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品智慧
一、求解脱者需空慧
1.此前诸要目,
前面所说的发心、受戒等一切学处要目,
佛为智慧说。
是佛为了使人获得断二障的智慧而说的。
故欲息苦者,
因此,想要止息二障困苦的人,
当启空性慧。
必须努力引生通达空性的智慧。
二、引生空慧之方便
(一)建立二谛
1.二谛
2.世俗与胜义,
世间公认的世俗谛和不迷惑人的胜义谛,
许之为二谛;
是我所承认的两种层面的真实。
胜义非心境,
胜义谛,不是概念或分别心经验的对象,
说心是世俗。
无明的虚妄分别心,被称为世俗。①
2.二谛见之层次
3.世见二种人:
从经论中可以看出有两种抉择二谛的人:
瑜伽师一般。
已得禅定的悟空瑜伽师和一般瑜伽师。
一般世间师,
其中,一般世间瑜伽师的观点,
前者所论破。
被通达无自性的悟空瑜伽师所论破。①
4.复因慧差别,
而悟空的世间瑜伽师,因慧力等功德差别,
层层更超胜。
又被更高层次的凡、圣瑜伽师所超胜;如中观师胜唯识师,定深者胜定浅者,乃至二地菩萨胜初地菩萨等等。
3.断二谛有无自性之诤
以二同许喻,
如果诸法无自性,菩萨怎能修行而成佛呢?
只要用你我两宗所认同的幻喻就足以说明:
为果不深察。
修无自性的布施等道可证无自性的佛果。故为成佛而修如幻布施等道时,不更深究。①
5.世人见世俗,
若法无自性,子虚乌有,岂不违世间现量?
世俗现象是世间人都共同现见的。
分别为真实,
你们实有论者执以为实而不知如幻,
而非如幻化,
而我们中观瑜伽师则悟知诸法如幻非实,
故诤瑜伽师。
所以说实有宗便和中观师发生了诤议。
(1)总破说实有宗
6.色等现量境,
成立现量所见的色、声等境相的存在,
共称非智量;
是用世间公认的名言量而非理智量;②
彼等诚虚伪,
因此,尽管现见境相似真,却都是虚假的,
如垢而谓净。
就像不净的身体被世人称为洁净一样。
7.为导世间人,
为了渐次引导执着恒常的世间人证悟真实,
佛说无常法;
佛在经中宣说诸行无常的教法;然而,
真实非刹那。
在真实性中,诸法既非刹那,也非常恒。
岂不违世俗?
说有为法刹那生灭岂非违反世俗现量吗?
8.瑜伽量无过。
无过。瑜伽师的世俗瑜伽量可以证实这点。
待世谓见真,
若观待世间则可说:见到无常就是见真实,
否则观不净
否则,修不净观的瑜伽师观见女身不净时,
将违世间见。
岂不是违反女身洁净的世间看法吗?
9.供幻佛生德,
既然一切皆假,供养幻佛如何能生功德呢?
供养如幻的佛可以生出如幻的功德,
如供实有佛。
就像你主张供养实有的佛能生实功德一样。
有情若如幻,
如果有情如幻不实,犹如幻化人,
死已云何生?
那么死了以后怎能再投生呢?
10.众缘聚合已,
只要众缘在某段时间内聚齐了,
虽幻亦当生。
纵然虚幻,生命的现象仍将生起。
云何因久住,
怎能只因为生命假相呈现的时间较长,
有情成实有?
就使有情成为实有呢?若然,梦长亦成真。
11.幻人行杀施,
幻人杀幻人,或幻人行幻施等行为,
无心无罪福。
因为事出无心,所以没有罪福可言。但是,
于有幻心者,
有如幻之心者杀了如幻的人或作了幻施,
则生幻罪福。
就会生出如幻的罪报或福德。
12.诸咒无情识,
变出幻人的幻物和咒术是无情之物,
不生如幻心;
没有能力缘生如幻的有情心识;
种种因缘生
但是,种种适当因缘和合的时候,
种种如幻物。
却会产生种种与因缘同性质的如幻事物。
13.一缘生一切,
不过,若说单因独缘而能产生一切现象,
毕竟此非有。
这种情形绝对不可能存在。
胜义若涅槃,
如果说,在胜义上一切法都自性涅槃,
世俗悉轮回,
而在世俗上则完全呈现轮回假相的话,
14.则佛亦轮回,
那么入涅槃的佛陀岂不也在轮回之中了?
