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午从璧山下,便登上坪槽

不是“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的终南碧山,也不是重庆市的璧山区,井陉也有一座称为璧山的小山。白色的山体森然垂立,远远望去,巍巍如白璧,这可能就是山得名的原因吧。

平涉路一路向南,到景庄转上景固路,不久就到了上坪村。这本来是我们选中的终点,但是因为防疫的缘故,村口看守的大姐往村对面一指,“你们要耍,到那边去耍吧”。无奈,只得开车下路,穿过满河滩的鹅卵石,沿着坑洼不平的石子路一直向山沟深处开去。颠簸了一两公里,我都有点担心轮胎的健康状况了。终于在一处水泥二层小楼前将车停了下来,上山的台阶在望,原是璧山到了。此时已在深山中,四周的山峰如地里的大葱般一棵棵矗立着,冬日的风早将山上的绿色吹掉,只留下枯黄的衰草和灰暗的树枝。山石裸露的地方白色的岩石被染成了灰黑色。整座群山一片萧索,在阳光下反倒有一种扎实的力量感。

走上台阶,阶石和护栏以及其上的锁链都极新净。原来这是新开发的一个景点,只是尚未完全竣工,目前正在放开参观。为方便游客还贴心地用黄布搭建了临时厕所。登了一段台阶,前方现出了一块巨大的石头,台阶沿石而上,上书“半亩石”三个隶书大字,石头表面大而平整,确实可能有半亩之大。再向上,山路分了三条,分别通向含珠洞、盘龙洞和宝剑峰(其实不知这座山的名字)。 时间比较充裕,我便充分游历了每个方向。先到含珠洞,这里本是一个崖缝,两边的山崖间极窄,不知何时崖顶的山石崩落正卡在两崖间,将崖缝堵了个严实,形成了今天的含珠洞,其中刚进洞时有一颗直径一米左右的圆石正卡在缝间,正如双唇含着的宝珠,突出而醒目。再走几步又有一个同样的含珠峰,和含珠洞十分相似,只是这里只有一颗圆石嵌在两崖间,只是形成了一个H型的通透景观并没有形成封闭的山洞。含珠峰的旁边是一座陡峭的垂直石峰,正在顶上生着一颗茁壮的崖柏,紧紧地扒住石缝,轩昂而茁壮。似是无惧严寒,正展现盎然绿意。

盘龙洞高大幽深,有台阶将洞分为几层。拾级而上,洞中时而狭窄,时而宽阔。眼前猛然明亮,却是一个观景的窗口直面高山。冬日,座座粗黑的山峰岿然屹立,一辆白色轿车停在山脚下,山峰映衬下,显得细小而精致。左侧路通向一座剪刀型裂开的山峰。其中左侧的山峰细而尖锐,如同一把指天的宝剑,其剑锋的一侧还生了一颗柏树,又在森然的杀气中显出几分顽皮的生机。这座无名的山峰我看叫做宝剑峰甚好。下山后,我们又驾车驶到山路的尽头,原来那里是一座半圆形的山脉,山涧到此就到了尽头,在山崖高处有两个崖石崩落而形成的浅浅山洞,估计原来这里都曾水源丰盛,沿着洞壁可以看到茂盛的石笋。遗憾的是尝试了几条路,都不能爬到山顶,无缘高处的风光,只能带着遗憾下山了。

出山 沿景固路继续向前,没走多远就看到头顶山峰间跨着一座雄伟的渡槽,如同一道彩虹映在蓝天上。渡槽由一道巨大的石拱支撑,石拱上由两层几十个小小的石拱如铸在一起般继续提供向上的支撑,最上方应该就是渡水的河槽。“上坪渡槽”四个大字和字下一颗闪闪的红星分外耀眼。渡槽下的沟中流水潺潺,水从高处流下在岩石上冻成白色的冰遮蔓在岩壁上,但是水流到沟里之后却温暖了水中的水草,一派绿意生机。

继续向前,沿着渡槽旁的道路爬上槽顶,水槽里水量很大,水流宽阔湍急。真是没想到在冬季的山中竟有如此大的水流。我们沿着槽堤一直向上,发现水是从山里的一个洞中汹涌而出。向上追已经无路。如果从上帝视角看,渡槽应该是从8公里外的张河湾水库一路穿山而来,翻山过岭殊为不易。最终,渡槽流向2公里外的景庄,推动景庄水电站的水轮机发电后最终流入到甘陶河。

走进渡槽旁的上坪村,村中的旧屋舍许多都被新盖的砖瓦房取代了。村里有公共厕所,有垃圾收集箱。整个街道干净整洁,和印象中的山区农村完全不同。山明水秀里,勤劳善良的人们定会有越来越美好的生活吧。

午从璧山下,便登上坪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