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取名是人生大事。
自古以来,中国人取名就有着许多讲究和文化内涵。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取名,也深谙取名之道。
对于后世子孙的名字,朱元璋制定了严格的规矩——必须遵循五行相生之道。
皇明祖训,拟定辈字
朱元璋对名字颇有研究,也非常重视,对于子孙后辈的名字也是如此。
在古代,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大多遵循着家谱中的“字辈”来为孩子取名。
这代表着家族血脉的延续,每个人的名字都承载着家族的期望与记忆。
为彰显皇族之尊荣,维系家族内部的井然秩序,并防止后代名讳相冲,朱元璋规定:
自其孙辈始,姓名须遵循三字格式,中间一字专用于标示辈分,此辈分字依据预先设定的“辈字表”循环选取。
朱元璋亲自编纂的《皇明祖训》中,不仅蕴含了治国理政的智慧,还分别为二十三位皇子拟定了二十个独特的辈字。
这份辈字表以五言律诗的形式呈现,完全是“御赐名单”。
太子朱标一支,其辈字表为: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朱标之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名,其间的“允”字,正是这份辈字表的第一字。
朱允炆有两子,名为朱文奎、朱文圭,辈字取第二字“文”。
辈字作为家族中用以区分辈分的特定用字序列,通常是由家族长辈或学识渊博之士拟定创造的。
常以精炼的四言或五言韵文形式展现,字字寓意深远。
家族成员命名时,需严格遵循此辈字序列,确保辈分清晰,代代相传。
若既定辈字用尽,家族可续编新字,或循环使用旧字。
自宋代以来,尤其是明清两朝,民间宗族体系日益完善并蓬勃发展。
为明确尊卑长幼之序,维护家族内部的和谐稳定,制定辈字、按字排行的做法蔚然成风。
辈分字行不仅是维护家族秩序的重要工具,还是“同宗同源,辈分相联”的纽带。
加深了族人间的情感联系与身份认同,对于促进宗族内部的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一传统习俗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被许多家族所遵循。
五行相生,世代相传
辈分字既定,朱元璋还规定了第三个字的取字规则。
《明史•诸王世表一》中,有着清晰而严谨的规定:
子孙名字的第三个字需依据五行原理,选取“木、火、土、金、水”偏旁的字,按这一顺序循环往复。
朱元璋的儿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他们的名字都是木字旁。
而从孙子辈开始,第二字都由辈字表中取得,第三字就从火字旁开始。
依此类推,世代相继,方合五行相生之理。
朱元璋将帝位传给了太子朱标的次子,即他的孙子朱允炆。
允炆之名,“允”从辈字表,“炆”则从“火”。
朱棣篡位后,朱棣帝系延续:
明成祖朱棣(木)——明仁宗朱高炽(火)——明宣宗朱瞻基(土)——明英宗朱祁镇(金)
朱祁镇在位期间,由于土木堡之变被俘。
其弟朱祁钰,也就是明代宗,曾短暂地接替他成为皇帝。
朱祁镇后来被释放回国后复位,直至其去世,传位给长子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水)——明孝宗朱祐樘(木)——明武宗朱厚照(火)
武宗朱厚照之名中的“照”,并非今日所见之“照”,而是“昭”在上“火”在下的字形。
当“火”作为偏旁置于字底时,常简化为四个点状符号。
虽然被称为“四点水”,实则是与火有关的。
像是热、煮、蒸、煎、熬这些字,都是如此。
因此朱厚照之名,“照”字从“火”,依旧是遵循了五行取名的规则。
武宗朱厚照之后:
明世宗朱厚熜(火)——明穆宗朱载坖(土)——明神宗朱翊钧(金)——明光宗朱常洛(水)——明熹宗朱由校(木)——明思宗朱由检(木)——南明朱慈烺(火)
自朱元璋之后,大明王朝的十五位帝王,都是按照朱元璋的规定来取名的,无一例外。
