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将莫邪,绝世神器。在世鲁班,造福百姓。”这首小诗赞颂了能工巧匠给社会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如我国古代鲁班、张衡、马钧、李春四大能工巧匠为世界的文明和进步作出的卓越贡献。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工巧匠。在百年前大通古镇上,各行各业涌现了众多能工巧匠,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大通一个繁荣昌盛的鼎盛时期,铸造了当时大通“小上海”的辉煌,下面我们穿越时空,追寻古镇大通能工巧匠的足迹。
老字号“大通小磨麻油作坊”里,师傅在炒芝麻
吴师傅即承建不同类型的房屋建造,还承包古建筑的维修工程,他的拿手绝活就是“偷梁换柱",就是不要将整座建筑物拆下来,便能将这座建筑物的主樑或是主立柱进行更换,这是一种建筑业的绝技,这种绝技别说在大通,就是在全省的建筑行业也是不多见的。在和悦州上的一家大药房一根主立柱,生了白麻蚁腐朽得比较严重,如果不及时更换就会危及到整座建筑的生命。大药房的主人便找到了德厚公司。吴德厚到现场一看用的就是“偷梁换柱”法,他先制作了一根和原主柱一模一样的主立柱,用了三根木料将屋顶给撑了起来,只拆除了屋面上大约一平方米左右的瓦片便将那根被白麻蚁腐朽的立柱给更换了下来,整个更换过程不包括制作新主柱的时间只用了短短的两天的时间,没有给这家药店造成长时间的停业,受到了客户的高度评价;在和悦洲的头道街上有一家刘正卿开设的中药店,这家中药店是前店后坊,前店是一座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又高大又气派。1 922年的冬天,这家中药店在前店里煎中药,一不小心,把前大厅给烧着了火。中药店的墙壁也是木板的,一下子火就冒上了屋顶,将大约有八米多长,似水桶一般粗的主梁给烧得像柴炭一样,给这座建筑物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这家药店的主人找到了德厚的公司,吴德厚看了一下二话没说就接下了这个生意,就是采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先将主梁按原尺寸制好,药店只停业了两天便将整根大梁给换了上去,然后再将里面给油漆一新。
老字号“夏洪兴杆秤店”里,游人在观赏老称制作
和悦洲上还有一个雕刻工匠,是徽州人,名叫李长海,他在和悦洲大关口不远处的长江边开办了一家从事砖雕、木雕和石雕的公司,长年雇的技工有十多人,这些人都是他从徽州地区带过来的。他精雕细刻,雕刻的花草、人物、禽兽等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将生命的本质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给人一种震撼,一种无尽的回味与遐想。那时,通和两岸有各种建筑公司十多家,从事着各式各样的建筑工程。他们所用的“三雕’’物品都是要到徽州去加工购买。自从李长海的“三雕公司’’开办起来以后,那些建筑公司都到他这里来订贷了,不但省去了往返跑路的麻烦,还节省了许多的费用。周边搞建筑已到他公司订货,有时供不应求。大通几家寺院里的“三雕"物品也是出自李长海的公司。
在距离李长海的“三雕公司”不远处,桐城人朱兆龙开办了一个纸扎小作坊,就他和老婆两个人。他扎制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形态各异,惟妙惟肖。他扎制出的各种戏剧人物,跟真人一般大小,身上还穿有各种合身得体的衣服,那是专供逢年过节凑热闹用的;他扎的水浒108将人物逼真有趣,他们手中的兵器也都是应有尽有,令人拍案叫绝,赞叹不已。九一八事件发生后,全国各地都举行了抗日救亡游行活动,大通人民积极响应,举行声讨日本侵略者活动。在声讨活动中,朱兆龙先生扎制了一组飞机大炮和几个日本兵被我国人民包围的一组小纸扎品,摆放在和悦洲的大街上进行展出,观看者络绎不绝,激发了大通人民爱国的热情和对日本帝国主义愤填膺,同仇敌忾之气。
在大通的澜溪老街上,有阜阳人赵阜生夫妻俩个开了一家专门卖馒头的小店,他们善于制做难度较大的花馒头,又叫:花馍。每天都是现做现卖,生意十分红火,他们制做的花馍像工艺品,蒸发的好,造型好看,大家买回去都舍不得吃,而是作为工艺品进行摆设,或是作为一种礼品用来送给亲朋好友,或者是作为一种玩具给小孩子们玩。花馍的品种主要有十二生肖动物,每只花馍的重量大约在老式秤三两左右。他制做出来的小动物花馍,逼真诱人,让人都能感觉到动物的灵性。他还根据客人的要求制做更大一些的动物花馍,一般都是老百姓家有谁过生日来专门定做的。1925年的冬天,大通通警察局的局长做五十大寿,这个人属猪的,他的家人前来为他定做一只大猪花馍,要越大越好。赵阜生小店里的蒸馒头的锅满足不了这位局长大人的需要,局长大人就找到了大通的鹊江饭店,借用他家的大锅蒸了一只重量为二十斤的大花猪馒头,这位局长大人看后非常满意。
除了制做各种动物花馍以外,他们也做供老姓食用的馒头,他们也在馒头上面点上一些小红点,使馒头非常好看,他家还制做开心馒头,也就是花卷,上面也用红、绿色点缀几下,老百姓都愿意购买。还有一种馒头犹如枕头一般,长度一尺有余,重量约在三斤左右,这种馒头上面没有任何的点缀,购买枕头馍的人都是那些码头工人和那些做苦力的劳工们。
到了1938年,日本鬼子的飞机对大通和悦洲进行了狂轰烂炸,赵阜生夫妻俩的花馍小店便不知转到哪里去继续营生去了。
老字号“”大通理发店里,师傅在为顾客理发
锉王赵启寿,他拿手绝活是手工制作锉刀,他制作的锉刀,锉刺匀而经用,当时兵工厂都用他制作的锉刀,在当时没有车床、刨床年代,一把锉刀的作用就奇大无比,广东、江西、湖南、江苏、上海、天津、北京等21个省市大通赵氏铁铺行定做锉刀,供不应求。被誉为锉刀王,他打造的农具枞阳、贵池、无为等外地农民都到他店铺去购买。赵氏传入赵光材师傅回忆说,他曾祖父的师傅是德国人,在芜湖小街学徒的,他父亲11岁学徒,今年有114岁了。
据大通百年老字号“小上海”钟表行张晓林老板介绍,民国十年春,修钟表师傅魏永胜在和悦洲开了“魏永胜钟表店”他修钟表的技术高,时间准,经久耐用,那时还没有国产表,他修的全是洋钟洋表,瑞士表、东洋表等,浙江、芜湖、安庆、上海等地都有人特意到魏永胜钟表店来修钟表,他修钟表的技术名扬沿江地区。
当时大通还有许多能工巧匠,如:刘长卿的理发技术,詹氏鱼钩,夏氏秤店,油纸伞制作,小磨麻油制作,大通酱油干,张氏炸油条,五香豆···
追寻大通那已消失的能工巧匠,难道不是我们的责任吗!
本文由铜陵市大通文化研究会高满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