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观法师:《心经系列》成观法师(一)_成观法师的经书结缘处

成观法师:《心经系列》成观法师(一)

《心经系列》成观法师(一)

《心经》系列自序

鄙人今将历年来在美国各地所开示之《般若心经》之阐释文字,汇集成册,名之为《心经系列》,此亦为《佛海枢要》之第一集。本集中包括《心经显说》、《心经奥义》、《心经奥义析微》、《心经与禅密修行》四文。

此中《心经显说》一文,大抵为依一般传统所说之义,而解释《心经》之文字与义理。以其理较为明显易解,且为一般所知,故名之为《心经显说》。

其二、《心经奥义》,此所谓“奥”者,秘奥之义也。是为依于禅门无上法,而开阐《心经》中之如来密义,以如来密义甚深秘奥,凡俗不能得窥,故名之为“奥义”;又,《心经》之甚深旨趣,乃在隐现此三乘不共之如来密义。若得知见信解于此密语密意,即于如来一切甚深法藏,速得悟入通达。

其三、《心经奥义析微》,此篇为将《心经奥义》一文所示者,详加剖析。兹篇之作者,盖以有人表示《心经奥义》一文,善则善矣,然文字精简,义理深奥,中下根人无由得窥知解之门,是故再为逐段详为解析,俾令皆解,名之为“奥义析微”。

其四、《心经与禅密修行》,为阐示如何依于《心经》而习禅、修密。盖《心经》法门既已为如来无上法,故为禅中之无上禅,可知矣。《心经》中又为隐现如来密义,其末复归于一密咒,故知《心经》实亦为如来法身之秘密境界,所谓“密法”是也。是故依于《心经》而修,则习禅甚佳,修密亦胜,禅密并修尤胜;此为即禅即密,即密即禅,别而不别,不别而别,行者心自精进通达而不取著,悉皆成就,疾趋无上菩提,故有斯篇之作。

愿以此编,与诸同道,速入佛智,同证菩提,令法久住,众生闻者,同出苦轮,证于无上。

释成观识于美国密西根州遍照寺

佛历二五四一年佛欢喜日

(公元一九九七年)

壹、《心经》显说

甲、楔子

壹、《心经》显说——第一节

一、我与《心经》的一段因缘

今天与大家讲《心经》,首先将《心经》作一番简介。《心经》一般说是六百部《大般若经》的精要,而它却只有二百六十几个字。我跟《心经》有一点点因缘,就是和很多人一样,在开始学佛的时候,最先接触的便是《心经》:我在高中时,有一位同学,在那时他对佛学就已经有很深的接触,几乎都快出家了;有一天他介绍我这一部经,那时他是当场默写给我的,(因他早就会背了)。接着我也开始背,并找注解本来看,所以这一部经是我第一部看的佛经。那时候连注解本也看不很懂,再加上所能找到的注解本也都是文言文的,实在看得不甚了了,这是我个人与《心经》过去的一段因缘。

二、《心经》的重要性

自从高中时看了《心经》以后,一直到现在,觉得这部经实在太重要了,因为它不只是《大般若经》的综要;事实上,它可说是整个佛法的心要。它的重要性在那里呢?

一言以蔽之,你只要学佛,你就处处离不了《心经》!不管你是学那一宗的,你都必须要《心经》。你学显宗、学密宗、学律宗……任何一宗的修行,都一定有《心经》。甚至即使你是学净土宗的也好——对,即使是净土宗也一样,虽然现代的净土宗有些人说是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但还是离不了《心经》。再者,各宗种种的法事、作法,在“事”上与在“理”上也都需要《心经》:在佛寺的早晚课诵中,早课里有《心经》,晚课也有《心经》,放蒙山还有《心经》……处处都有《心经》!真言宗的全轨法本,每一部都要诵《心经》——所以,《心经》是任何宗派都必须要受持的经典——举要言之,从你初学佛乃至于成佛,都离不了《心经》。一切佛法的精要都在这里面,所以甚深微妙,本经虽然是发心学佛的人一开始就学了,中间的人也在学,一直到大菩萨果位的时候还是在学,但是真正能透彻了达此经之义理,实在不是很容易的事,若能依此经实修,则更加难能稀有。