菩提行何用?
果真如此,修菩提行又有什么用呢?
诸缘若未绝,
不然。如果各种业惑因缘尚未断绝,
纵幻亦不灭;
那么轮回的现象纵然虚幻,也不会消灭;
15.诸缘若断绝,
如果各种业惑因缘断绝而入了灭谛涅槃,
俗中亦不生。
那么即使在世俗中也不会缘生轮回的幻象。胜义上诸法自性涅槃不同于佛的灭谛涅槃。
(2)别破唯识宗
Ⅰ、破唯识无境
乱识若亦无,
唯:如果一切法无自性,连乱识也不存在,
以何缘幻境?
那么要拿什么去缘幻境呢?
16.若许无幻境,
中:如果你唯识宗不主张有虚幻的外境,
心识何所缘?
那么心识有什么可缘呢?
所缘异实境,
唯:所缘非实存的外境,而是另一方式的存在;
境相即心体。
所呈现的境相是以内心的本质而存在的。
17.幻境若即心,
中:如果所现的幻境就是心识本身,
何者见何者?
那么到底是哪一个看见哪一个呢?
Ⅱ、破自证分
(Ⅰ)以经破
世间主亦言:
世间的怙主——佛陀也在《宝髻经》中说:
心不自见心。
自心不能看见自心。
18.犹如刀剑锋,
就像刀锋不能自己割自己一样,
不能自割自。
同样地,意识也不能自己看见自己。①
(Ⅱ)以理破
ⅰ、破成立自证分之喻
若谓如灯火
唯:就像灯火能同时照明自己和外物一样,
如实明自身。
心识同样也能完全明了自己和所现的境相。
19.灯火非自明,
中:灯火本身并非自己照明的对象,
暗不自蔽故。
就像暗不能自障,否则就看不见暗一样。
如晶青依他,
唯:如水晶的青色必依其它青物才能映现,
物青不依他;
但是青琉璃的青却是本来就有的。
20.如是亦得见
同样,我们也能看出:某些心识需要依他,
识依不依他。
例如眼识需要依他;而自证分则不需要。
非于非青性,
中:喻不成;因为青琉璃并非不需其它因缘,
而自成青性。
就能使本非青色的琉璃自成青色。
21.若谓识了知,
唯:因为异于灯的心识能了知“灯能照明”,
故说灯能明。
所以我们说“灯性本自明”。
自心本自明,
中:那么你所指的“心性本自明”
由何识知耶?
又是由哪个不同的心识了知而说的呢?若由他识而知,他复由他识,成无穷过。
22.若识皆不见,
如果任何其它的识都不能看见心识,
则明或不明,
那么无论心识是明或不明,
犹如石女媚,
都像石女儿的娇媚一样,根本不存在,
说彼亦无义。
描述它也是没有意义的。
ⅱ、破成立自证分之理
①无自证分也能回忆
23.若无自证分,
唯:如果眼识等认知没有自证分加以确认,
心识怎忆念?
那么意识怎能回忆过去的认知呢?
心境相连故,
中:因为心境相连,所以由回忆所经验的外境,
能知如鼠毒。
就能顺带忆起经验的心;就像冬季被鼠咬时,不知中毒,春雷响时毒发,才知被咬时已中了毒。因此,无自证分也能回忆。①
24.心通远见他,
唯:有他心通的人能了知远处他人的心思,
近故心自明。
所以自心更应该可以明见最近的自心。
然涂炼就药,
中:不然。涂上炼成的药,可以远见地下的瓶,
见瓶不见药。
但是,却看不见近在眼睛上的药。
②无自证分也能觉知
25.见闻与觉知,
唯:若无自证则无忆念,亦无领受及见闻等。
于此不遮除。
中:在这里,我们虽然否认自证分,
此处所遮者,
但是并不破除世俗中见闻觉知等作用;因为
苦因执谛实。
见闻不会引生痛苦。这里所要破除的是,痛苦的根本原因——执着诸法实有。
26.幻境非心外,
唯:幻境并不是心外另一相异的事物,
亦非全无异。
但也不能被看成与心完全相同。
若实怎非异?
