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界·樱桃树下的阿婆(2)】
金牛岭上的金矿和墓穴中长红冠的青蛇 ‖老家许昌
文‖顾文 图‖网络
【欲欣赏“樱桃树下的阿婆(1)”的精彩内容,欢迎点击以下链接:神奇的百年樱桃树,究竟藏着啥奥秘?】
出了正月,过了二月二,父亲在家人的带领下,一起到东山的龙王庙内送灯祈福。二月初三日,阿婆说:“今年咱们两家都不要外出做事了,今年到外边,钞票是不容易赚的,在家中把十几亩地种好,采点药材去卖,只要大人和孩子都平平安安的就心满意足了。”
由于阿婆家的大儿子阿华伯伯从蓬莱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出去当兵了,至今三年杳无音信。阿婆的二儿子阿龙当年十二岁,父亲当年七岁,我的祖父和祖母只有父亲和姑姑两个孩子,祖母让他们呆在身边,不离左右;每天阿婆教他们认字、学习和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还有《中庸》、《论语》等儒家经典,阿婆时常告诉大家:读懂《中庸》会经商,读懂《论语》会做官。
我的祖父和徐家阿公在农闲之时,上山采药,赶集卖药,对家境贫困的人,他们就免费送药。
有些时候,赶集卖药回来,由于把药材全部送了人,只落个空手而回,他们把施舍药材治病救人当作一种修行,把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当作一种快乐!
当阿公和祖父空手而回之时,才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两家人炒上几个菜,让他们喝上几杯家酿的米酒,以示庆贺,全家老少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这似乎是我们两家所追求真正幸福的时刻;世俗之人,对这看似傻瓜一样的举动很不理解,而我们却很开心!这也许只是做人进德修业的境界不同而已,阿婆常说:“人这一辈子,不能只为钞票而活着,要想方设法让钞票为我们服务,而不是让我们天天为钞票服务。”
我的祖母和徐家阿婆处事的一些方法和想法有所不同,徐家阿婆从不让我们喊她奶奶,她只让喊阿婆,她说:“我们要保留一下苏州老家的传统,不可让子孙后代忘记了我们是苏州人!”而我祖母的想法与她不同,祖母说:“随意吧,不论喊阿公阿婆,还是喊爷爷奶奶,都可以的,不就是一个称呼嘛!”
父亲曾偷偷地问过我的祖母:“过年上香、烧纸、祭祖、拜神灵,他们能知道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吗?”祖母说:“我也不晓得!这些都是几百年来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心诚则灵,好好做就行了!”
父亲又悄悄地问徐家阿婆,阿婆说:“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醒我们为人处世,要学会感恩,学会敬畏神灵,敬畏生命!这些传统世俗,也许再过三十年或五十年后,就很难见到了,要珍惜!”
三 地质专家的拜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春天,当家中的樱花开放的时候,日军占领了我们的家乡,在清河镇修筑工事,设立据点,建岗楼和碉堡八十余处,还有日军的两支队伍共三百余人,分别驻扎在我们村寨的南山和东山,封锁了龙王寨村东清水河的路口。日军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村寨西南方向的金牛岭一带进行了详尽的地质勘探,多处施用先进的勘探取芯钻机,最后在金牛岭的北坡偏西方向发现了一处品位极高的金矿。
日军建造矿区和营地,所需青砖,是强迫当地民工拆除周边墓地用砖,我们当地人称之为与死人争地盘,还要同活人争地盘,早晚会有报应的。
有些时候日军也信鬼神,有一次在拆除一个大户人家的墓地时,在墓穴中发现了两条头上长红色冠子的青蛇,有成人的大腿那么粗,长十几米,两蛇整整齐齐地盘在一起,日本军官在翻译的带领下,去买了香和烧纸,跪在了坟前进行了祭拜,最后令民工把墓穴重新封土,但墓砖照样扒出使用。
我们顾家和徐家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虽然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但我们会静观其变,随机应变,做我们应该做的。
日军在一个多月的地质勘探中,有一名地质专家,与徐家阿公的年龄相仿,穿一身中国人的装扮,非常和蔼,留有八字胡,头部已秃顶,他带着妻子和一个十几岁的女儿,身穿和服,每隔七天就会来到阿婆家,阿公为他们泡的是西湖龙井茶,这名专家总会伸出大拇指赞不绝口,对阿公用山泉水泡的茶情有独钟。
他们的喝法很特别,一般人大都是一杯茶二十几口就喝完了,而那名日本专家,一杯茶要喝上足有一百多口,用他的话讲叫品茶,宜小口慢饮,在日本称之为茶道。
后来才知道那名日本地质专家的名字叫山田恒泰,妻子叫阿惠,女儿叫叶子,与阿公的二儿子阿龙年龄相同,都是十二岁,不过阿龙要比叶子大三个月,他是五月出生的。
叶子姑娘来到阿婆家,也不喝茶,总是跑到院中的樱桃树下,细细地观赏满树的樱花,阿龙站在一旁很纳闷,感觉叶子在细数着每一朵樱花,再说这樱花有啥好看的,不就是那几朵花吗?后来才晓得叶子原来在细细地观赏,树上所能察看到的每一朵都不相同的樱花;叶子观赏了半天后,还在树下唱日文歌,跳日本民间舞蹈,她的妈妈有时也出来和叶子一起载歌载舞,她们跳得很认真,面上略带笑容,但大部分时间表情都很严肃……
【未完,明天请继续欣赏“樱桃树下的阿婆(3)”的精彩内容】
【作者简介】顾文,男,1970年生,山东青岛人,医务工作者,业余喜爱民间文学创作,曾在上海《故事会》等刊物发表过作品。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