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和“黄老”、“佛学”的关联
虽然热度已过,但是相信大部分网络上的朋友现在依然对《大秦赋》这部电视剧记忆犹新。
《大秦赋》里有这样一个设定,身为荀子门徒的李斯曾与韩非子为同窗,共同就学于齐国的稷下学宫。
两人的深厚友谊令人为之动容,也令人对秦国统一天下前的那一段历史心生神往。
其实,就在和李斯同时代的时间里,阴阳五行学说也随着它的创始人——邹子而走遍了战国的四方土地。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毋庸置疑地,它对于中国道教的影响最为深远。
但是,它却不能简单地与道教的发源思想——黄老之学相提并论。
黄老之学的思想成于战国中期,在西汉兴盛,东汉以后便为人广泛接受。
三国魏时期,朱士行出使西域,为中国带来了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大乘佛教经典《大品般若经》(由朱士行的弟子弗如檀送回)。
此后,黄老之学进一步与佛教思想相融合,这暂且不提。
早些时候,在三国时期,黄老之学就十分鼎盛。当时,相关的、比较著名的事件有“太平道”。
白马寺水陆法会
秦汉之际,“阴阳五行”思想就曾“大放异彩”!
不过,五行思想的产生,却不在这一段历史中,而是此前的两汉时期。
仍旧以佛教发展历史为线索,说起两汉时期信奉佛教者,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楚英王。这位汉明帝的异母弟,是中国历史记载中第一位信奉佛教的汉族人!
他是一位贵族,这就从历史层面上揭示了佛教最开始在中国的贵族阶层间传播;他在分封诸王中地位卑微,又体现出佛教在当时的不受重视;而他对于佛教的理解,就显示出了人们当时对佛教的普遍认知。
《史记》中记载:“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
这里明确指出,楚王刘英,在浮屠祠里诵念的是“黄老之微言”。而浮屠,即Buddha的音译说法,可以理解为佛、佛教、佛塔等多重意思。
中国古话有这么一句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这里的浮屠就是佛塔的意思。
而黄老之学,便是当时和五行学说交织最深的学说,此后又形成了中国道教。
说了这么多,总没进入正题,也该说说五行学说是什么了。
“水火金木土”相生相克,这大家应该都知道。相克的顺序顺着念,相生的顺序倒着念。
举个例子,以五行学说出现的战国末年为例(当时这种学说迅速流行被列国所接受),秦国一统天下后自认为承上天水德,并且史无前例地认定周朝属于火德。原因可能是周朝礼制中赤色最为尊贵。周朝的鞋子,都以赤舄地位最高。
水克火,所以秦朝统一天下,是名正言顺的,奉天承运!
秦二世而亡,汉朝一统天下后自认为属土德。因此,从汉武帝之后,中国服色以黄为尊。当时天子的舆服是黄色的,甚至还在后代演变出了“金龙”这种以金色为尊贵的审美观。
为什么汉朝自认为属土德呢?
因为土克水,所以汉朝也是奉天承运。
在五行学说中,世间万物,包括王朝兴替都是这样在“水火金木土”相生相克中无限循环的。
这就是“天道”,也就是上天的旨意。说起来很有意思,五行学说创立之初的战国末年,天下一统的王朝只有四个——虞、夏、商、周。其中,虞属土、夏属木、殷属金、周属火。为了预测下一任帝王花落谁家,邹子才提出五德终始说,提出下一任帝王一定是以水替火的水德帝王。现代人看过去,自然就能明白,这是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正统性而服务的理论。
这套五德终始说,就是五行学说的最初版,1.0版本。
当然,汉朝确立自己“承土德”的历史还有些迂回。
汉高祖刘邦,自认为奉上天火德,所以在刘邦斩白蛇起义的故事中,刘邦是以赤帝子的形象出现的。
这个赤帝自然不是凡间的帝王,是天帝,主管的方位是南方。
其实,这里就显得刘邦没文化了。
首先我们讲,故事里刘邦是赤帝子、奉火德。
为什么要斩白蛇呢?