“五行”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尚书》中的《甘誓》篇。
经过历代学者的阐发,“五行”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套系统成熟的学说。
“五行”理论兼具哲学深度与科学性,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
此学说将宇宙万物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大基本元素,它们之间既相生又相克,相互作用,生生不息,构成了万物繁衍的基石。
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体现了自然界中生命不息、循环不止的奥秘。
朱元璋深谙此道,将五行相生的哲理融入治国理念和子孙取命之中。
寓意大明王朝如同五行循环,生生不息,江山基业得以绵延不绝,世代相传。
在唐宋时期,士族社会中就已盛行依据五行排列辈分的习俗。
据传,理学大家朱熹的后裔便是遵循五行相生原理来命名。
黄冈《姜氏家谱》中载:
自明朝太祖皇帝开此先例,后代子孙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字作为辈分标识,循环往复,以保世系清晰,尊卑有序。
姜氏一族将五行排行法的起源归于明太祖,这是对本族命名体系正统性的有力证明。
在徽州,胡氏家族的家谱中亦详载了一套严谨的五行辈分序列。
自第43世起至第49世,辈分字依次为:
锡(金)、沇(水)、树(木)、炳(火)、增(土)、锦(金再循)、海(水续流)。
冷僻造字,化学教父
明朝时期,宗室命名制度非常严格。
每当宗室子弟年满五岁,便需遵循既定程序向朝廷申请命名。
先是由亲王府的长史代为上奏,随后由宗人府严格把关。
确认无误后,礼部官员则依据既定的字辈表,拟定双字之名。
最终由皇帝亲自赐名,并正式载入皇室族谱玉牒之中。
获得赐名之后,宗室成员才可申请封号、婚配及俸禄,从而享有相应的政治地位与经济特权。
明朝中后期,宗室成员请名的过程,非常艰难。
不仅要面对王府长史与差役的盘剥,即便成功通过宗人府的审核,进入礼臣拟名的环节,又难逃宦官与礼臣索要巨额贿赂。
部分宗人因家境贫寒,无力承受这层层加码的贿金,最终遗憾未能成功请名。
清代学者凌雪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自神宗朝政懈怠,宦官与礼部官员权势熏天,凡事皆需以贿赂开路。
因此,有人至白首都未能成功请名,甚至因此不得婚娶。
还有一点也是朱元璋未曾预见的是,那就是其后裔之繁盛超乎想象。
明代皇室档案清晰记载,洪武初年,收录于皇家档案的仅寥寥五人;
到万历三十二年,已有八万余人。
而礼臣拟名,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汉字虽广博,却也是有限的,尤其要精心挑选出数百个具有相同部首且寓意好的字,实非易事。
更困难的是,皇子皇孙的命名需严格遵守避讳制度。
既要规避先祖的名号,又要避免与同辈兄弟的名字相冲突。
等到一些寓意美好的名字都用完了,就只能选择一些没有什么意义,甚至土得掉渣的字。
明人沈德符指出:
“年久人多,不腾重复,至创为不雅之字,而以金木水火土附之,最为可笑。至有读其名,而今人捧腹绝倒者。”
如韩藩渭源王府有宗人名曰朱偕沉,韩藩乐平王府有宗人名曰朱谟铡,还有什么朱申锯、朱觐锥、朱弥铲、朱弥钳……
连锯啊铲啊的都用上了,却还是不够按规定命名,就只能寻找一些生僻字。
正因如此,自明朝中期开始,许多宗室成员的名字往往非常冷僻。
朱慎镭、朱均钚、朱奉镅、朱成钴……
这些字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非常怪异的,而放到现在,完全就是元素周期表。
除此之外还有益阳王朱恩铜、寿昌王朱均铁、瑞金王朱在钠、长垣王朱恩钾、内丘王朱效锂、稷山王朱效钛、唐山王朱诠铍……
几乎是覆盖了各种金属元素。
其实在明朝时期,化学元素周期表还没传入中国。
