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观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四

成观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四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四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沙门释成观撰注

一切佛语心品之四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三藐三佛陀,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作耶?为不作耶?为事耶?为因耶?为相耶?为所相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

【注释】

三藐三佛陀:三藐,正等。三佛陀,正觉。合为:正等正觉,即正觉之性,在此指佛法身。

如来自性:如来正觉之性,亦即法身。

恣所欲问:恣,随意,任意。

如来应供等正觉:亦是指法身。

为作耶?为不作耶:为修持造作而得耶?为不修持造作而有耶?

为事耶:事,果。

为相耶?为所相耶:相,能作相。所相,所作相。所作相即生住异灭四相。

为觉耶?为所觉耶:觉,能觉之智。所觉,所觉之理。

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异与不异,即一、异,或同与别。谓如来法身,与以上所说之作及不作,乃至觉或不觉等辞句,是一还是异,同还是别?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我解说如来三藐三佛陀法身之性相,令我及其余诸菩萨摩诃萨,能善了知于如来正觉法身之自性,如是自觉悟已,复能觉悟他,自他皆得大利。佛告大慧:恣汝所欲问者,我当为汝随所问而解说之。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法身,为修持造作而得耶?为不待修持造作而有耶?为在修行之事(果)耶?抑为在修因中耶?为能作相耶?抑为所作相耶?为能说之人耶?抑为所说之法耶?为能觉之智耶?抑为所觉之理耶?如来法身与如是等辞句,为与之异,或为与之不异?

【诠论】

涅槃是所证之法,如来是能证之人。佛在前既说明了涅槃,大慧已领其旨,故在此更进一步问能证之如来。三藐三佛陀,义为正等正觉,又称正遍知。正遍知之义为正知与遍知。正知则知于中,遍知则知于边;正知于中以自利,遍知于边以起用利他。佛既应允大慧之请,故大慧以如来之三号为问:如来、应供、正遍知。此三号即是佛之三德,圆摄三谛:如来即是法身德,摄中谛;应供即是解脱德,摄俗谛;正遍知即般若德,摄空谛。

如来之通号有十个,在此只特问此三者的原因,为此三号乃十号之要。又,此法身三德秘藏,虽为诸佛之所自证者,然而此三德,亦是一切凡圣所共有;但是凡愚我执情坚,故无法契入、证得;是故佛于诸经中说人法空无自性,以破其执。所谓无自性者,是指无妄我坚执之性,以显有如来法身真我之自性,令众知有所证者。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过故。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槃大之子,以无所有故。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

【注释】

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此是省辞,其义具说应为:如来应供等正觉法身之相,如是等辞句,俱非可说,以如来法身,非可说是果,亦非可说是因;非作,亦非不作;非相,亦非所相;乃至非能觉,亦非所觉。

俱有过故:谓以此等二边之辞句,来描述如来之性德,则俱有过失:若谓是因,则失于果;若谓是能,则失于所。

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若言如来法身是事果者,则法身即或成为作法,或成无常性,如是如来法身应坏。

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以如来法身既是无常,则一切事皆应是如来法身,以一切事皆无常故。

我及诸佛,皆所不欲:不欲,不乐、不许如是不正之言,以其害道也,兼且谤佛。

无所得故,方便则空:若言都无所得,则一切所修智慧方便,便空,落于断灭。

槃大之子:槃大,石女。

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此下显正说。无事无因,即非事非因。谓若能如实知如来法身非因亦非果,则知法身非有非无,而离于有无。

出于四句:出,超过。

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一切如来所说法句之义,亦如是,离于四句,离一切相,以一切如来皆称性而说故。如来句义,亦可说是如来十号之句义。

【义贯】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法身之相,于如是等辞句,俱非可说,以如来法身既非可说是事果,亦非可说是修因,非作亦非非作,非相亦非所相,乃至非觉亦非所觉等。所以者何?以此等二边之句俱有过失故。

大慧,若言如来法身是事果者,则法身即或成为作法,或成无常性;如来法身既是无常故,则一切事皆应是如来法身。如是不正之言,我及十方诸佛,皆所不欲不乐闻说,以其害道故。

若言如来法身非所作者,则无体性,故一无所得,以执无所得故,则如来无量劫所修智慧方便则空,落于虚妄,无量功德同于兔角、槃大(石女)之子,以皆虚妄无所有故,是故法身与彼等辞句非一、非异。

大慧,若能如实知如来之法身本无事无因(非果非因)者,则能知法身非可说有、亦非可说无,离于有无;若非有非无,则超出于四句之妄计;所言四句者,是世间妄想言说,若超出四句者,则不堕于凡夫四句之妄想;以不堕四句妄想故,则得离四句、绝百非,离妄显真,法身真我于是乎全现。是为智者所取;我之所说如是,十方一切如来十号之句义及其所说法亦如是,离于四句,离一切相,显如如法性,有慧者当如是知。

【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如牛马。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非马牛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性。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当如是知。】

【注释】

无我性是无我:我性,是我执之性。以诸法之中,各各无有我执之性,所以说诸法无我,并非无有诸法之自性,而称为法无我。例如色阴,并不自念言:此是我,而执为我:受阴亦不自念言:此是我,而执为我;如是乃至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一切法,一一诸法皆不自念言:此是我,而执为我;以诸法皆无此我执之性,故说诸法无我,并非说色阴无色阴之自性相,或受阴无受阴之自性相,但是色阴等诸法不执其自性相为我而已,故称诸法无我。

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如牛马:一切诸法皆各有其自性,而无他法之性,譬如牛马,皆各有其自性,而无其他动物之性。

譬如非牛马性,非马牛性:譬如牛无马之性,马亦无牛之性。

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性:牛马之性,其实虽非有非无,离于有无,然彼牛马并非无牛马之自性;正如如来法身之性,虽离有无,非有非无,然亦非无法身之自性;而一切诸法亦如是,虽离有无,然亦非无其各自之自性。

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一切诸法亦复如是,非无自相,确有自相。然此自相,乃真如随缘,而作为一切法之真体,成就所谓诸法寂灭相之相,非妄执一切法差别之自相也。

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然此诸法之中,真如自相,唯佛菩萨,乃能究尽,非诸邪小能知。何以故?以邪小之见,虽了无执法之我,而不知诸法之中有真实之自性,这是由于愚夫为妄想分别所蔽故。

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谓我所说之法无我既如是,则一切法空、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自性,悉亦如是。以一切法空,而如来之性不空;一切法无生,而如来之性乃生;一切法无自性,而如来有常住清净之自性。

