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54年的马,马上就70周岁了,我的生活是这样的:除了自己的两个女儿,和其他人不再来往,包括亲戚朋友,同事同学,哪怕是邻居也不联系,每天都是自己独往独来;到公共场合,谨小慎微,遵守各种秩序,不做出格的事情,哪怕是扔一张纸或者是一小块果皮,必须要找到垃圾桶,否则只能揣进自己的衣兜,带回家扔掉。
对我来说,年岁渐长,但心里却越发明白,世界不需要太多的喧嚣。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我不习惯去打扰他们。家以外的地方,我更是不愿意轻易踏入,连不相干的熟人碰面都尽量绕道而行。我不需要他们的理解,也不去追求他们眼中的尊重,我有自己的倔强和尊严。
我的作息很规律,每天早晨五点起床,先热水泡上一大杯绿茶,然后一边看书一边喝。虽然我眼睛有些花,但白炽灯下的文字依然清晰,仿佛能看穿每个字背后的故事。午后,阳光正好,我会慢慢踱步到街角的小公园,那边绿树成荫,鸟声在唱,像是大自然的音乐会。偶尔,能看到几个老友坐在长椅上,我总能跟他们聊上几句家常,即便不常见面,我们的友情依旧温馨。
我的爱好并不多,因为曾经的尝试在时光中早已慢慢褪色。现在我最擅长的,就是静静地坐着,想。想过去的岁月,想女儿们年轻时的模样,想那些别人无法理解的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固执与保守。也许是年轮给我们刻上了名叫“谨慎”的标签,才让我做事如此的小心翼翼。
年轻时的我曾是个发条拧得紧紧的工作狂,办公桌上的摆件就是我一切的决心和证明。可时至今日,那些摆件早已安静地在我儿时的房间的木架上积灰,在那不被打扰的角落堆叠着时光的痕迹。关掉了手机消息提醒,偶尔翻看孩子们的朋友圈,他们的笑容,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温柔。
我明白,与孩子们的沟通不再是过去那样自然。他们说的话我都懂,却找不到合适的话来回应。但我很清楚我是他们港湾的一部分。每当他们遇到了生活的风浪,他们知道,这里有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火,为他们守候。曾经严厉的父亲,如今只是个静默倾听的背影。
街坊邻居说起我,总是说我是个“老好人”。其实我自己心里清楚,我只是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我的独来独往并非是傲慢或不易亲近,而是一份与世无争的宁静。当我老了,还想留给这个世界一丝清洁和和谐,哪怕微小如尘埃,至少这份责任不曾放下。
家里院子的角落,我亲手栽下的鸢尾花年复一年地盛开着,它告诉我,每一次春暖花开都值得珍惜。就像我的生活,日复一日,却从不感到乏味,因为每一天我都怀着感恩的心,去体会,去享受。
我逐渐习惯了这种平静如水的生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静静地守着小小的一方天地,呼吸着属于自己的空气。孤灯下,青衫薄,轻抚几缕白发,看黄土窗外的月亮。
社区里举办活动,我从来都是站在最远的一角,隔着人群,感受那份热闹背后的人间烟火气。我不解那些追名逐利的生活,也许他们的热闹非凡,但那并不属于我。
当我走进菜市场,无论是早市里吆喝叫卖的还是晚风里的孤灯光影,总能让我回味无穷。每一斤新鲜的蔬菜,每一只蹦跳的鱼儿,甚至是那些镶在鳞片里的岁月痕迹,都在告诉我,生活质朴而不简单。
街上的喧嚣和繁华,见得多了,便觉无关痛痒。时代再怎么变,我也始终像是一座孤岛,稳固而执着。我坚守在那座孤岛上。只望窗外云卷云舒,静静地等待岁月的皱纹爬满额头。
从前,我也有过年轻时的冲动,因为梦想可以划破长空,因为爱情可以奔腾汹涌。但如今,我更愿意用一杯清茶,一册古书,去细细品味人生的余味。
有人问,如此的孤寂,你不感到寂寞吗?我笑了。孤寂与寂寞,并不是一回事。孤寂也许是一种选择,一种蓄积力量的沉淀。它让我有时间整理心情,去看看这个世界,也看看自己。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当你们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你们是如何看待这种生活的呢?是否对这份执着和宁静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或者你们有怎样的想法,愿意跟我分享?欢迎你们在评论中留言,我们可以一起探讨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