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文章谢绝转载,否则法律后果自负!
财门钝驴和回头鹿马都从年画里消失了
中国人过年,除了那极少数遭逢丧事、孝期未满的家庭以外,大家都要在自家房门甚至单位大门上贴年画、贴春联。
宋朝流行三种年画。第一种,俗称“门神”。门神以武将居多,如秦琼、敬德、关羽、张飞、卫青、马援……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声威赫赫的名将,统统被雕版印刷,制成门神,贴到了宋朝人的大门上。据岳飞的孙子岳珂介绍,在宋孝宗为死去的岳飞平反昭雪以后,岳飞也成了南宋民间最流行的门神之一。
第二种,俗称“钟馗”。钟馗是一名法力高强的神仙,传说成神之前是唐朝书生,因为奸臣当道,考进士时落第,一怒之下撞死在金殿上,然后就被封为神仙,负责斩妖除魔,其法力要远远超过那些历史上的武将,所以宋朝人也把钟馗做成了年画,甚至还把钟馗的妹妹画到了年画里,俗称“钟馗小妹”。
钟馗小妹名叫钟花,死后也成了神仙。钟馗擅长捉鬼,钟花则喜欢吃鬼,将小鬼当零食,一天能吃几十只,把她的画像贴到门上,自然也能挡住邪祟:小鬼想进门害人,刚走到大门口,抬头瞧见钟馗小妹,哎呀妈呀,这个煞神怎么在这儿?千万别被她一口吃了,赶紧跑!
无论是武将年画,还是画着钟馗兄妹的年画,都属于防御型的,寓意都是驱鬼避邪,保护人类。此外还有一种年画,不为防御,只为讨个好兆头,如宋人笔记中常常提到的“财门钝驴”和“回头鹿马”就属于这种年画。财门钝驴是一头驮着两大筐干柴的胖驴。因为胖,所以迟钝,故名“钝驴”。又因为这头钝驴驮着干柴,“柴”与“财”谐音,故名“财门钝驴”。过年的时候在大门上贴一张财门钝驴,寓意来年发大财。
回头鹿马是一只扭头回望的鹿。“鹿”与“禄”谐音,把这只鹿贴到大门上,寓意禄神照命,孩子长大了能做官。时至今日,财门钝驴和回头鹿马均已失传,我们现代人更喜欢那种画着胖娃娃抱金鱼的年画,寓意年年有余。画虽不同,讨取吉利的意图跟宋朝是一样的。
宋朝的横批内容几乎都一样,究竟是什么呢?
鲁迅曾经说过: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套用同样的句式,我们还可以这样说:世上本来没有春联,浪费的木头多了,也就有了春联。
宋朝以前,中国人过年最多贴贴门神(而且门神问世并不算早,直到唐朝才渐渐普及贴门神的年俗),是不贴春联的。不贴春联贴什么呢?挂桃板。
桃板是用桃木锯成的两块薄木板,长二三尺,宽四五寸,厚不足半寸,上刻神像,下书文字,一左一右挂在门框之上,很像现在的春联。桃板不费纸,可是费工、费木头。
五代十国时期,蜀国君主孟昶较为风雅,他觉得在桃板之上雕画神神鬼鬼太俗,独出心裁,在桃板上写了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他的这副对联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春联,他写过的桃板也成了后世纸质春联的鼻祖。
进入宋朝,造纸术和印刷术空前发达,开始有博雅之士用纸张代替桃板,直接在纸上写春联或者印春联。纸张比桃板便宜,比桃板更容易获得,在纸上写字也比在桃板上刻字简便得多,于是真正的春联就流行起来了。
当然,传统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当春联盛行之时,桃板并没有立即退出舞台。在宋朝的广大地区,桃板曾与春联长期共存,既有人贴春联,也有人挂桃板,甚至还有人既贴春联又挂桃板。读者诸君想必都见过古典住宅的大门:出入口被屋檐和墙垛围合出一个错落有致的门洞,大门两侧是门框,门框的外侧还有墙垛,门框上贴春联,墙垛上挂桃板,兼收并蓄,互不影响。
现在的春联都有横批,宋朝的春联也如是。现代人买春联,横批包括其中,宋朝的横批却是单独出售,而且横批上书写的内容几乎都一样。究竟是什么内容呢?四个字:“顺天行化”。不管上联和下联是什么内容,横批都用这四个字。比方说我们在春节期间穿越到宋朝,走街串巷四处逛逛,随便来到一家门口,上联“福如东海长流水”,下联“寿比南山不老松”,横批“顺天行化”。再来到一家门口,上联“春回大地财源旺”,下联“福满人间事业兴”,横批竟然还是“顺天行化”!
为什么非要用这四个字呢?跟宋朝的医疗卫生有关。跟现在比,宋朝医学自然是非常落后的,落后到什么地步呢?每年春天都可能闹瘟疫。设若一家染上瘟疫,一村人都可能染上瘟疫;一村人染上瘟疫,一个乡的人都可能染上瘟疫。病毒传播很快,防治很难,一到春天就有大批人死去,搞得人心惶惶,视瘟疫如洪水猛兽。
时人没受过现代教育,在他们心目中,每一场瘟疫都是上天施行的惩罚,所以瘟疫在宋朝又被叫做“天行症”。他们预防天行症的方法,就是在门楣上贴出“顺天行化”四个大字,向上天表示顺服和忏悔,请求玉皇大帝不再降灾于人间。于是乎,这四个字就成了唯一的横批。
横批要贴在门楣上,门楣高高在上,又是横向的,所以叫“天行”。在“天行”上粘贴一张“顺天行化”的帖子,这帖子自然就成了宋朝人口中常说的“天行帖子”,又叫“天行贴儿”。
“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桃符是什么?