以上简单介绍了一下《心经》在“事”上的重要性,也就是作种种的佛事都必须诵《般若心经》。至于在“理”上,则它不但是最高深的,而且它从最基础到最无上的道理都涵盖了,这怎么说呢?因为佛法中的基础名相,其它没有任何一部经,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包括得这么完整、简要,并且不让人觉得繁杂,这是最难能的地方。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初学佛的人通常都先学《心经》,其道理之一在此。再者,从佛理上来讲,《心经》所阐示的理不但是最高的,而且还包含了三乘的要理,所以《心经》的特点是:既精要、且广博,又高深,实在不可思议。

三、译本

《心经》在《大藏经》中总共有七种译本:

1、姚秦鸠摩罗什三藏法师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2、唐玄奘三藏法师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法月三藏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4、般若三藏与利言三藏共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5、唐智慧轮三藏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6、法戒三藏译:《般若波罗心经》

7、施护三藏译:《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在这七种译本中,流传最广的就是玄奘法师的这个译本。玄奘法师译的这部《心经》可说是在他译经事业中的一个异数:因为玄奘法师对于译经,一向主张比较忠于原文的译法,也就是说,他的译文比较接近“直译”,虽很忠实,但也因此而常常念起来比较不那么顺畅,比较“不像中文”,很容易一看就觉得是翻译的作品。一般来讲,在佛经汉译中,译笔最流畅的,可说非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莫属,可是很奇怪,偏偏这一部《心经》却是玄奘法师所译的最典雅、简捷、明快、流畅,一点也没有译笔的痕迹——好像原文就是中文一样。连鸠摩罗什法师译的都不如他,因此可说是没有人超过他,历来大家都最喜欢这个本子,所以传诵最广。

四、译者

玄奘大师,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西历600年),卒于唐文宗麟德元年(西元664年)世寿六十五,留学印度十九年,译经二十年。

五、《心经》“显说”与《心经》“奥义”

因为我一直觉得这部《般若心经》实在很深、很好,所以一直希望有个因缘好好地把它讲解一下,今天可说是因缘到了。由于这一部经实在是很深、很难,一般人看此经,常常只是看了很多的名相,至于“理”方面,在经文的某些紧要关头,有些解释的人偏偏跳过去,或者顾左右而言他,所以读者还是不容易搞清楚,遍索无解。现在我们便一起来探究一下。此外还有一点,因为这一部经实在是太深,所以,一定是要对因缘与根基成熟的人才能讲,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如来密义”,我都不轻易讲,或者很少讲。我曾讲了一部《心经奥义》,其中所述便是《心经》的“密义”,此文曾在《慈云杂志》上发表过,那一部作品原本是我在康州应几位信众之问而讲的,然后由弟子整理之后发表的。《心经之密义》虽然已经著作成文,可是那篇文字很多人说看了之后还是不很懂,所以还是须要再更详细讲解一番。因此,完整的《心经》讲解应包括两部份:一、是显说、二、是密说,所谓密说,亦即所谓“如来密义”——诸位不要以为显宗就没有“密”法,其实让你看不出来的“密”才真是密,就好像诗人写诗,没有雕凿之相,不着斧痕的那一种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若让你一眼看来十分工巧的作品,通常都不是深刻、伟大的艺术作品;所以这部经深就深在这里。像“相宗”——玄奘法师他最擅长的就是“法相宗”、又称“唯识宗”——看起来令人觉得很深,事实上不见得,只不过名相很多、很繁复,一时间不容易掌握要领,然而一旦把握住了原理之后,就不难精通。而《心经》看来简单,其实深邃无比,与唯识学比起来,《心经》中的名相少得很,可是义理却十分深奥,故称为“如来密义”。总而言之,《心经》所阐示的东西,主要是要靠“悟”的,故其层次相当高,而受持《心经》的难处也就在此。