【义贯】

如我昔所说者:一切法无我,当善知此义,以诸法中无有我执之性,是故说诸法无我,非是无有诸法自性也;一切法皆各有其自性,而无他法之性,譬如牛马,牛有牛性,马有马性,皆各有自性,无他性。大慧,譬如并非牛有马性,亦非马有牛性,牛马之性其实虽非有、非无,离于有无妄计,然彼牛马非无各自之性。

如是,大慧,一切诸法亦复如是,非无自相,确有真如自相,但此诸法中之真如自相,非是无真我(不见真我)之愚夫之所能知,何以故?以愚夫为自心妄想分别之所蔽故。我所说之法无我义既如是,则一切法空、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自性,悉亦如是。(一切法无我,而如来有真我;一切法空,而如来之性不空;一切法无生,而如来之性乃生;一切法无自性,而如来有常住真性),当如是了知。

【如是如来与阴,非异非不异: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若异者,方便则空,若二者,应有异,如牛角相似故不异;长短差别故有异,一切法亦如是。】

【注释】

如是如来与阴,非异非不异:如来法身与五阴,亦复如是,非一非异。

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如来法身若不异于五阴,则应是无常,以无常是所作法,而所作法即是生灭无常之法。因此法身与五阴非一(非不异)。

若异者,方便则空:方便,指度生方便之相。谓若如来法身为异于五阴者,则如来一切智慧方便即空,则无全体起用,方便益物之相,所以法身与五阴非异。又,方便亦可指修行之方便。此则谓,若法身与五阴是异者,以法身无相,而五阴有相,即成二法,互不相干,则五阴虽自修行,而于法身终无所益,因此说方便则空。

若二者,应有异:如来法身与五阴若是二而非一者,彼此应有绝然相异之处。

如牛角相似,故不异:如牛之二角,本一体之所生,互相类似,故不异。法身与五阴亦如是,本乎一真,互相类似,故是不异。

长短差别故有异:牛之二角虽相似而不异,然其长短等相,确有差别,故亦是有异。法身与五阴亦如是,法身无相,五阴有相;法身常住,五阴无常,故有异,是故非不异,如牛之二角,确有差别之相。

一切法亦如是:一切法亦如是,本乎一真,非一非异。

【义贯】

如是如来法身与五阴亦是非异、非不异:如来法身若不异于五阴者,法身应是与五阴一样无常;若如来法身异于五阴者,则如来无量劫来一切自修利他之方便则落空,毫无所成,以二者不相干故。又,法身与五阴若是二而非一者,彼此应有绝然相异之处。然法身与五阴二者,却如牛之二角,本一体所生,互相类似,故是不异(法身与五阴亦如是,本乎一真,互相类似故不异)。然牛之二角长短等相,各有差别,故是有异,(法身与五阴亦如是,法身无相、常住,五阴有相、无常,故是有异,非不异,如牛之二角)。一切诸法悉亦如是,本乎一真,非一非异,而有一异。

【大慧,如牛右角异左角,左角异右角,如是长短种种色,各各异。大慧,如来于阴界入,非异非不异。】

【义贯】

大慧,如牛之右角异于左角,左角异于右角,如是长短及种种色相,各各互异,然以左右角形像相似,故亦不异;是故左右角非异非不异。大慧,如来法身之于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亦如是,非异、非不异。

【诠论】

前面谈如来法身与五阴为非一、非异,此节则更引申而言:法身不但与五阴、乃至与十二入、十八界亦非一非异。

【如是如来解脱,非异非不异,如是如来以解脱名说:若如来异解脱者,应色相成,色相成故,应无常;若不异者,修行者得相,应无分别,而修行者见分别,是故非异非不异。】

【注释】

如是如来解脱,非异非不异:解脱,即涅槃。谓如来法身与涅槃亦如是,非异非不异。

如是如来以解脱名说:以如是故,如来法身乃以涅槃解脱之名,而说名为如来。亦即:以得涅槃解脱故,而称如来。

若如来异解脱者,应色相成:若如来法身异于涅槃者,法身应由色相所成,以涅槃是无相故,而法身既与之相异,应是由色相所成。

若不异者,修行者得相,应无分别:得相,得果之相。应无分别,与修因应无分别。谓若法身与涅槃不异者,则无能无所,因果不分,修因证果应无分别。

而修行者见分别:而修行者现见有修因与得果之分别,有能证所证之分别,是故法身与涅槃非不异。

【义贯】

如是如来法身与涅槃解脱,非异、非不异,以如是(非异非不异)故,如来法身得以涅槃解脱之名而说名为如来:若如来法身异于涅槃解脱之无相者,如来法身应是由色相所成,法身既由色相所成故,应是无常,然法身非是色相所成,亦非无常,是故如来法身与涅槃非异。若法身与涅槃解脱不异者,则无能所之分,因果不分,修因证果应无分别,因此修行者得果之相与其修因,应无分别,而修行者现见有能证所证、修因与得果之分别,故知法身与涅槃非不异,是故法身与涅槃非异、非不异。

【诠论】

此节之前,说明如来法身与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世间法,非异非不异;此节开始,为说明如来法身与出世间无为法,非异非不异。首先阐明的是如来法身与涅槃解脱非一非异,亦即是说,法身德与解脱德,非一非异。下一节则阐明法身德与般若德,非一非异。

【如是智及尔焰,非异非不异。】

【注释】

智及尔焰:智,为能知,指始觉,乃般若之智。尔焰,为所知,在此指本觉,乃法身。以始觉觉知本觉,即得始本契合,证唯一究竟觉体。

【义贯】

如是能知之始觉智,及所知之尔焰(本觉),始本契合,唯一究竟觉体,故非异、非不异。

【诠论】

如前所说,上节谈解脱与法身不一不异,本节谈始觉与法身(本觉,在此称尔焰)非一非异。以得解脱,故能证入本觉:盖以始觉智,发明心地,觉至心源,始本契合,证唯一究竟觉体,了无能所之相,所以始、本非一、非异。此节乃为省文,按照前面经文,全文大致应为:若谓本觉之法身与始觉之智异者,则始觉虚功,本觉无证;今既有证,且知始本本一体,故非异。若始觉智与本觉法身不异者,应无能所,今既有能证之智,证于所证之本觉,故非不异。是故始觉与本觉法身,非异非不异。这是回答前面大慧所提觉所觉之难;这也是佛一项一项分别解答大慧之难的最后一项。以下是总结。

【大慧,智及尔焰非异非不异者,非常非无常,非作非所作,非有为非无为,非觉非所觉,非相非所相,非阴非异阴,非说非所说,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故,悉离一切量;离一切量,则无言说;无言说,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则无事无因;无事无因,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出过一切虚伪;出过一切虚伪,则是如来;如来则是三藐三佛陀。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离一切根量。】

