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小波《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05日 14版)
《汤汤水命:秦蜀郡守李冰》四川文艺出版社二○一九年十一月出版
作家凸凹的《汤汤水命:秦蜀郡守李冰》是一部围绕历史名人李冰生平而铺陈的长篇小说。小说的书写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历史观,作家努力通过历史映照现实。小说还展现出作者对地方知识的深度挖掘,对古蜀历史、文化和文明进行了全景呈现,同时也体现出浓郁的诗性。
作品在历史史料的基础上,以艺术的手法回归历史现场,还原真实、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民生工程,其福泽依旧惠及当下,天府之国由此而来。主导这项伟大工程的正是李冰。作家以艺术方式来对其进行纪念。《汤汤水命:秦蜀郡守李冰》选取了鱼凫王这一特殊的视角回溯李冰传奇的一生。这是无所不知的全知视角,能够从多角度来展现人物形象。小说以兴修水利工程为主线,同时融合正统历史、民间传说、百家思想以及普通个体的日常生活,尽可能还原历史,构建立体而丰满的历史人物。
在历史表达上,作者在写作时翻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进行资料的充沛收集。比如在小说开始部分介绍秦灭巴蜀时,就详尽叙述了秦灭巴蜀时各色人等的机关算盘,以及巴蜀人民各式各样的反抗斗争。这既立足于正史的记载,也有类似秦军进军楚国时遇到李冰一家人这样的佚史情节。当然,任何历史都是一种事后追记,即便是作家在撰写小说时参阅的历史文献,其本身已是一种叙述,与真实或许还有一定距离。作家通过细节的刻画来呈现历史最为真实的一面,尽管这些细节充满了想象的成分,但并没有脱离当时的整体环境。关于李冰的生活细节,既有他对母亲的孝顺、对助手的信赖、对儿子的歉疚,也有对国家的忠义以及对普通民众的体恤。这些生活的细节都是每一位普通个体所遭遇的生活以及所应对的方式。
更为重要的是,作家跳出一般写历史的窠臼。写历史,不陷进历史的牢笼无法自拔,而是从历史深处走出来,进入现实,这或许才是写作最大的成功。《汤汤水命:秦蜀郡守李冰》是四川历史名人工程系列之一,对四川历史名人的挖掘,是为当下发展寻找精神的支撑力。巴蜀文明、川蜀精神在当下被多次提及,更需要艺术的呈现,这正是小说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
《汤汤水命:秦蜀郡守李冰》的写作也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性知识的建构。李冰是巴蜀名人,也是巴蜀精神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地方性写作将巴蜀文明和文化充分融进小说里,作品建构了一种可以被外乡人所认识和理解的地方生活,寻绎一个地方的文化表情与性格。在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展现了极富地域特色的一面。不同的地方生态,既牵涉不同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构筑了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对地方的严谨考证与满腔深情,使《汤汤水命:秦蜀郡守李冰》得以在“地方性写作”这一谱系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地方性写作需要寻找到精神空间究竟在哪里。地方性写作并不等同于封闭性、排他性与局限性。倘若仅仅从一个地方的内部来叙述地方,毫无疑问,这将会扼杀地方的生机,由此呈现出来的地方感也会令人有虚假之感。地方与外界的互动,也是地方性写作的题中之义。《汤汤水命:秦蜀郡守李冰》所书写的人与自然斗争的不屈不挠精神,书写人们面对自然时的抗争勇气,以及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书写心系百姓的民生关注之情,以及生动立体的人性体现,都不仅仅是一种地方产物,而是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食粮。
小说还体现出了浓郁诗性之美。这与作者的诗人身份有关。诗性写作主要是通过小说的情感和语言来实现。情感上的体现最为明显,作家怀揣着充沛的情感进行创作,在人物身上寄寓了人格理想,投射出自我的价值追求,同时,小说的叙述似乎具有命运悲剧性的一面,这些都暗合了诗性表达程式。人物命运的打量具有很深的意味,这是任何时代都会面临的生存困惑。李冰的命运,就是那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解。作为蜀人,因为秦灭巴蜀而逃离故乡,最后却又以秦郡守的身份回到故乡,为秦治蜀,实际上也是为蜀兴蜀。
作家用生动灵巧的文字建构了风度翩翩的篇章。浓郁的诗性还可以从很多细节看出来,比如小说采用了大量的非自然与超现实书写,这些带有传奇色彩的场景虽然在当下的生活中不复存在,但是符合英雄的传奇色彩。李冰出生时的传奇场景,开篇关于小说的由来颇具《红楼梦》的遗风,传奇色彩的叙述者为故事奠定了传奇的基调。整个小说是在塑造英雄李冰的治水之功与治蜀之功,本身就颇具传奇色彩。《汤汤水命:秦蜀郡守李冰》是一部寄寓了作家理想人格的作品,小说穿透历史映照当下,对巴蜀文明进行了深刻探寻,对当下有着深刻的现实观照意义。
(作者:刘小波,系《当代文坛》杂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