系列

儿童国学入门经典,儿童国学精选系列是一套旨在向儿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的图书系列。这些书籍为儿童提供了一扇了解和接触国学的窗口。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不仅可以增长孩子们..

国学重温经典

国学经典,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智慧和精髓,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国学热潮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温经典,探寻其中的深意和价值。国学经典不仅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们思想品德的宝贵资源。在这篇文..

幼儿经典国学

幼儿经典国学是指适合幼儿阶段学习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包括了儿童诗词、寓言故事、传统节日等内容。这些经典作品既有教育性质,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1.幼儿经典国学..

六年级下册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六年级下册的学习中,我们将接触到一些国学经典中的古诗,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静夜..

国学经典好名

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国学经典中的名字却常常令人望而生畏,难以理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些国学经典的好名字,让它们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一、道德经:生活指南的好名..

国学经典全部意思,国学经典名句加意思

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和中华民族的独特财富,国学经典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深远的意义。了解国学经典的全部意思以及其中名句的含义,对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介绍国学经典的全部意思以..

国学经典红豆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红豆》作为一首宝贝牛古诗,是国学经典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人生的真谛,让人们从中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下面将带领大家一起深入探索《红豆》的内涵与魅力。一..

经典的国学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学、文学等众多领域。它承载了几千年来无数智者的智慧结晶,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下面将介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