【注释】

非相非所相:非能赋与相者,亦非所赋与之相。

非阴非异阴:非即是五阴,亦非异于五阴。

悉离一切量:量,一切言思所及者,皆称为量。离一切量,即是言思路绝,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

离一切量,则无言说:以离一切言思之量,则事量灭;事量灭,则真妄两忘,故无言说。

无言说,则无生:无言说,则入离言境界,证离言法性;以法性无生,故证无生之智。

自性涅槃,则无事无因:诸法既自性涅槃,则不更涅槃,否则即是古人所谓:头上安头,或:将佛求佛;是故无事无因可说,无有少法可得。

无攀缘,则出过一切虚伪:以一切虚伪皆由众生自妄想心攀缘而生。虚伪,指一切戏论之法。

出过一切虚伪,则是如来:出过一切虚伪,即是离妄,离妄则证真;真者真如也既证真如,故是如来。

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此处佛陀两字重复,其义为如来之觉,不可复极,已到了穷微尽化的绝妙之处。亦即:如来之觉,已至极处。

【义贯】

大慧,若始觉智及本觉尔焰(法身)究竟一体,而非异非不异者,则此体非常非无常,非能作非所作,非有为非无为,非能觉非所觉,非能赋与相者,亦非所赋与之相,非即是五阴,亦非异于五阴,非能说非所说,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以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离于一异、俱不俱等四句之量故,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悉离一切言思之量;以离一切言思之量,则无言说;以无言说故,则证无生;以证无生故,则无灭;无生无灭,则本自寂灭;本自寂灭,则证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则彻见无事无因等相;见无事无因,则无有攀缘;无有攀缘,则超出过于一切虚伪不实戏论之法;以超出过于一切虚伪故,即达于真如实在之性,则是如来法身;如来法身则是三藐三佛陀正等觉体。大慧,是名为三藐三佛陀佛陀。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则是永离一切心意意识诸根度量境界。

【诠论】

此节最后又再重言:三藐三佛陀佛陀者,离一切根量的原因为:菩提涅槃,今既已显,恐行人仍用心推度,而堕在正位之中,故佛再一次咐嘱其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悉离诸根量,无事亦无因,已离觉所觉,亦离相所相。阴缘等正觉,一异莫能见,若无有见者,云何而分别?非作非不作,非事亦非因,非阴非在阴,亦非有余杂;亦非有诸性,如彼妄想见;当知亦非无,此法法亦尔。】

【注释】

悉离诸根量:此指如来法身,悉离一切诸根度量。根量,亦即见闻觉知之境界。

阴缘等正觉,一异莫能见:阴,五阴。缘,界入等攀缘之缘。等正觉,即法身。谓正觉法身与阴界入生死苦道,无有一异之相可见。

非作非不作:指诸佛如来之三德秘藏,乃非作法,亦非不作法。

非阴非在阴:非离阴、非在阴。

亦非有余杂:余杂,邪小过咎之法。

当知亦非无:法身虽离一切相,然而亦非无实相可见。

此法法亦尔:法法,各各法,诸法。尔,然,如是。谓法身如是,而此诸法亦然,皆离于相,而亦非是无,以染净皆是一如所现故。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如来法身悉离一切诸根度量境界:于中无事果亦无因(非果亦非因),已离能觉、所觉,亦离能相、所相,离一切诸相。

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等众能缘所缘之生死苦道,及如来等正觉之法身,其一与异,实莫有能见者;既无能见,何有所见?若无有能见及所见者,愚夫云何而凭空起种种妄计分别?

诸佛如来三德秘藏乃非作法、非不作法,非事果亦非因,非离五阴、非在五阴,亦非有邪小余杂过咎之法,究竟清净,离一切相,以三德本净故。

亦非有诸妄计之有无、一异等性,如彼愚夫自心妄想所见者;虽离诸相,然而当知亦非无实相可见。如来法身如是,此世间之法法亦尔,皆离于相,而亦非无,以染净皆一如所现故。

【以有故有无,以无故有有;若无不应受,若有不应想。或于我非我,言说量留连,沉溺于二边,自坏坏世间。解脱一切过,正观察我通,是名为正观,不毁大导师。】

【注释】

以有故有无,以无故有有:以有有,故有无;以有无,故有有。亦即:若成立有,即是成立无;若成立无,即是成立有,以有无相待而成故,是故有无二见相待而成,皆无自体。

若无不应受,若有不应想:以有与无相待而成,皆无自体,是故若见愚夫建立无见,则不应摄受;若见其建立有见,亦不应作想。想者,念也,分别也。

或于我非我,言说量留连:非我,无我。谓凡愚或以不了法性,而于如来所说之真我与无我,取著言说之量,而留连不舍。

解脱一切过,正观察我通:若能了达法身乃解脱自在,离一切二法之过,而以正智观察我所通之一切法唯心现量。

【义贯】

愚夫以妄建立有见,故有无见,以妄建立无见,故有有见,以有与无相待而成故,是故有、无皆无自体,因此若闻无见,则不应摄受,若闻有见,亦不应随而起念作想。

诸凡愚或以不了法性,而于如来所说之我与非我,虚妄取著言说之量,留连不舍,因而沉溺于二边之见,自坏且坏世间人之善根。

若能了达法身乃解脱自在,离一切二法之过,而以正智观察我所通之一切法唯心现量,是名为正观,如是则能不毁谤如来大导师,以言如来为有为无,为常无常、一异等,皆是谤于如来故。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修多罗,摄受不生不灭;又世尊说: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云何世尊,为无性故,说不生不灭?为是如来异名?佛告大慧: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有无品不现。】

【注释】

如世尊说修多罗,摄受不生不灭:摄受,指摄取的动作而言;若说指能摄取及所摄取者,亦可通;然依经义,以前说为胜。此谓:如世尊于诸经中,处处诠说摄受这一事,本身即不生、不灭。亦即:既然摄受之事不生不灭,则能摄受及所摄受之根尘等一切法,亦皆不生不灭。

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如来,指法身。

云何世尊,为无性故,说不生不灭:谓世尊是否因为根尘诸法皆是无性,而说不生不灭?若如是而说不生不灭者,则不生不灭即堕于无见。无性,即无法。

为是如来异名:此句是节文。谓抑为由于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而说不生不灭?若如是者,则不生不灭便堕有见。在此句与前句,大慧之意为:无性即是无法,而如来异名即是有法,若依无性(无法)而说不生不灭,即落断见;若依如来异名而说,即堕有见,岂非佛之不生不灭,便堕于有无见了吗?