中:如果色等是实有,那么所现外境必然为真;
非异则非实。
这样,心境怎能不相异而违汝自宗呢?如果心境一如,则所现外境必定是假而非实。
27.幻境非实有,
就像所见的色等幻境不是实有,
能见心亦然。
同样,能见的六识心也不是实有。
轮回依实法,
唯:轮回假立法必须依靠实有的心法而存在,
否则如虚空。
否则就像虚空一样空洞,毫无作用。
28.无实若依实,
中:如果说,无实法必须依实法才能有作用,
云何有作用?
而实有自性的心法又与轮回假法无关,
汝心无助缘,
那么轮回假法怎会有业果的作用呢?再者,
应成独一体。
你所主张的心识没有外境作认识的助缘,所以应该成为自己认识自己的独立体。
29.若心离所取,
若心离所取境而独存,必定不受客尘染污,
众皆成如来。
那么一切有情众生岂不都成了正觉如来!
施设唯识义,
因此,你所施设“万法唯识”的宗义,
究竟有何德?
究竟有什么意义和益处呢?
(3)破中观宗悟空无用之诤
Ⅰ、起诤
30.虽知法如幻,
虽然了知诸法皆无自性,如幻如化,
岂能除烦恼?
但是怎可能凭这样的慧解就断除烦恼呢?
如彼幻变师,
就像魔术师也会贪爱他所变的幻女一样。
亦贪所变女。
因此,你们中观师悟解空性也同样无用。
Ⅱ、答辨
(Ⅰ)幻师生贪之因
31.幻师于所知,
由于幻师尚未断除烦恼习气,所以
未断烦恼习,
心中对所见的幻女仍然会有实执。换言之,
空性习气弱,
由于修空的串习力太弱,因此虽知是幻,
故见犹生贪。
但因看起来太逼真了,所以仍会产生贪着。
(Ⅱ)修空能断烦恼习
32.若久修空性,
如果久久修观诸法空性成了习惯,
必断实有习;
就能断除执着诸法实有的无明习气;
修空亦非实,
如果再进一步修习空性本身也空无自性,
复断空性执。
那么后来也能断除对空性的执着。
33.观法无谛实,
当我们观察某法而发现它的实性了不可得,
不得谛实法。
这时,理智就会认定:该法非真实存在。
无实离所依,
既然无实法性已经脱离了所依的实法,
彼岂住心前?
那么实存的无实法又怎能呈现在心智前呢?
34.若实无实法,
当真实存在的“实法和无实空法”
悉不住心前,
都不呈现在深观法性的心智之前,这时,
彼时无余相,
胜义心中再也呈现不出其它实有的行相,
无缘最寂灭。
所以心无所缘而升华入最寂灭的无二境界。
(Ⅲ)断烦恼能成菩提
ⅰ、虽无分别能满众愿
35.摩尼如意树,
如果佛全无分别心,他怎能说法度众生呢?
就像摩尼珠和如意树,它们虽无分别心,
无心能满愿;
却能圆满祈求者的一切愿望;
因福与宿愿,
同样,由于众生的福德和佛的宿愿力,
诸佛亦现身。
无分别心的诸佛也能为之现身说法。
36.如人修鹏塔,
多劫前的宿愿,怎会在成佛后还有作用呢?
例如有人为了消灾制毒而修建鹏塔,
塔成彼即逝。
以咒力加持塔物以后,那人就逝世了。
虽逝经久远,
虽然那人已经逝世了很久,
灭毒用犹存。
但是他所加持的塔仍有灭毒的作用。①
37.随修菩提行,
同样地,菩萨随顺次第修习菩提之行,
圆成正觉塔。
终于圆满福慧资粮而修成佛果的灵塔。
菩萨虽入灭,
后来,菩萨的色身虽然入灭了,
能成众利益。
但是仍可间接助成一切众生的利益。
ⅱ、断诤
38.供佛无心物,
供养无心受供的诸佛和佛塔等物,
云何能得果?