因为白色象征着金德。刘邦认为秦朝属金德,火克金,为了表现出自己造反的正当性,那条蛇才无辜地成了白色。
现代人都知道,所有白色的动物都是白化病的产物。白蛇一般都视力不好,所以刘邦即使斩蛇了也只是斩了只“瞎子蛇”。
刘邦斩白蛇
当然,这不是刘邦的可笑之处,可笑之处在于他认为秦朝属金德纯属误会。
何为误会呢?
在秦始皇之前,秦国的历代君主,大多祭祀的都是白帝祠。
所谓白帝祠,也就是金帝祠。秦始皇的祖宗,秦国开国君主——秦襄公,祭祀的就是白帝祠。
而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祭祀的也很可能是白帝祠。
秦昭襄王死后,他的儿子安国君继位,当了3天皇帝就升天,尊号可能都还没来得及定。秦国以孝治国,这点上和汉代是一样的,他死后就称为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嬴子楚继位——也就是秦庄襄王。
3年后,秦庄襄王升天,秦始皇九岁继位,此后二十二岁亲政,距离秦昭襄王死时,不过三十年的功夫。这里有个有意思的现象,秦昭襄王的父亲是秦惠文王,他的父亲是秦孝公。也就是说,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这连续的五代秦国帝王,尊号高度重合!
这固然和历史的巧合有关,但我估计,也和古人习惯从祖先的名字中拿出个别字来为自己起名的习俗有关。
比如说,战国时期的孔子,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孔子本来不姓孔,他的六世祖是宋国的大臣“嘉”,人称宋公嘉。他的字是孔父,所以孔子就从他的字里取了一个字作为自己的姓。
说回正题,正因为从秦昭襄王到秦始皇的这一段秦朝历史距离不远,所以在古代信息不流通的社会里,“野人”刘邦可能是纯粹因为不关注时事而搞错了。
特别是在他造反的动荡年代,高级知识分子找不到、周围全是土秀才,秦始皇正式定秦朝属水德这桩子事被忽略了也实在正常。
虽然按理来说,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在秦汉之际,五行的确定还关乎到服色问题。秦朝以玄色(黑色)为尊,不同等级的百姓衣服颜色严格规定,普通百姓如果穿错了衣服颜色是犯法的。当然,要穿错衣服颜色,首先要私藏赃物,这也是犯法的。
不过,刘邦起义时结交的都是些游侠。所谓游侠者,今人称之为逃犯。
这些人往往因为身上背着大案要案,隐匿于深山老林之中,做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寡人。
猛地一下造反,记忆还停留在二三十年前也很正常,穿点“犯法”的衣服那就更正常了!
总之,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刘邦斩白蛇的传说无意中反而成了刘邦身上最大的笑柄。
之所以这么说,还有一点原因?
水克火,如果刘邦是赤帝子,按照五行学说,他的造反必定失败。结果他成功了!而且更有意思的是,汉高祖刘邦造反成功以后开始祭祀黑帝祠,黑帝属水德,他这算是成功之后,自己再把自己给反了!
这就证明所谓上天旨意,都是统治者编出来的把戏。
华山南峰金天宫——又称白帝祠
当然了,这个不管。反正刘邦的重孙子——汉武帝后来帮他把这个谎圆上了。
五行中,“水火金木土”的土放在中间,这就是汉武帝的功劳。汉武帝之前,“水火金木土”也有,但是土德的存在感很弱。
代表土德的天帝是黄帝。
那时,黄帝管辖的地方不在四方正位上。古代审美观以正为尊贵,所以黄帝在天帝中地位卑微。
汉武帝时期,因为朝廷要信奉土德,所以黄帝的身份被拔高了。
自汉代群臣经过文帝、景帝、武帝三朝“跨朝代会议”后,汉代奉上天土德的事情被敲定,汉武帝立马下了一个决定,让黄帝坐镇中央,“制四方”!
