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疾病渊源已久,中医的发展也是皮肤病的发展,各个朝代都有古籍文献留下了皮肤病的记载,贯穿古今的中医大家都有皮肤疾病的治疗经验,让后世对皮肤病的了解与治疗受到启发与指导,同时也是皮肤病的一种发展。皮肤病名的记载目前已知最早源于商朝,据殷废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疥”、“疕”等病名。到了周朝对皮肤疾病就有了进一步的观察及描述。《周礼》:“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又曰:“仲冬行春令,民多疥疠。”可见当时对于皮肤病的流行季节已有详细的观察。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五十二病方》是春秋时期所作,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部文献,其中主要记载了外科疾病“白处”、“疣者”、“痂”、“痈疽”……同时还有很多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医学理论著作《皇帝内经》,其中提到了“痤”、“疿”、“皶”等少数几种皮肤病的名字,但是对于现在很多皮肤病的发病原因及机理作了详细的描述,并且书中讲述的阴阳五行藏象学说及病机学说为皮肤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如:“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隋代巢元方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病理学专著,其中记载了瘾疹、痈疮、干癣、湿癣、干疥、湿疥等四十多种皮肤病。该书不仅对皮肤病的临床症状做了具体描述,对病因的认识也显示出了科学水平。如指出瘾疹是因皮肤虚风邪所折,癣疥里面蕴含有虫,浸淫疮是“心家有热,发于皮肤”。“摄领疮,如癣之类,生于颈上,衣领拂着既剧烈。”
唐代则以方书出名,孙思邈所撰写的 《备急千金要方》以及王焘撰写的《外台秘要》为两部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医书,其中记载了一些关于皮肤疾病的方剂,是皮肤科方药的重要参考文献。《千金要方》记载了丹疹、疥癣、干湿疮等皮肤病证治经验及丰富的外治方法,所记载的外用药包括了软膏、硬膏、糊膏、水剂、酒剂、熏药、油剂、水银剂、新鲜植物等诸多剂型。《外台秘要》中也记载了瘾疹风疹方,白驳方、痈疮方、癣疥方、疣方、虫咬方等。书中不仅综合了各家经验方剂,包括内服方剂及洗药、外敷药,也对很多皮肤病的临床表现作了详细的描述。
明朝外科学的发展,带动了皮肤学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成就最大的是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向来有“列证最详,论治最精”的著称,反映了我国外科学的重要成就,书中记载了大量的皮肤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过敏性、色素性、角化性、脂溢性、感染性(包括病毒、真菌、螺旋体、细菌性等)、寄生虫性、大疱性、皮肤肿瘤、物理性等皮肤病,论证详细,收载了多种不同剂型的外用药方剂和内服药方剂,并详细说明各种外用药物的配制方法。对皮肤病如何调护,在饮食起居方面如何注意也做出了指导。书上记载的皮肤病名,大多为现代中医皮肤科沿用,而上面的药物,方剂也一直被使用至今,疗效得到证明。
清代医学巨著《医宗金鉴》为清朝政府组织,由吴谦,刘裕铎等人主持编写,内容全面系统,临床各科具备。其中《外科心法要诀》成为独立的一本外科学说,依然只是《医宗金鉴》的一部分,书中记载了大量的皮肤病,如:头部,油风、白屑风;面部,雀斑、黧黑斑;腰部,缠腰火丹;鼻部,肺风刺、酒渣鼻;手部,鹅掌风;足部,臭田螺;发无定处,疥疮、癣、白疕等等,其中许多病名以及临床用药言用至今。
从体质上调整,从根本上治疗,符合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以中医为基础,吸取其他治疗方法的优点,既能快速缓解病情,又能从根本上治疗我们的体质,才能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上取得良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