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有无品不现:我所说的不生不灭,其境界是有无二品皆不现。现,显现,生起。以有与无皆不生起,故是究竟的不生不灭。有不现,则不生;无不现,则不灭,故是真不生不灭。又,不生则不是有,不灭则不是无,因此非是有无。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之修多罗中,处处分别诠释能摄受之根、所摄受之尘,及摄受之动作,皆不生不灭;又世尊说:不生不灭是如来法身之异名。云何世尊作如是说?是否为由于根尘诸法无性故,而说不生不灭?若如是者,则不生不灭即堕于无见;抑为是如来之异名,而说不生不灭?若如是者,则不生不灭即堕于有见。

佛告大慧:我所说之一切法不生不灭,其境界为有无二品皆究竟不现起,故是真不生不灭,是故不堕有无见。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则摄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愿为说。】

【注释】

摄受法不可得:能摄受及所摄受之法,皆不可得。大慧之意为:若能摄受及所摄受之法皆不可得,便不得言有一切诸法,既无一切诸法,便是无性。

若名字中有法者:此谓:既然一切法皆无实性,便是但有名字,则如来之名,亦将如是,但有名字,并无其实。若如来之名字中,为有实性,则此实性又将是什么?

【义贯】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诸法不曾生起者,则能摄受及所摄受之内外诸法皆不可得,如是则不得言有一切诸法,因此,一切法皆是无性,以根尘等一切诸法皆不曾生故;是故一切法便无实,但有名字,而如来之名字亦如是,并无其实;若如来之名字中为有实法者,此实法为何?惟愿世尊为我解说。

【诠论】

大慧在此所说的要义为:既然一切诸法不生,则于其中定无少法可得;若一切法中无有少法可得,则又说谁是如来之异名?亦即:名字之下,并无所名之实;若如是者,则如来法身同彼根尘,皆悉无性。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说如来非无性,亦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亦不待缘故不生不灭,亦非无义。】

【注释】

我说如来非无性:我说如来之法身非是无性。无性,即无法。

亦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法身亦非同于由不生不灭所摄之其他一切法。因为不生不灭有二种差别:法身之不生不灭,及诸法之不生不灭。法身以自体亘古湛然灵常,而称不生不灭。诸法以缘生无性,而称不生不灭。此二种不生不灭名虽同,而其内涵则大异其趣。质言之,即诸法以无常而言不生不灭,法身以有常故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名同,而所代表之意义不一样。

亦不待缘故不生不灭:法身亦不待余缘而显,故不生不灭,以法声绝待、离缘故。

亦非无义:法身亦非空无义,乃有其自体。

【义贯】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作是问,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其义。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法身,非是无性,亦非同于由不生不灭所摄之其他一切诸法;法身亦不待余缘而显故不生不灭,以法身绝待离缘故;法身亦非空无义,乃有其自体。

【大慧,我说意生法身如来名号,彼不生者,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七住菩萨,非其境界。大慧,彼不生,即如来异名。大慧,譬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如是等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无自性。】

【注释】

我说意生法身如来名号:意生法身,即意生身。以如来法身如意自在,故意生身即是如来法身之名号。

彼不生者:不生,指不生而生。谓意生法身实不生而生,生而实不生。

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七住菩萨,非其境界:谓意生法身不生而生,生而不生之境界,不但凡、外、邪、小不能了知,即七住地之菩萨亦不能知。七住,即七住地,亦即七地。以意生身,乃八地菩萨证无生忍后,而现之微妙意生身,其实则是无生示生,生即无生,此境界,七地犹不能了,何况凡愚邪小?

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此为帝释天之诸异名。帝释天之名有多种,其中之一为:释迦、提桓、因陀罗(SakraDevānām Indra),简称释提桓因。释迦义为能,或能仁。提桓,又译为提婆,义为天。因陀罗义为主、或帝。合起来之义为:能仁天主、或能仁天帝。不兰陀罗,与憍尸迦同为帝释昔为人时之名。《大涅槃经》曰:如帝释,亦名憍尸迦,亦名富兰陀罗。

【义贯】

大慧,我说意生法身即如来之名号,以如来法身如意自在故。彼意生法身不生而生,生而不生之深密微妙境界者,于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乃至七住地菩萨皆不能了,以非其境界故。大慧,彼不生不灭因此即是如来异名之一。大慧,譬如帝释名为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如是等诸物,一一皆各有多名,然亦非因有多名而有多体性,亦非因有多名而无自体性;如来法身亦然,非因有多名而有多性,亦非因有多名而无自体性。

【如是大慧,我于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愚夫悉闻,各说我名,而不解我如来异名。大慧,或有众生,知我如来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觉者,有知导师者,有知广导者,有知一切导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毗纽者,有知自在者,有知胜者,有知迦毗罗者,有知真实边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主者,有知无生者,有知无灭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谛者,有知实际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无相者,有知解脱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不增不减,此及余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注释】

娑婆世界:即娑婆世界。义为堪忍。以此世界众生堪忍痛苦,不求出离故。

阿僧祇:梵语Asamkhya,译为无数或无央数。阿,为无;僧祇,为数。阿僧祇为数之极,若以万万为一亿,以亿万为一兆来计算,则一阿僧祇等于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以数学方式表之,即为∶1047,亦即10后面再加四十七个零。

而不解我如来异名:而不了解彼等诸名,皆为我如来之异名;亦即,名虽无数,而我如来体实一。

毗纽:梵名Visnu,又作韦纽,微瑟纽,为那罗延天或自在天之别名。

迦毗罗:佛生于此城,故以城为名。

如是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不增不减:如是多之名号,只要举出一名,便摄诸法名;而名号虽多,体无增减:在多不增,在一不减。

如水中月,不出不入:月比喻为佛应身,水比喻众生之心:若众生心净,如来即应现,如月出现于水;然而月实在空,而其影相却普现于一切净水中,月实不从空而下,故是不入,亦不离水而能得见,故是不出。

【义贯】

如是大慧,我于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诸愚夫虽悉闻,亦悉各说我之名号,然而却不知解彼等诸名皆系我如来之异名。

大慧,其中或有众生,知我名为如来者,有知我名一切智者,有知我名佛者,有知我名救世间者,有知我名自觉者,有知我名导师者,有知我名广导者,有知我名一切导者,有知我名仙人者,有知我名梵者,有知我名毗纽者,有知我名自在者,有知我名胜者,有知我名迦毗罗者,有知我名真实边者,有知我名月者,有知我名日者,有知我名主者,有知我名无生者,有知我名无灭者,有知我名空者,有知我名如如者,有知我名真谛者,有知我名实际者,有知我名法性者,有知我名涅槃者,有知我名常者,有知我名平等者,有知我名不二者,有知我名无相者,有知我名解脱者,有知我名道者,有知我名意生身者。