于是,那之后,黄帝不再是一个专管边边角角的天帝,而成了中央之主,“佐后土”。
因为信奉土德,汉代还以“黄”为尊。此后,敦厚朴实的汉族人就世世代代形成了以黄色为尊贵颜色的审美观。黄色也慢慢演变成了帝王家专用的尊贵颜色。
至于到了近代,这个颜色和苍老师之间那不得不说的故事,请大家不要和这里扯上关系!
俗话说得好,人一有钱就膨胀,汉武帝并不满足建立黄帝的超然地位。
日后,他还创立了一门新神——太一。
所谓太一者,五帝的顶头上司是也。
《史记》中记载,"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
也就是说,五帝是太一的辅佐。按照明清两代的说法,五帝就是内阁大臣,太一就是皇帝。
就这样,汉武帝通过“造神”成功地把宗教神权紧紧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这再次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封建时代的宗教神权就是统治者收拢权力的工具。
以上就是五行学说在秦汉两代成形的历史。在汉武帝确立土德之后,汉代开国时“五行混乱”的局面才得以终结,确立了秦始皇一统天下正当性的阴阳五行理论又一次回归正轨,并且气势汹汹,以更加凶猛的姿态进入了历史潮流。
在秦汉两朝,五行与五方、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等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一套阴阳五行学说。
这套理论后来不仅被道家借鉴,还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直到现在,中国的农历上还能见到完整的影子。
这也就是说,汉代以后,这一套学说历经几千年历史,从未更改!
这是何等的普适思想!
一种学说能历经数千年不变,而被人民近乎永久地铭记。
秦汉两朝自然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
但仅仅如此而已吗?
作为今人而言,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疑问。
是不是其中还有什么秘辛?
事实是,还真有这么一个半真半假的秘辛。
“汉武帝”身着龙袍游园
“阴阳五行”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周朝?
究其源流,五行的说法还真可以追溯到周朝。
四书五经大家都知道,这是孔子受周朝思想熏陶而写就的几本书籍。
其中的《尚书•洪范》就曾记载过“水火金木土”这五种物质。
不过,在书中“水火金木土”仅仅是划分事物的一种方式。
而且,顺序也是“水火木金土”,与阴阳五行学说并不完全相同。
《尚书•洪范》记载:“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大家不介意阅读一下本人糟糕的翻译的话,可以阅读如下的文字:
万物可分为五行。一称为水,二称为火,三称为木,四称为金,五称为土。水,向下滋润万物;火,在上照耀(炙烤)万物;木,既可以笔直,也可以弯曲;金,可以变革(可以炼制器具);土,可以用来种植和收割庄稼。润下的水是咸的,炎上的火是苦的,木是酸的,金是辛味的,庄稼是甜的。就其表面意思而言,这几乎可以看作是古人对生活经验的朴素总结。
我们知道,现今出土的最早铁器和青铜器都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这其中对于金的描写,很明显可以契合这一点,我们可以直白地将其理解为金属。
《尚书•洪范》——元代赵孟頫版
如此说来,“水火木金土”刚刚出现时,和阴阳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理论没有半点关系?
不然!
因为《尚书》虽然号称是上古时代史书,但其实这本书很有可能是伪造的,伪造的人物可以直指一人——东晋人士梅赜。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
----引用自头条百科
这也就是说,现今流传的《尚书》二十八卷全都属于梅赜进献版。虽然传统观点认为《周书》从《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但仍旧存在争议。
正是因为今本《尚书》存在诸多争议,所以不能断言阴阳五行学说就产生于周朝,甚至于之前的上古时代。
这么看来,追寻阴阳五行学说的旅程只能暂时停下来了。
这很让人可惜!不过历史在进步,说不定,不久的未来我们就又能从考古学中找到些许线索。
而且,至少现在我们明白了,在中国,五行的历史和佛教一样,从战国末年开始。
五行——金木水火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