乙、正释经文

一、释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这两个字念“ㄅㄛ ㄋㄨㄛˋ(bo nuò)”:老一辈的都念“ㄅㄛ ㄖㄜˇ(bo rě)”,那可说是约定俗成地把“般若”两字念成字典上所没有的音,而成为佛法才有的“破音字”,如果照字面以国语念应是“ㄅㄢㄖㄨㄛˋ(ban ruò)”,这就更加离梵音远了;若是照方言念,或许更接近些,方言中我只会台湾话,台语中“般”字念成ㄆㄨㄚ(pua)(ㄉ(d)),“若”则读如“热”的音。梵文原文是(praj?a)因为中文没有相同的音,所以勉强念成ㄖㄜˇ,已经算是很接近的了,也有人念成ㄋㄨㄛˋ(nuò),与“诺言”的“诺”字同音,这也很接近梵文原音,但是这两个中文音都正好只念了原音的一半,若将两个音合在一起,(也就是将ㄖ音加以鼻音化nazalization,有如西班牙文的ESp?ol中的“?”音,或法文champagna中的“gn”音)才是完整的原音,不过比较而言,念“ㄅㄛㄋㄨㄛˋ(bo nuò)”还是比较接近,“ㄅㄛㄖㄜˇ(bo rě)”则离原音稍远一点。

“般若”的意思是“智慧”,然而佛法中的“般若之智”跟一般的“智慧”内涵并不一样,而且由于“般若之智”有别于世俗的“智慧”,为了不让人误会或产生混淆,所以就直接翻译出它的音,而不译其义。(玄奘法师提倡且确立了佛经汉译的“五种不译”的原则:一、秘密不译,如“陀罗尼”真言咒语的字句,便只音译,不译其义;二、多含义不译,如“薄伽梵”这种名词因意义太多,不好取舍,故只音译,不译其义;三、此无不译(中国没有的东西),如“阎浮树”;四、顺古不译,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生善不译,如“般若”之意译较能令人生尊重之感,而“智慧”则比较轻浅,为了令人生敬故,所以不翻其义。)世间的智慧,例如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种种工艺、音乐、文学、诗词、艺术、数学、物理……等等,这些智慧可以增进世间人生活的充满——可增进有形的或无形的、物质的或精神的:或身、或心等方面的满足。然而“世智”因为与染污法(五欲六尘)相应,所以不能够令人断烦恼、得解脱。出世间的“般若之智”就是佛所自证及开示的智慧,这种智慧因“不与染法相应”,故是可以令人断烦恼、得解脱的,所以,“般若之智”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所以你看,一般世间的有学问、或“有智慧”的人,不管是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乃至于哲学家、思想家,都没有办法断他自己内心中的烦恼,不但不能“断”,乃至于“降伏”其烦恼都办不到——进而言之,历来很多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连自己都濒于疯狂边缘,苦恼无量,不能自解,乃至于自杀的都有——可是这些人都被看作是“有思想的人”或“思想家”呀!然而这些“思想家”因为没有佛智慧,所以他们对于种种世间现象以及自身、自心也都看不透,因而不能超脱自心的烦恼痛苦,而且常常连自己家里的眷属都搞不好。犹有进者,有的外道的导师或开山祖师,甚至还被自己的徒弟给出卖了,这种事情在佛法中就不会有,佛法中的祖师都是有大智慧的人,谁能卖得了他——由此可知,世间人的种种智慧,不论是凡夫(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等)的智慧,或外道(各种其它宗教)的智慧,都无法断自他的烦恼。相对的,佛法的智慧(简称“佛智”)便可对治我们心中的种种苦恼,使我们断烦恼、证解脱、得菩提,这种究竟的智慧便叫“般若智”。以上简单介绍一下“般若”跟“智慧”的不同。

▲“波罗蜜多”:梵文为(pāramitā)其意义为“到彼岸”,这个词若以义译的方式而译成“到彼岸”,会令人觉得怪怪的,而且也容易引起许多误解,所以古人就只翻音而不翻义而成为“波罗蜜多”。波罗蜜多、也是“度”的意思,“度”是没有三点水的“度”,在现代的国文,“度”与“渡”有别,而古时这两个字是一样的,这在训诂学(或“小学”)上称“同音通假”(音同、义亦同,故可互相通用、假借称为“同音通假”,中文中有很多这种字词)。既然“波罗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所以“般若波罗蜜多”整个翻成中文,意义就是“智慧到彼岸”,也就是:“乘着智慧的宝筏得到彼岸”。到达什么“彼岸”呢?所谓“彼岸”即是“此岸”之对治,而“此岸”就是生死烦恼的地方,故“彼岸”就是指涅槃菩提,这只是个譬喻,表示一个修行成就的境界,并不是真正有一个“岸”。