王安石诗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意思是家家户户都换上新的桃符。桃符是什么东西?清朝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他把桃符当成了春联的早期形态。其实春联的早期形态并不是桃符,而是桃板。
《岁时广记》卷五《元旦上·写桃板》载:“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写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岁时广记》是宋朝人写的,宋朝的大门上既有年画和春联,还有桃板和桃符,所以该书作者陈元靓能把桃板和桃符的样子写得很详细。根据陈元靓的描述,桃板是两块长达二三尺的薄木板,桃符则是两枚长仅七八寸的细木条,桃板挂在门框之上,桃符却竖插在门框下面的泥土里。可以想见,桃符与桃板是两回事,桃板如今进化成了春联,桃符却没有进化成任何东西,它已经彻底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至于究竟什么时候消失的,暂时难于判定,不过它肯定早在清朝之前就不存在了,否则清朝人富察氏不至于蠢到将他那个时代的春联当做早期的桃符。
苏东坡写过一则寓言,题目是《桃符艾人语》,从中还可以确证桃符在宋朝确实存在,且与年画并行不悖。这里抄录全文如下:桃符仰视艾人而骂曰:“汝何草芥,辄据吾上!”艾人俯而应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桃符怒,往复纷然不已。门神旁解之曰:“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
“艾人”是用艾草捆扎的假人,端午之时插在门首。过年了,艾人还没有被人拔走,桃符和门神又粉墨登场。桃符仰望着艾人骂道:“你是什么东西?竟敢爬到我头上!”艾人回敬了一句:“你都已经半截入土了,有什么资格跟我争论高下呢?”桃符更加生气了,跟艾人唇枪舌剑争吵不休,这时候门神在旁边解劝道:“都是傍人门户、不能自立的家伙,谁也不比谁强多少,就别争这种闲气了。”
艾人说桃符“半截入土”,说明桃符并不像春联那样贴在门框上,也不像桃板那样挂在墙垛上,而是插在门口的泥土里。门神故作高深地批评桃符与艾人“傍人门户”,其实它自己又何尝不是傍人门户呢?
行文至此,大家眼前想必已经浮现出宋朝新年民宅门口的景象:一座门楼,两扇大门,门上各贴一幅年画,门框各贴一副春联,门框外侧的墙垛上各挂一块桃板,桃板与春联下方的地上各插着一枚桃符。再往门楣上瞧,还有一则横批,上写四个字:顺天行化。
为什么要等到大年初一才贴门神?
陆游诗云:“中夕祭余分馎饦,黎明人起换钟馗。”除夕用馎饦祭祀祖先,继而全家分食馎饦,到了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天刚刚亮的时候,赶紧起床贴门神。咱们现代人贴门神,要么在腊月二十九,要么在腊月三十,近年来还能见到一些急性子的朋友,在腊月二十八之前就把门神给贴上了。
据某些命理大师讲,贴门神也是要讲究好日子和好时辰的,五行缺水的人应该选择水日,五行喜火的人应该选择火日。如今还有人将贴门神的时间跟星座挂上钩,白羊座适合什么时辰,射手座适合什么时辰,都有一番学问。估计再过几年,兴许会有人一入腊月就开始贴门神,不为别的,就为迎合自己的八字和星座。
宋朝人并非不信命,事实上,宋朝是八字推命刚刚盛行的朝代(此前的朝代只流行六字推命,即只用年月日排盘,不考虑时辰),痴迷此道的士大夫多如过江之鲫,如范仲淹、欧阳修、沈括、王安石等学问渊博之士,都对推命之学深信不疑。可是宋朝人并没有“聪明”到把门神跟命相扯到一处,他们无论水命还是火命,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在新正早晨更换门神。
门神之所以诞生,最初是为了驱鬼,不让各种神怪进门。所谓“各种神怪”,不仅仅限于恶鬼,也包括家中的百神,甚至还包括祖先的鬼魂。如果像我们现在这样,新正之前就贴上门神,恶鬼进不来了,祖先也进不来了。您把祖先挡在门外,除夕祭祖不等于白祭了吗?供桌上摆满了香烛、春盘和馎饦,就为了让祖先享用,祖先正要进门,却被秦琼、敬德、神荼、郁垒以及捉鬼的钟馗和吃鬼的钟馗小妹吓得连连倒退,扭头就跑,这不等于捉弄祖先吗?
祖先进不来,灶君也进不来。您想啊,灶君在腊月二十四上天述职,到了除夕那天,他老人家兴冲冲地重返工作岗位,一进门,门神横刀立马挡了大驾,他还得再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申请一张特别通行证,麻烦不麻烦?
宋朝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们选在大年初一贴门神,那时候祖先已经享完了供享,灶君已经回到了岗位,赶紧把门神贴上,挡住外面的恶鬼。
当然,祖先的鬼魂未必存在,灶君也是世人虚构出来的神灵,可是既然我们郑重其事地祭祀,就应该做到“祭神如神在”。从这一点上说,宋朝人比我们懂规矩。
《在宋朝过的那些年》
作者:李开周
定价:29.8元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