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如来名号虽多无量,法体实一,在多不增,在寡不减,于此土及其余世界众生,皆悉知见我之应化,而我实如水中所现之月,不出、不入,不来不去。

【诠论】

佛之所以如是多名者,以诸佛如来,及诸大菩萨,皆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度化之,如《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等经中皆广说。

是故众生皆以己所见者,而名如来,故如来有如是多异名,然其体乃一,亘古湛然,圆明寂照,此则佛之不可思议境界也,唯佛及诸大菩萨方能了知。

【彼诸愚夫,不能知我,堕二边故;然悉恭敬供养于我,而不善解知辞句义趣,不分别名,不解自通,计著种种言说章句,于不生不灭作无性想,不知如来名号差别,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不解自通,会归终极,于一切法,随说计著。】

【注释】

不解自通:不解如来法身之自性宗通。

会归终极:种种差别之名实皆会归于终极之一体。

【义贯】

彼诸愚夫之所以不能了知我者,为由于堕二边邪见故;然彼亦悉恭敬供养于我,而不能善解知如来所说辞句之义趣,不能善分别众名,而不知多名一体之义,不能解了如来法身自性宗通,而但计著种种言说章句,取著差别名字之相,然于究竟不生不灭之法体竟作无性想,不能了知佛如来种种名号差别之相,实为一体,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等,乃帝释之种种差别名,而帝释体实一,以诸凡愚不解如来法身自性宗通,会种种差别名归于终极之一体,愚夫以不解此,故于一切法,随言说而计著其各自差别之相,不了一实相。

【大慧,彼诸痴人作如是言:义如言说,义说无异;所以者何?谓义无身故,言说之外更无余义,惟止言说。大慧,彼恶烧智,不知言说自性,不知言说生灭,义不生灭。大慧,一切言说堕于文字,义则不堕,离性非性故,无受生,亦无身。】

【注释】

义说无异:义与言说无有别异。

义无身故:身,身相,体相。

言说之外更无余义:除言说本身外,更无余处有义可得。

惟止言说:止,住也,在也。谓义只在于言说之中。以有如是妄见,故彼愚人惟执言说,因此不能了义。

恶烧智:以恶见烧灭正智。

不知言说自性:不能了知言说之自性本空。

离性非性故,无受生,亦无身:性非性,即有、无。以义离有无,故无受生,既无受生,即无生,若无生,则亦无体相可执,是故义不在有体相、生灭之言说中。

【义贯】

大慧,彼诸愚痴人作如是言:义正如言说,义与言说无异;所以者何?谓义无身相(体相)故,是以除言说本身之外,更无余处有义可求,义惟住止于言说之中,故彼愚人惟执言说,反为言说所障,不能了义。

大慧,彼愚夫以恶见而烧毁正智,故不能了知言说之自性本空,不知言说音声之相为无常、生灭之法,而义乃不生灭。

大慧,一切言说皆堕于文字,而义则不堕任何处,以义为离有性非有性故,本无受生,亦无有为之身相可执,是故实义不在有体相、生灭之言说中,是故不应于言说中取著、虚妄分别。

【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大慧,若有说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则妄说,法离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离文字故;非不饶益义说;言说者,众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

【注释】

除不堕文字:然此文字之有无不可得,离于有无之深义,唯除不堕于文字妄执之菩萨外,其余权小之人皆不能了知。

法离文字故:法性本离于文字。

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诸佛及菩萨,究竟无有说示,故不曾说一字,亦不曾答一字,法体离言故。

非不饶益义说:法虽离言,不可以言语道,然诸佛菩萨亦非不为饶益众生,随义而说。

言说者,众生妄想故:然此等无说之说者,乃为破众生之妄想分别故。若众生无妄想,则如来亦无言说。

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若诸佛菩萨绝然不说一切法者,则圣教*轮便断坏。

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圣教*轮断坏,则无诸佛与三乘圣人得出兴于世。此谓:理本绝言,然当机对缘可说,说即成教:若有缘而不说,则教法不立;教若不立,则大小乘人皆无修证之分,云何有人得开悟、出离生死,乃至成佛?

若无者,谁说为谁?:若无佛与三乘圣人出兴于世,则谁能说法?为谁而说?以无三乘人,则不但无人能说,即有所说,亦无人能听,以法皆由人而兴故。

【义贯】

大慧,如来不说堕于文字之法,以文字之有无乃不可得,离于有无故。然此深义,唯除不堕于文字之菩萨外,其余凡小皆不能了。

大慧,若有人说言:如来说堕于文字之法者,此则为虚妄之说,以法性本离于文字故,是故如来说即无说,因此如来说法,不堕文字。

是故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实不曾说一字,亦不曾答一字;所以者何?以一切诸法之性本离于语言文字故;法虽离言,不可以言语道,然诸佛及诸菩萨亦非不为饶益众生,随义而说一切法。然此等无说之言说者,乃为破众生之妄想分别故。

大慧,法虽离言说相,然诸佛菩萨若绝然不说一切法者,圣教法轮则断坏;若圣教法轮断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得出兴于世;若无佛与三乘圣人出兴于世者,则谁能说法?为谁而说,而建立圣教,度脱有情哉?(以无法则无人,无人则无法故。是故若不说法则无圣人兴,无圣人兴则*轮断灭;*轮断灭,则众生沉沦!)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著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以众生希望、烦恼不一故。我及诸佛,为彼种种异解众生,而说诸法,令离心意意识故,不为得自觉圣智处。大慧,于一切法无所有,觉自心现量,离二妄想。诸菩萨摩诃萨依于义,不依文字。】

【注释】

以众生希望、烦恼不一故:希望,即欲乐。不一,有多种。

异解众生:以众生根机不同,所能知解法之深浅广狭,亦皆不同,因此众生之解异,由根机异故。

令离心意意识:令其渐能远离依心意意识之种种妄想,因此如来有所言说。

不为得自觉圣智处:然并非为已证得自觉圣智之菩萨而有此等言说。因为已证圣智之菩萨,则已见法性离言,不著言说。

于一切法无所有,觉自心现量,离二妄想:这是指已得自觉圣趣的大菩萨之境界。谓彼已达于一切法性本无所有,离一切相,了一切境界唯自心现量,离于有无二见妄想。

【义贯】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取著言说,应随机宜方便而广为众生说诸经法,以诸众生心之希望欲乐与烦恼皆不一故,是故我及诸佛亦为彼种种差异信解之诸众生,而宣说诸法,为令其能渐远离依于心意意识所起之种种妄想故,而有言说;然彼等言说并不是为已证得自觉圣智处之菩萨而说。