▲“心经”:这个“心”是“心要”,或是“精要”(Essence)的意思,也就是最重要的一个部份(heart—core)。“经”,原文叫“修多罗”(Sutra),修多罗的意义有二:一、贯串,二、契合;贯串什么呢?贯串佛所说的一切法,一切道理都把它贯串起来,才能称为“经”。而“契合”的意思是指“契合道理”与“契合根机”,简言之即是“契理”与“契机”;这就是说,佛所说的经法都有二个特性:第一,它都是契合道理的——佛不会违于道理而说法:第二,契机就是指佛所说的法,一方面既要合于道理,另一方面也要适合现前的听众之“机”与“缘”,对什么样根机的人,就为他说什么样的法,令他容易领解而依着修行。可是“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法”,这之中往往会有问题产生,因为与不同根器的人讲不同的法,对凡夫来讲,便很容易产生前后所说不一致、或自相矛盾的情况,然而对佛而言就不会有这种现象,因为佛一切所说皆是根据背后最高的道理而来,所以都不会有冲突,这就难了:一般世间的凡夫讲法,如果他对甲说适合于甲的话,对乙说适合于乙的话时,这中间可能就会有所冲突,然而佛所说的法就不会有这种问题,因为讲经说法有两大原则:一方面既要契理,另一方面又要契机,而且要两种性质同时具备才行。所以当我们在阅读一部经时,经中所开示的道理我们要知道(此即是“解理”),然而我们又必须要知道,这部经佛是对什么样的对象讲的(此即是“知机”),因为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说法,就好像我们写文章也是一样,你要先搞清楚你的读者是什么样的读者,然后才能决定用什么方法去写,才能够令他真正的了解、接受。对“上根机”的人,你若讲“下根机”的法,他会认为这太简单了,他根本不想听,甚或会觉得“你对我讲这么简单的东西,简直是瞧不起我一样”,这样便是“不契机”,即使所讲的道理没有错,也是不适当;至于对下根机的人,你若讲上根机的法,那他根本就听不懂,所以他也不会产生很大的兴趣,更加不会受用。因此“讲经”(演说契经)时,须对什么样根机的人讲什么样的法,以便“契机”,令他受用,但同时也要合于道理,以达“契理”,令他所解、所修皆趋向菩提,而不是只为一时的“契机”,因而信口胡言、乱扯一通的,乃至讲一些与本文没什么相干且粗俗的事、或笑话,那便有“哗众取宠”之过,而非讲经说法了。因为“修多罗”有此二种契合之义,故有时也翻为“契经”。又,“经”字,六祖惠能大师解释作:“径”,因为佛所说的“经”是真正成佛、成菩提之门径(亦即:佛经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这个解释非常精当。

综上所说,此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合起来而言就是:“这是一部佛所开示以大智慧令行者到达彼岸的心要之经”。“以智慧到彼岸”的省称即是“智度”,这就是佛法的精要!现在顺便告诉你,佛法是修什么的呢?修学佛法是为了修智慧,因为唯有智慧才能令众生到生死的彼岸,若没有智慧是绝对到不了彼岸的——在佛法中若作种种修行,而不修习智慧,是可以得到世间的福报;然而“福”并不能令人得到究竟的解脱,甚至也不能令人生起智慧(唯有修智慧才能生起智慧,如是因,如是果),“唯有智慧才能度烦恼、得解脱”,这就是最直捷而重要的道理了。这话说来简单,然而却是非常深的:你若能体悟到这其中的真义,就是有大智慧的人。龙树菩萨为了阐释共有六百卷的《大般若经》,而写了一部《大智度论》,事实上,他并不是把《大般若经》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注解的,而是抽样地把经中重要的段落,取出一、二段或几段,然后把它解释一下,发挥一番,以此方式而发挥《大般若经》的精髓。如是,菩萨以其“论述”,来发挥《大般若经》(“大智经”)中 “以大智慧度一切烦恼生死”的道理,故称其论文为《大智度论》。

以上所讲经题的意义,是依照一般“显说”的意义来交代的,至于本经经题的“奥义”方面,则要等我们讲到“《心经》奥义”时再讲(——以奥义而言,则其意义又不一样,又更深入了)。