怎能获得福德果报呢?
供奉今昔佛,
因为福德缘生于内心,故《弥勒狮子吼经》说:
经说福等故。
供养现住或已涅槃的佛陀,功德相等。
39.供以真俗心,
经中又说:无论以执实或了空之心供佛,
经说皆获福。
都能得到与供物和敬信心相应的果报。
如供实有佛,
因此就像你们以执实心供佛能得果报一样,
能得果报然。
我们以幻化观供佛,也能获致广大的福报。
(二)明唯求解脱亦需悟空
1.起诤
40.见谛则解脱,
只要修四谛十六行相之道就足以解脱了,
何需见空性?
何必现见诸法无自性的空性呢?①
2.答辩
(1)空慧乃解脱三有之道
Ⅰ、以大乘经证成
(Ⅰ)引《般若经》
《般若经》中说:
因为佛在《般若经》中说:
无慧无菩提。
没有般若空慧就不能证得三乘菩提。
(Ⅱ)成立大乘是佛说
41.大乘若不成,
小:大乘经非佛说,所以《般若经》不足为证。
中:如果说,大乘经非佛说,不能成立;
汝教云何成?
那么你们小乘教典又怎能成立呢?
二皆许此故。
小:因为你我两宗都承认《阿含经》是佛说的。
汝初亦不许。
中:不然。因为最初在你尚未接受小乘教以前,你同样也不承认小乘经藏是佛说的呀!
42.依何信彼典,
你凭什么理由相信小乘经典,
大乘亦复然。
我也可以用同样的理由成立大乘经典。
二许若成真,
如果说,不同的两个人认同了就算真的;
“吠陀”亦成真。
那么许多外道承认的“吠陀”岂不也成了真理?
43.小诤大乘故。
小:因为我们小乘对大乘经典的诤议的原故。
外道于阿含,
中:不然。因为外道对《阿含经》同样有诤议。
自他于他教,
小乘自他各派对于他派的“阿含”也互有诤议,
互诤悉应舍。
难道就因此舍弃所有的《阿含经》吗?
44.若语入经藏,
如果圣教一旦被编入三藏,
即许为佛说,
就可以承认它们是佛说的,
三藏大乘教,
那么多数大乘教典也被编入三藏,
云何汝不许?
为何你们不承认它们是佛说的呢?
45.若因不解一,
若因你们不了解一部宣说空性的《般若经》,
一切皆有过;
就认为一切大乘经有过失,非佛所说;
则当以一同,
那么何不因一部内容等同小乘的大乘经,
一切成佛说。
而承认一切大乘经是佛说的呢?
46.诸圣大迦叶,
大迦叶等大阿罗汉,
佛语未尽测,
尚且不能透彻了解所有的佛语,
谁因汝不解,
谁会因为你们不理解大乘经典,
废持大乘教?
就认为大乘经不应该信受奉行呢?①
Ⅱ、以理成立
(Ⅰ)无空慧不能证涅槃
47.若僧为教本,
佛灭以后,住持圣教的根本就是阿罗汉了。
僧亦难安住;
然而,没有般若空慧就很难有阿罗汉住世,
心有所缘者,
因为心执诸法为实有所缘的比丘,
亦难住涅槃。
甚至连涅槃都不可能证得。
(Ⅱ)若以四谛十六行相之道能得解脱,
则暂断烦恼现行亦得解脱
48.断惑若即脱,
小:断惑解脱不需般若空慧,单修四谛就够了。
中:如果说,单修四谛十六行相之道便能解脱,
彼无间应尔。
那么断除烦恼现行的人应该也能立即解脱。
彼等虽无惑,
事实上,他们虽断烦恼现行,但种子犹存,
犹见业功能。
所以业缘还有结合惑种而引生后有的功能。
49.若谓无爱取,
小:阿罗汉已经断除了取着后有的欲爱,
故定无后有;
所以一定不会因为业力而引生来世。
此非染污爱,
中:就像已断染污无明者仍将留有非染污无明;
如痴云何无?
同样,虽然阿罗汉已断除了染污爱,但怎可能因此就没有非染污爱呢?