大慧,已得自觉圣趣之菩萨,由于已了达于一切法性本无所有,离一切相,离言说相,觉了一切境界唯自心现量,已离于有无二边邪见妄想,是故诸菩萨摩诃萨皆依于义,而不依于文字言说,说而无说,如是听受圣教,如是教化众生。

【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坏第一义,亦不能觉他,堕恶见相续,而为众说,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达章句,具足性义,彼则能以正无相乐而自娱乐,平等大乘建立众生。】

【注释】

具足性义:性,自性,本性。义,谛也,理也。谓具足自性之义理。

【义贯】

若善男子善女人,依著于文字言说者,则自身坏失第一义谛,亦坏他人,而不能开觉他人。甚且令自他堕于恶见相续,计著不断;若依此计著,而妄为大众宣说,则令众生不能善了知一切法、菩萨一切地、一切修行之相,亦不能了知文字章句,唯心现量,致令执文成害。若依于义,不依文字者,则能令自他善了知一切法、一切菩萨地、一切修行之相,通达文字章句,知唯心现量,具足自性第一义之理;尔时彼菩萨则能以正无相之妙乐而自娱乐,且能以究竟平等之大乘妙法,建立成就诸众生,同乐此乐,此则为妙通宗说二通。

【诠论】

此节明依文字与依义之功过差别。盖依义则能达实相,而利及自他;执文字则唯溺于邪途,而害及彼此,故如来诫云:应依于义,而不依文字。

【大慧,摄受大乘者,则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者,则摄受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者,则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则佛种不断;佛种不断者,则能了知得殊胜入处;知得殊胜入处菩萨摩诃萨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现众色像,通达众生形类、希望、烦恼诸相,如实说法。如实者,不异;如实者,不来不去相,一切虚伪息,是名如实。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应摄受随说计著;真实者,离文字故。】

【注释】

了知得殊胜入处:入处,为入自觉圣智之处。魏译作:胜妙生处。

十自在力:即十力,以其使用自在,故谓。

如实者,不异:不异即不别异,无异相,始终如一,是故是实;且若如一者,则无有生灭、来去等相,以一相故。

一切虚伪息:虚伪,指戏论妄想。

【义贯】

大慧,摄受安住大乘者,则为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者,则能摄受一切众生;若能摄受一切众生者,则能摄受一切正法;若能摄受正法者,则能令佛种不断;若能令佛种不断者,则能了知得殊胜入自觉圣智之处;了知得殊胜入自觉圣智处之菩萨摩诃萨,常得于十方国土化生,而建立大乘,以十自在力,现众色相,通达众生一切形类、一切希望欲乐、一切烦恼诸相,而随其所宜,如实说法,所言如实法者,即不异不别,无有异相,始终为一如相;如实法者,即不来不去相,一切虚伪不实之戏论妄想皆悉息灭,是名为如实。

大慧,是故善男子善女人,不应摄受随言说而计著文字音声,以真实之法者,为离文字故。

【诠论】

此段承上文而言。既摄受大乘之法,则一切凡圣无不尽摄,正法、佛种、殊胜之入自觉圣处,亦莫不尽赅。既得入自觉圣处已,便能起用化他、建立大乘,十力无畏,随类现形,满足渴望,消诸烦恼,演说如实之法。而此如实之法,则无异别之称,绝去来之相,一切戏论皆悉息灭。又,于此如实之法,不应随说计著,以离文字者名为真实。

【大慧,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得实义。如是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著,至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大慧,譬如婴儿,应食熟食,不应食生,若食生者,则令发狂,不知次第方便熟故。大慧,如是不生不灭,不方便修,则为不善,是故应当善修方便,莫随言说,如视指端。】

【注释】

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得实义:譬如有人为愚夫以手指指示某物,而彼愚夫但观其指,不观其所指之物,故不能知其所表达之义。此谓佛说法示人,而人若能忘言,方能得义。如指月示人,人若能忘指,方能见月。若复执指,即不得见月。此即随顺之义,随顺者,即不执著之义;以随顺故,故能顺着所指的方向看去,便能看到指示者所指之物。又,随顺者,不但是随顺如来所教义,且是随顺法性,以随顺法性,故能见法性。是故,若必执言说,定不入理。所以下句云终不能得离言说指。

如是不生不灭,不方便修,则为不善:方便,指善巧智慧,于言离言之大方便。盖不生不灭虽不在言,然犹必因无言之言,方能令人善入无言之际,如月本非指,而却因指而方能识月,如是了知、如是行,可谓善修智慧方便。

【义贯】

大慧,譬如有人为一愚夫以手指指示某物,而彼愚夫却但观其指,而不视于所指之物,故终不得所要表达的实义。如是,愚夫但随言说之指而摄受妄计执著,如是乃至其命终竟之时,犹不能舍其执著,故终不能得离于言说所意指之第一实义。

大慧,譬如婴儿,应食煮熟之食物,不应食用生谷生粟等,若食生物者,则令之发狂,以不知次第方便成熟其食物故。

大慧,如是,不生不灭亦然,若不以善巧智慧,于言离言之大方便教令修习,则反为不善,增彼迷闷,或令发狂,不得实利,是故应当善修方便,莫但随言说,如视指端,而不视所指之物。

【是故大慧,于真实义,当方便修。真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义者,不随一切外道经论,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是则名曰大德多闻。是故欲求义者,当亲近多闻,所谓善义,与此相违计著言说,应当远离。】

【注释】

真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以真实义,乃离心意意识,故不生不灭,微妙寂静;以此寂静、常乐,故是涅槃之因。又,此真实义理若完全显现,即是涅槃果,未全显之时,名为涅槃因。

妄想合:与妄想和合。因为言说与妄想相应,故与妄想和合一体。

妄想者,集生死:而妄想者,乃是集聚流转生死之因。

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真实义者,乃离心意意识,寂静常乐之妙境,此非妄执名言者所能测知,唯多闻离言者乃得默证。此所谓多闻之闻者,乃离言返闻自性不生不灭之闻,而非聆听记取随逐生灭之语言音声,名之多闻。

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于义者,非徒多闻而已,要在忘言得义;若随言生见,则何异外道?