有些元素,比如“镭”是1902年才被发现的,而大明朝灭亡时是1644年。
翻译元素周期表的,是清末的科学家徐寿。
有人说徐寿是对着《明史》上的朱家族谱来翻译命名的,此为谣传。
元素汉译名的规则是,对早已定名的元素沿用旧名。
其他元素,非金属元素是石字旁,金属元素金字旁,常态下气体是气字旁,声旁则根据拉丁语发音选择。
而徐寿虽然选了很多生僻字,但也都是《康熙字典》中有收录的,和明宗室名字并没有关系。
可虽说如此,朱元璋还是因此被戏称为“化学教父”。
数字命名,众说纷纭
而至于朱元璋本人,原名朱重八,其“重八”之名背后,也有着许多说法。
据清代学者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的记载,元代有一项制度:
没有官职的普通汉人百姓,是不被允许拥有正式名字的。
只能依据家族中的排行,或是父母年龄之和来简单编号。
如果按照这种说法,那就是朱元璋出生时,其父母的年龄加起来是八十八岁,因此他得名“朱重八”。
在当时,以数字取名的人确实很多。
比如陈友谅本名陈九四,张士诚本名张九四。
然而,《春在堂随笔》是清末学者俞樾所作。
其成书年代与朱元璋时代相隔逾四百年之遥,其间缺乏直接相关的历史文献作为印证。
俞樾虽在书中提及“元制”之说,随后却也写道,此说于《元史》中并无确凿记载。
只是鉴于明太祖与其兄长之名恰合此例,故推测此或为元代之制。
可见这一“元制”论断更多是基于对朱元璋家族情况进行的推测,而非确凿史实。
无论是《元史》本身,还是明清时期的各类典籍,均未明确记载元朝政府强制普通民众以数字为名的情况。
在元朝湖州路户籍资料中,众多百姓名字中都包含数字,而这些记录实则源自南宋时期的户籍登记。
这说明此类命名习惯,在元朝之前便已存在,而非元朝特有之制。
其实,用数字来取名的方式,早在唐代就比较常见了。
比如唐玄宗李隆基第九子,得玄宗钟爱,取名为李一。
再看一些唐诗,诗名常有“送孟十二”,“送于十八”,“赠武十七”这样的说法。
可见就算是当时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也会用数字来取名,或是用家里的排行来称呼彼此。
实际上,朱重八之名,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命名文化中的辈分与排行观念。
“重”字源自朱家的字辈规定,而“八”则表示朱元璋在其同辈族人中的排行。
“朱元璋”这一名字,来源众说纷纭。
有观点认为是朱元璋自己改的,也有说是在他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后,郭子兴给他取的。
璋,古代玉器之一种,“剡上为圭,半圭为璋”,锋利不凡;
而“元”,指的就是元朝。
这两字各自的含义清晰明了,无甚争议。
然而,当姓氏“朱”与“元璋”相连,便引发了诸多遐想与讨论。
“朱”与“诛”音同,有人便将此名解读为“诛元璋”。
认为朱元璋选择此名,是为了昭示其坚定不移的反元之志,将自己比作能够诛灭元朝的利器,肩负推翻旧朝、开创新局的使命。
可是朱元璋行事素来谨慎,投身农民起义前就踌躇再三,加入后亦保持低调,默默积蓄力量。
直至1367年,他才毅然高举反元旗帜,发布《谕中原檄》。
派遣徐达、常遇春等将领率领二十五万精兵北伐,誓要驱逐鞑虏、复兴中华。
如此谨慎的朱元璋,自然不会轻率地将“诛元”之名昭示天下。
对于元朝是中国正统朝代这一点,在朱元璋内心深处是认可的。
元朝初建时,确也曾有过君明臣良、共治天下的辉煌时期。
至于“元璋”之名,其寓意应该是元朝的锋利武器。
此外,他还自取字为“国瑞”,寓意为国家的祥瑞。
与其说此名是针对元朝而取,不如说它表达的是朱元璋心怀天下、以国为重的情怀。
参考文献
[1]王浩淼,徐梓又.明朝宗室避讳考析[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21,33(01):61-67.
[2]程皓.试论明代宗室请名制度[J].理论界,2012,(09):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