二、释译者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接着讲译经者:“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三藏”:就是经、律、论三种佛法的宝藏。一切佛法共分为经、律、论三种,“经”是佛口亲宣的;“律”也是佛亲口所说的;但是“经”有时也有菩萨说的,或是声闻、大阿罗汉说的,甚至也有诸天所说的,这些经文聚集在一起,统称为“经藏”。“律”则完全是佛所制的,除佛外,他人皆不能制律。但是也有注解律的律疏,也收集在律藏里面。另外,“论藏”中所集的“论”典就是阐扬“经”和“律”中的道理的,因为有很多佛所说的法,我们凡夫或根器差的人不能很了解,所以后世的大菩萨就把他发挥一下,这种发挥经藏与律藏的道理的文字,统称为“论藏”。后世有些人说:“‘经\’是讲定,‘律\’是讲戒,‘论\’是讲慧的”,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经”里面除了讲“定”以外,当然也有“慧”,其实佛“经”中,是什么都有:有戒、有定、有慧;若以广义的“经”来说,连“律”也是经,讲戒律的文字称为“戒经”,所以菩萨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的戒本中都说:“半月半月诵,戒经中来”。再者,更严重的是:若说佛说的“经”只开示“定”,而菩萨与声闻的“论”才是处理“慧”的,这很明显的是颠倒说。至于律藏则是专讲戒律的没有错,但若说“论”就是专讲慧学的,这就不对了,而且那样的说法十分勉强,要强行将“经律论”与“戒定慧”来“配对”,实在无此必要;事实上,“论”应该是发挥与阐释“经”与“律”二藏的。

(复次,如上所说,若说佛说的“经”只阐示“定学”,而菩萨与声闻所说的“论”反而是专门阐释“慧学”,这是一种“颠倒说”,为什么呢?因为颠倒了是非与因果。大家都知道:戒定慧三学中,戒定二学是为了智慧,戒与定可说是手段、方法,而智慧才是究竟,怎么佛所说的法变成只是“手段”,而菩萨与声闻所说的反而变成是究竟的,这不是颠倒是什么?关于这点,龙树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在他们的论文的一开始,都是这么说,而且唐朝三论宗的祖师吉藏大师在他的《百论疏》中,也这么说,请参阅此书,及《中观论》、《摄大乘论》、《俱舍论》等。不知为何后世的人,要这样违于佛与菩萨而说,乃至以讹传讹,讲经说法的人一讲到经律论三藏,常常毫不慎思明辨地,就依样画葫芦,而不知这样会误导众生,乃至“非法说法”,是有很大过咎的。

其次谈三藏法师玄奘是怎么样得到这部经的。玄奘法师到西天求法,这个大家都知道,因为《西游记》大家都很熟。事实上,《西游记》是道教的人(吴承恩)不信佛法,写出一部小说,来讽刺佛法的修行人与佛教的,所以把“三藏法师”写成一个只会念咒整人、听小话的脓包:把“悟”到“空”理的人(“悟空”)比喻成猴子;把受持“八戒”的人写成跟猪一样;所以不要以为《西游记》是一部佛教的书,是发扬佛法的:事实上,正好相反,它是讽刺佛法的。(所以佛教徒若演戏或园游会的时候,千万不要演《西游记》来庆祝佛菩萨圣诞,或扮演“三藏取经”,如是则有冒渎神圣之过。)附及,后来又有人,为了报这“一箭之仇”,就写了一部《封神榜》来讽刺道教,可是那样做也没什么意思:而且,既然学了佛,就不应该再去写小说。

话归正传。玄奘大师去西天求法,所谓“西天”就是天竺,也就是现在的印度。那时候要到印度,须经过很多困难危险的地方,至于什么孙悟空、猪八戒同行,事实上根本都是没有的、都是小说家虚构出来的。据玄奘大师在其传记中所写,他在沙漠中曾经遇到一个老人,给他一部经,是用中文拼音的梵文本,因为那时候他还没有学梵文,不过以中文字拼出来的梵文本,他还是能念得,只是可能尚不能解其义,(譬如说:“观自在菩萨”,本子上就写“阿伐罗祇提湿伐洛”),老人授他这部经,叫他沿路背诵,便可以逢凶化吉。玄奘大师本来是骑马出关的,也有许多位同志结伴而行,但后来同伴与马都死了,他便独自徒步而行,他走在沙漠中,沿路看到许多白骨,他没有得吃、也没有得喝,又饿又渴,风沙、烈日难当,接着就力竭而昏倒了。昏倒之前他心里还一直在念着《心经》的原文,虽不懂得经文的意思,只是照着拼音背诵。昏过去之后,他梦见观世音菩萨手拿净瓶,到他跟前,在烈日之下,他觉得好像有几滴露水滴在他身上,不久他便悠悠醒转,而且所有的渴与累都消失了,于是便再奋力继续前行,终于能度过大沙漠而逃过一劫。所以他当时便发愿:学成归国后,一定要把《心经》翻译成中文。而且如前所说,这一部经是他的译作中译笔最好的一部。以上是一些关于玄奘法师翻译这一部经的因缘。据玄奘法师说:其实那位授经给他的老人就是观世音菩萨,因此是观世音菩萨亲手把这一部经授给他的,所以可说是得到观世音菩萨的亲传与特别的加持,故能译得这么精妙,而且其风格比之于玄奘大师的其它译作,都大不相同。以上简述译者。接着正释经文:

壹、《心经》显说——第二节

三、释经文

【观自在菩萨,】

有人说: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事实上,依密教而言,两者并非完全一样,而是“异体同名”。先解释“观自在”,“观”就是“看”的意思,“看”是用什么看的?是用慧眼看,而不是用凡夫的肉眼,所谓:“慧眼观世间”,此菩萨修行时,是以慧眼观这世间的一切法相,而得到自在,所以叫作“观自在”。梵文叫做Avalokitesvara,你若跟老美讲“观音”(Kuan—Yin),他可能比较知道你在讲什么,但你若讲“Avalokitesvara”,他反而会搞得一头雾水。

“自在”就是“解脱”。有人学佛以后常讲:“我现在觉得好自在!”千万不要随便这样讲,很容易犯了大妄语罪,都不自知,因为“自在”就是“解脱”;而且“自在”更不是“随便”:有人以为自在就是潇洒、随便、“一切都不甩”——其实大谬不然!“自在”是一切举止动静都符合法理,不违法相、然而同时却能超越法相,不为法缚——“符”而“不缚”:身处于其中,而不为其所缚、不为其所碍,这叫做“自在解脱”。

“自在”有十种:

一、命自在——即是寿命自在;亦即菩萨修行至此,已能于寿命得自在,要想随众生缘,而示现活多久,就可活多久,无有障碍。

二、心自在——即“定自在”;亦即菩萨可于一切禅定三昧得自在,可随心之所欲而出入任何禅定,住任何三昧,以自庄严,且加持众生,无有障碍。

三、业自在——谓菩萨于身语意三业皆得自在,随于智慧,不随烦恼而转,无有障碍。

四、资具自在——即菩萨于一切自修、教他之资粮、庄严具,皆能自在充满,无有障碍。

五、受生自在——谓菩萨于受生之时间与处所皆能自在,欲于何道受生,度彼众生,乃至欲生何佛国土,以供养哪一尊如来,皆能自在而往,无有障碍。

六、神力自在——菩萨之神通广大无量,能随其心之所愿,以其神通力成就不思议事,无有障碍。

七、愿自在——菩萨于所发之大愿,皆能自在成就,无有障碍。

八、解自在——谓菩萨已得胜解成就,善能演说种种妙法,化度有情,无有障碍。

九、法自在——菩萨于一切法皆得通达证悟,无有障碍。

十、智自在——菩萨之智慧具足,于一念中能现如来之十力、四无所畏,乃至示现成等正觉,无有障碍。

相关文章

照光法师:明心颂通解

释迦座下形象沙门照光愧撰序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之间,如今已是两仟零三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呀!回想起十年前时,我还是一个二十多岁未懂世事的青年,现在已经三十有二了。回首往事犹在昨日一样,历历在目。..

成观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三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三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沙门释成观撰注一切佛语心品之三【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别通相,我今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三..

成观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四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四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沙门释成观撰注一切佛语心品之四【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三藐三佛陀,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

成观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目次 序言 自序

佛海枢要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沙门释成观法师撰注佛语谛实决定不虚——金刚法宝赞目次《楞伽经义贯》第三版序言初版自序谢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一楞伽阿跋多罗宝..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十

卷十第三节想阴魔境一、想阴区宇相(定中初相)【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

成观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一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沙门释成观撰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释】楞伽:楞伽是山名,也是城名,以此城在楞伽山顶,故以山名为城名。楞伽为梵语,中文译为不可往、不可到、难入。因为此..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九

卷九B.色界天四禅天(A)初禅三天1.三天名义①梵众天【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注..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第二篇 悟后依体起修

第二篇悟后依体起修第一章前方便:四种清净明诲【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

明证法师:地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她?