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是则名曰大德多闻:此则是妙善宗说二通,故能名为大德多闻。身自不随,即是宗通,以自宗通故,不为外道一切虚妄法所惑,恒住正法,不摄受亲近邪法。亦不令他随,则是说通。自宗通后,依真实义,随众生欲解,种种方便开示,令知迷返悟,离于一切虚妄,渐入正真,故是说通。以有此宗说二通,能令自他离于妄法,自他皆得大利,故得名为大德多闻。

【义贯】

是故大慧,于真实义,应当以巧智离言之方便修习。真实义者,乃离心意意识,故微妙寂静常乐,是涅槃因。而言说者,乃为与妄想和合;而妄想者,是为集聚流转生死之因。大慧,真实义者,为从离言多闻者得。

大慧,多闻者,谓善通达于义,并非指善于文字言说戏论;善通达义者,则不随逐于一切外道经论邪说,身自不随,亦以种种善巧方便不令他随,能令自他离于妄法,自他皆得大利,是则名曰大德多闻。是故欲求真实义者,应当亲近多闻智者,亦即所谓善通达实义者,而与此相违之计著文字言说者,应当速疾远离。

【尔时大慧菩萨复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显示不生不灭,无有奇特。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灭;世尊亦说虚空、非数缘灭、及涅槃界不生不灭。世尊,外道说因,生诸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妄想为缘,生诸世间;彼因此缘,名差别耳,外物因缘亦如是,世尊与外道论无有差别。微尘、胜妙、自在、众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一切性不生不灭,有无不可得。外道亦说四大不坏,自性不生不灭,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诸趣,不舍自性;世尊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我言无有奇特。惟愿世尊为说差别,所以奇特胜诸外道:若无差别者,一切外道皆亦是佛,以不生不灭故而世尊说: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无有是处;如向所说,一世界中应有多佛,无差别故。】

【注释】

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灭:一切外道所说之作者等因,亦言是不生不灭。

虚空、非数缘灭、及涅槃界不生不灭:谓此为三无为不生不灭。虚空,即虚空无为。非数缘灭,为非择灭无为。涅槃界,即择灭无为。若此三无为法不生不灭者,则无为法究竟清净,离能所取,以既无生相,亦无灭相可得故。

外道说因,生诸世间:外道说由作者、神我、微尘、胜性等因,而生诸世间。

彼因此缘,名差别耳:彼因,指外道作者等能生之因。此缘,指佛所说之无明业爱等缘。此谓:外道之种种能生之因,与佛所说之无明业爱等缘,只是名字有别而已,其实是同,以皆能生一切世间法故。

微尘、胜妙、自在、众生主等,如是九物:众生主,即神我。外道所执之九物不生不灭为:一、时,二、方,三、虚空,四、微尘,五、四大种,六、大梵天,七、胜妙天,八、大自在天,九、众生主(神我)。

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无有是处:以一佛世界为一佛所化之世界,是故一时唯有一佛出世;譬如一国亦应只有一国王,不应有二王,若一国有二国王者,亦无有是处。法王亦如是。

如向所说:向,方才。如我方才所说者。

无差别故:以外道既皆是佛,则外道与佛便无差别。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复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所显示之不生不灭,无有奇特。所以者何?此有四原因。

第一,一切外道所说之作者、微尘等因,亦言是不生不灭;世尊亦说虚空无为、非数缘灭(非择灭)无为、及涅槃界(择灭)无为,此三种无为法,为不生不灭;既然同是不生不灭,是故世尊所说无有奇特之处,此其一。

第二,世尊,外道说由作者等因而生诸世间一切法,而世尊亦说由于无明爱业妄想等为缘,而生诸世间一切法;彼外道之生因,与我佛所说此缘,但名字上有差别耳,其实质则同,且佛与外道皆说依外物因缘而生诸法亦如是,二说无有差异;是故世尊所言与外道之论实无有差别,此其二。

第三,诸外道又说:微尘、胜妙、自在、众生主(神我)等,如是九物为不生不灭;而世尊亦说一切诸法之性不生不灭,若有若无皆不可得,此则为与外道所说相同,此其三。

第四,外道亦说四大种不坏不变,以其自性不生不灭故,四大性是常,以外道计是等四大乃至周流至诸趣,亦不舍其自性,是故外道言四大性常住不坏;而世尊所说法亦复如是,是故我言佛法无有奇特,以同于外道故。

惟愿世尊为说其中差别,说佛法之所以奇特胜诸外道之处:

若佛法与外道法无差别者,则一切外道皆亦应是佛,以其法亦不生不灭故而世尊常说:一世界中若有多佛同时出世者,无有是处。假如向者(方才)我所说者为实的话,则一世界中同时,应有多佛出现,以外道皆佛故,佛与外道无差别故。

【佛告大慧:我说不生不灭,不同外道不生不灭。所以者何?彼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变相,我不如是堕有无品。大慧,我者,离有无品,离生灭,非性、非无性;如种种幻梦现,故非无性。云何无性?谓色无自性相摄受,现不现故,摄不摄故;以是故,一切性无性,非无性,但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世事永息。】

【注释】

彼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变相:不变,即不坏、不灭。谓外道妄计诸法皆有其定实之性,且计此等定性为恒久于住不生不变不坏之相。此即妄计之常见。譬如彼计四大之性恒常,且其坚、湿、暖、动之性皆不坏不乱,以其皆为已得不生不变之相故。

我不如是堕有无品:以计执诸法有定实之自性相,即为堕于有见,而佛不如是,故不堕有无品见。

非性、非无性:非有性,亦非无性。

如种种幻梦现,故非无性:谓云何诸法非无性,以见一切诸法如种种幻化及梦中所现之色:以因缘妄现,其相不无,故非无性。这是破堕无见者。

云何无性?谓色无自性相摄受,现不现故,摄不摄故:前句破无见,此为破有见。谓如幻之色等一切诸法,本无自性相可摄受(摄取),故非有。而以诸众生依于自心妄想所见,而有现与不现,而其要则在于摄取与不摄取:若妄见妄取则妄有,不见不取则实无。复次,梦幻之色等诸相本非实有,以愚夫自心妄想故现,而实不现;愚夫妄心摄取,而实不可取,以无体相故。故知一切诸法非有、亦非无,离于有无。故下文佛云:但能觉了诸法唯心,心外无境,则妄想自灭,安住无上涅槃至乐,永息生死之事,亦即二死永亡,然非度生事。

【义贯】

佛告大慧:我所说之不生不灭,不同于外道所说之不生不灭。

所以者何?以彼诸外道妄计诸法皆各有其定实之性自性,且此等定实之性皆已获得不生不变之定相,不可改异,因而称不生不灭。而此即堕于有见。我则不如是堕于有无二品之见。

大慧,我所说之法者,为离于有无二品之见,远离生灭之妄相,彻见诸法实非有性、亦非无性。云何说非无性?以知见一切诸法如种种幻化及梦中所现之色等境,以因缘妄现,其相不无,故非无性,非同外道妄计之断灭为不生。

云何而言法无自性(非有性)?谓如幻之色等一切诸法,本无自性相可摄受,是故非有性。然其妄相皆因众生自心妄想而有现与不现故,以及众生妄想心摄取不摄取故。若自心妄见、妄取则妄有,不见、不取则实无。以是故,我说一切性(一切法)实皆无自性,亦非都空无性,但觉一切诸法乃至有无皆唯自心现量,则妄想当体不生,即得出世安隐快乐,世间生死之事永息。

