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说,是一种以阴阳两气与五种元素阐述宇宙万物构造及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最早出现于西周末年,至战国时期逐渐发展为一个思想体系,即阴阳五行家。代表作为《礼记?月令篇》,与天文、历法、气象、生物、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在此基础上,齐人邹衍发展并创立了“五德终始说”,以此来解释朝代兴替,以便适应新的统一王朝政治的需要。
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元素。古代思想家用日常生活常见的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上万物的起源与事物的多样性。春秋战国时期,五行说十分流行。
可见,阴阳是内容,五行是形式。阴阳相互转变,五行相生相克,体现中国古人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阴阳五行”哲学观逐渐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在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医学和武学等领域影响十分巨大。
实际上,从哲学方面讲,“阴阳五行”学说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但是,至汉朝自董仲舒提出“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学说后,“阴阳五行”学说就从哲学方面转换到其他领域了。如光武帝就将它阉割成了用儒家经典来算命卜卦的“谶纬之学”,并把所有谶言的解释权,全都收归官方。直到现在,你还会看见很多国人用“阴阳五行”卜卦算命,看风水、算福祸。
人们通过生辰八字以及五行分析,人的相貌,体型、性格啊、健康等等方面,乃至一生的荣辱祸福都和阴阳五行息息相关。
这个时候的“阴阳五行”学说,已经偏离了科学的轨道。
可是,这毕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还得继续学习、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