50.因受缘生爱。
如果执受实有并以此为缘,就会引生贪爱。
彼等仍有受,
由于暂断烦恼现行者的心中仍有受的种子,
心识有所缘,
因此,他们执实的心识仍将有受缘可执取,
受仍住其中。
所以未来还会执着有真实存在的受而生爱。
(Ⅲ)结成唯求解脱亦需修空
51.若无空性心,
如果只修习四谛而无彻悟空性的智慧,
暂灭惑复生,
那么烦恼心所的活动虽能暂时被伏灭,
犹如无想定;
但还会再生烦恼,就像入出无想定一样;
故应修空性。
所以应该努力修习能根除烦恼的空性。
(2)空慧乃无住涅槃之道
52.为度愚苦众,
为了救度因愚痴烦恼而受苦的有情,
菩萨离贪惧,
已经解脱贪生怕死情结的菩萨,
悲智住轮回,
以大悲和大智留在轮回中救度众生;
此即悟空果。
不堕有寂二边,这就是证悟空性的效果。
(3)结劝修空莫疑惧
53.不应妄破除
上面所说的空性教理,
如上空性理。
因为不了解就随便加以破斥是不对的。
切莫心生疑,
应该不要心生怀疑,
如理修空性。
按部就班地去修习空性。
54.空性能对治
成佛的障碍有烦恼障和所知障,
烦恼所知障,
而对治这二障迷暗的利器就是空性。
欲速成佛者,
想要迅速成就一切种智的人,
何不修空性?
为什么不努力去修习空性呢?
55.执实能生苦,
执着诸法实有会产生轮回的痛苦,
于彼应生惧;
所以我们应该打从心底畏惧实执才对;
悟空能息苦,
证悟空性能帮助我们止息轮回的痛苦,
云何畏空性?
那么为什么要害怕修习空性呢?
(三)广说修空之理
1.广说人无我
(1)破俱生我执之境
56.实我若稍存,
只要有少许真实存在的我,
于物则有惧;
那么当然会害怕被某些外物所伤害。
既无少分我,
既无真实存在的我,那么害怕者又是谁呢?
谁复生畏惧?
是身、心?或是四肢百骸、五脏六腑?
57.齿发甲非我,
如果真实地追究起来,
我非骨及血,
那么牙齿、头发和指甲不是我;
非涎非鼻涕、
我也不是骨头、血液、鼻涕、唾涎,
非脓非胆汁。
不是脓,也不是胆汁。
58.非脂亦非汗,
我不是脂肪,也不是汗水,
非肺亦非肝,
不是肺脏,也不是肝脏,
我非余内脏,
乃至不是其它任何的内脏;
亦百屎与尿。
更不是大便和小便。
59.肉与皮非我,
肌肉和皮肤不是我,
脉气热非我,
体温和运行于脉中的气也不是我,
百窍亦复然,
百窍不是我,
六识皆非我。
无论如何,眼等六根和识都不是我。①
(2)破遍计我执之境
Ⅰ、破数论派
60.声识若是常,
如果了别声音的识是常恒的,
一切时应闻;
那么任何时刻都应该听得到声音;
若无所知声,
如果没有作为认知对象的声音,
何理谓识声?
那么凭何道理说有识听到声音呢?
61.无识若能知,
如果没有了知的识而能有认知,
则树亦应知;
那么树木也应该有认知;
是故定应解:
所以应该可以肯定:没有识就不能了知。
无境则无知。
反之没有认知的对象,也不会有认知。
62.若谓彼知色,
如果说,没有声音时,常我就了知色;
彼时何不闻?
那么了知色的当下为何听不到声音呢?
若谓声不近,
如果说,是因为声音不在附近的原故;
则知识亦无。
可见当时也没有耳识,所以耳识非常恒。
63.闻声自性者,
本来具有听闻声音性质的耳识,
云何成眼识?
怎能又变成另一有视觉作用的眼识呢?