明证法师,地球只有一个,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应该倾全力保护它?明证法师开示:是,但是如果你全力都放在这上面,佛法的修学就完了,全力放在戒定慧上,保护环境的事情自然你就做了,因为我们坚决不吃,这就做了我们这一份,另..

明证法师:请问师父在念佛时同时提醒自己不要有妄念,它本身算不算妄念?..

请问师父在念佛时同时提醒自己不要有妄念,它本身算不算妄念?明证法师开示:这个就是你弄错了,如果这样肯定是妄念,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你要知道念佛的念也是妄念,你要不明白这个道理那就坏了,所有的念只要能够起心动念..

热门推荐

你再善良,也不能告诉别人4件事,连亲人都不要说,可防一切小人

会说话的人,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情商很高。不会说话的人,容易给自己招惹来祸事,显得自己很笨。会说话的人,往往知道这4件事不能说出去,哪怕是亲人都不要说。一起来看看是哪4件事!1、计划不透露有再..

风水中的文昌位如何找

风水对人生的成败非常重要!“风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影响着人生的各个方面!只要我们真正的领悟“风水”的本质,掌握并善于运用正确的风水布局,那么,健康,幸运,成功,财富,智慧,也自然的轻易拥有。和..

书房风水布局要点

书房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地方,是开启智慧、凝神静气的重要所在,最能体现居住者的品位、爱好和专长,所以,书房的布局很重要。(1)设在卧房的书柜不可太高或压床,否则会导致主人身体虚弱。(2)书柜不可压迫书桌,..

2014年属相几点出生运气好,属马人什么时辰出生最好命

2014年出生的人属马。属马人几点出生运气好:1、戌时:属马的人要是出生在戌时,也就是晚上19点-21点这段时间。他们终身有才调,能够得到兄弟的帮忙。2、丑时:生于丑时的属马人命中有紫薇星,也就说明他们从生下来..

富贵竹有哪些风水作用

富贵竹是比较常见的风水植物,很多家居中都会摆放着富贵竹,富贵竹作为室内最好的观赏性植物,它不仅可以净化空气,在风水中也会有很多寓意好的风水作用。接下来由易学网来介绍,富贵竹有哪些风水作用?富贵竹有哪些..

床头衣柜颜色风水禁忌_卧室衣柜摆放有什么讲究吗

卧室是我们睡觉的地方,我们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卧室中度过的。所以,卧室的装修,还有家具的摆放、家具的颜色都是非常重要的。卧室中的各种家具摆放都要遵循风水位置,以便为整个家庭带来很好的气运。那么,床头衣..

免费小说:她第一次看到这么俊美的男人,不禁看得有些呆,真是赚到了

眼前的男人,五官端正,棱角分明,有种极强的侵略性,却很俊美,哪怕在前世见惯了各种明星,这一刻也被眼前男人的长相吸引了。这男人真是极品啊!长得好、身材又好,又这么有气场,嫁给这样的男人,真是赚到了!这男..

58-520日属鼠、属牛、属虎运势提点,属牛财运转强,全力以赴

超级运势秘籍!5.8-5.20日,属鼠、属牛、属虎财星高照,全力以赴拥抱好运!描述:你是否想知道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属鼠、属牛、属虎的运势会如何发展?随着5月的到来,财星将会为这三个生肖带来增长的机会。本文将为..

铜钱草摆放风水禁忌_适合铜钱草摆放的位置

在我们的风水学术中,铜钱草是我们比较常见的风水植物之一,其有着非常美好的寓意与作用,能帮助我们增旺财运。那么,从风水的角度来看,铜钱草摆放风水禁忌有哪些呢?铜钱草摆放风水禁忌1、不要摆放在阳光直射的地..

办公室财位摆放什么好

在我们的商业风水中,办公室的财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如果想要一家公司发展好,其财位一定要摆放一些吉祥物来旺运。那么,从风水的角度来看,办公室财位摆放什么好呢?办公室财位摆放什么好1、财位宜放绿色植物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