一人成父子,
如果说是因观待而假名,如一人而成父子;
假名非真实。
但假名父子,并非你们所主张的真实。
64.忧喜暗三德,
因为你们主张:忧、喜和昏暗三德①
非子亦非父。
不平衡时的真实自性,既非子也不是父。
彼无闻声性,
此外,眼识也不具有闻声识的性质,
不见彼性故。
因为找不到其中有闻声的性质。
65.如伎异状见。
就像艺人,闻声识可以其它的方式见色。
是识即非常。
果真如此,那么闻声识就成为非常了。
谓异样一体,
如果说,表现不同但自性为一,所以是常;
彼一未曾有。
但那种自性为一的常法,我却不曾听说过。
66.异样若非真,
如果说,现为异样是不真实的;
自性复为何?
那么你所说异样的自性又是什么?
若谓即是识,
如果说,就是神识本身;
众生将成一。
那么不同心识的众生也将成为一了。而且
67.心无心亦一,
有心的神识和无心的自性也将合而为一,
同为常有故。
因为它们同样是永恒普遍的存在。
差殊成妄时,
如果说,它们所变现的差别现象是假;
何为共同依?
那么假相共同的依据怎会是真呢?
Ⅱ、破理论派
68.无心亦非我,
无心的“我”也不是我,
无心则如瓶。
因为它没有心,就像瓶子一样。
谓合有心故,
虽本质上无知,但附上暂时的心就有知了
知成无知灭。
既然无知成为知,那么无知就坏灭了。
69.若我无变异,
如果我是常恒不变之物,
心于彼何用?
那么心对于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无知复无用,
如果我没有作用而且无知,
虚空亦成我。
那么虚空也可以作为我了。
Ⅲ、断诤
70.若我非实有,
如果没有真实不变的我,
业果系非理;
那么业果之间的连系就不合理;
已作我既灭,
既然业完成的下一刹那,我就消失了,
谁复受业报?
那么应该由谁去承受业报呢?
71.作者受者异,
今生造业和后世受报的生命个体是不同的,
报时作者亡。
受报时叫做“我”的造业者已经不存在了。
汝我若共许,
如果这是我们两人共同承认的看法,
诤此有何义?
那么诤论这个问题岂非毫无意义?
72.因时见有果,
如果你认为作者造业时应该受到报应,
那表示在因位就可以看到果,这不可能;
此见不可能。
就好象父子同时出生一样。
依一相续故,
佛经说造业者受报,是基于作、受二者
佛说作者受。
都是同一个五蕴相续系列上的假名施设。
73.过去未来心,
过去心和未来的心都不是我,
俱无故非我。
因过去已灭而未来未生,这两者都不存在。
今心若是我,
如果说,现在出生的心是我;
彼灭则我亡。
那么它消逝的时候,岂不是就没有我了?
74.犹如芭蕉树,
譬如把芭蕉树干一层层地剥开,
剥析无所有;
最后将会发现里面一无所有;
如是以慧观,
同样,如果以理性的智慧去找寻我,
觅我见非实。
那么将会发现:我也是架空、不真实的。
75.有情若非有,
如果所度的有情不是真实存在,
于谁起悲愍?
那么谁是菩萨悲愍的对象呢?
立誓成佛者,
由于为利众生而发愿成佛的菩萨还有无明,
因痴虚设有。
所以由无明虚构出来的有情宛然存在。
76.无人谁得果?
若无真实的有情,谁能发心而成佛呢?
许由痴心得。
我的确主张胜义无佛无众生,但名言上,
为息众生苦,
在无明所虚构的发心推动下,仍可证果。
不应除此痴。
因此,为除如幻众生之苦而欲成佛的发心,虽然出自无明的虚妄分别,也不该消除。
77.我慢痛苦因,
执着实我而生的我慢,是痛苦的原因,
惑我得增长。
而它又因为理智看不透自我而得以增长。
谓慢不能除;
如果你认为我慢是无法根除的,
修无我最胜。
那么修习无我正是最好的根治方法。
2.广说法无我
(1)由念处门说
Ⅰ、身念处①
78.身非足小腿,
如果真实地加以追究,
腿臀亦非身,
那么身体不等于足部、小腿;
腹背及胸肩,
大腿、臀、腹与背部也不能代表身体
彼等复非身。
胸部和肩膀也都不是身体。
79.侧肋手非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