【愚痴凡夫妄想作事,非诸贤圣,不实妄想,如揵闼婆城,及幻化人。大慧,如揵闼婆城及幻化人,种种众生,商贾出入,愚夫妄想,谓真出入,而实无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如是大慧,愚痴凡夫,起不生不灭惑,彼亦无有有为、无为,如幻人生,其实无有若生若灭、性无性,无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离于生灭,愚痴凡夫堕不如实,起生灭妄想,非诸圣贤。】

【注释】

愚痴凡夫妄想作事:作事,所作之事。谓愚痴凡夫以妄想分别,而见有种种所作之事。

不实妄想,如揵闼婆城,及幻化人:谓愚夫妄想所见之境界不实虚妄,如闼婆城,及幻术所化现之人,皆无实体。

而实无有出者入者:出与入,比喻生灭。谓城本无体,故实无商人及诸众生于其中出入。此喻诸法本无自性,何有生灭与不生灭,但由凡愚妄计而成生灭与不生灭,若离于妄计,则一切寂静。

但彼妄想故:但彼愚夫自心妄想分别故,而计著有出入相。

愚痴凡夫,起不生不灭惑:愚痴凡夫由计法有生灭,复依之而起实有不生不灭之迷惑。此谓计其自心所现之种种妄想相为不生灭,这便是以有为之生灭法为不生灭,故称为惑。前面是讲愚夫计生灭为实有,此处是言凡愚转计不生灭为实有。而法实无生灭与不生灭。

彼亦无有有为、无为:有为,指生灭。无为,指不生灭。彼,指诸法实相,亦即如实处,指真不生不灭之体而言。以真不生不灭,故无有有为或无为之相,亦无生灭与不生灭之相,离一切诸相,故言:不生亦不生,是真不生。

如幻人生,其实无有若生若灭:如愚夫见幻人生起之际,而幻人其实无有若生若灭,唯愚夫自心妄想:幻人实不曾生,不曾灭。

性无性,无所有故:谓幻人亦无若有性、若无性可得,以幻体本无所有,唯是愚夫自心妄想。比喻诸法从缘而起,本无生灭。但诸凡愚分别有无,故成为生、灭。此亦是言于无生灭中,以计著故,而妄成生灭。然此生灭,亦全是妄计而有,不生灭之体实无二相,而愚夫为妄计覆心,故不能亲睹此不生灭之体。

愚痴凡夫堕不如实,起生灭妄想:愚痴凡夫以不见真如,故堕不如实见,而对诸法起有生灭、有无之妄想计著。

【义贯】

愚痴凡夫由不实之妄想分别,而见有种种所作之事,此非诸贤圣所为。愚夫依不实妄想所见之境界,犹如揵闼婆城,及幻术所化之人。大慧,如彼所见揵闼婆城及幻术所化现之人,以及种种众生、商贾,于其城中出出入入,然彼愚夫于此等相,妄想分别,谓彼幻人真有出入,而城与幻人,本无实体,实无有商人等于其中或出者,或入者,但彼愚夫自心妄想分别故,而计实有出入。

如是大慧,生灭与不生灭法亦然,愚痴凡夫先计法实有生灭,复依之而起实有不生不灭之迷惑,然彼如实处,真不生不灭之体,亦无有有为生灭,或无为不生灭。正如愚夫见幻人生起之际,而幻人其实无有若生若灭,幻人不曾生,亦不曾灭。幻人亦无有性、或无性可得,以幻体本无所有故,故无有少法可得。一切法亦如是,本无自性,离于生灭,无法可生,无法可灭,而愚痴凡夫以堕不如实见故,而起诸法实有生灭、有无之妄想计著,如是皆非诸圣贤所为。

【不如实者不尔,如性自性、妄想亦不异;若异妄想者,计著一切性自性,不见寂静;不见寂静者,终不离妄想。是故大慧,无相见胜,非相见;相见者,受生因,故不胜。大慧,无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灭,我说涅槃。大慧,涅槃者,如真实义见,离先妄想心心数法,逮得如来自觉圣智,我说是涅槃。】

【注释】

不如实者不尔:尔,如是。谓堕不如实见者,则不能如是如实而知性自性寂灭之理。

如性自性,妄想亦不异:真如实性之自性及妄想,二者亦本不异。亦即:真妄本不异。

若异妄想者,计著一切性自性,不见寂静:若见真如异于妄想者,则必计著一切法之自性为有为无、为一异、断常等,而不能亲见一切法本来寂静之真体。

无相见胜,非相见:谓若欲见寂静者,则以无相见为胜,非著诸相见;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今若见诸相非相,而见寂静真体,故称为胜。

相见者,受生因:若取相见者,则是三界受生死之因;以相有牵心之业用,能引心起惑造业,而成三界受生之因。

无相者,妄想不生:若洞见寂静无相者,则一切妄想当下不生。

不起不灭:起,亦即生。承上句,既不生即不起,不起即不灭,而契乎不生不灭。

涅槃者,如真实义见:所言涅槃者,亦非别有,但于诸法之中,当体如其真实之义而了了知见寂静无生之体。

离先妄想心心数法:先,先前,指未见真体之前。心心数法,即心、心所法,亦即心王、心所有法。谓远离以前未见如实义时,无始劫来依妄想所起之心心所法。

【义贯】

堕不如实见者,则不尔(亦即:不能如是如实而知性自性寂灭之理)。真如实性之自性,与妄想二者本亦不异;若见真如异于妄想者,则必计著一切法性之自性为有为无、为一异、断常等,而不能见一切法本来寂静之真体;不见诸法本来寂静之真体者,终不能离于妄想分别。

是故大慧,若欲见寂静者,以无相见为胜,非著诸相见;若取诸相见者,是三界受生死之因,故不胜。大慧,若洞见寂静无相者,则一切妄想即当下不生,不生则不灭,而契乎不起不灭之无上境界,我说此名为究竟涅槃。大慧,所言涅槃者,亦非别有体,但于诸法之中,当体如其真实义而了了知见寂静无生之真体,远离于先前未见如实真体时,依于妄想分别所起之心心数法,如是修行,乃至逮得诸佛所证之如来自觉圣智,我说是为究竟涅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灭除彼生论,建立不生义,我说如是法,愚夫不能知。一切法不生,无性无所有,揵闼婆幻梦,有性者无因。不生无自性,何因空当说:以离于和合,觉知性不现,是故空不生,我说无自性。】

【注释】

灭除彼生论,建立不生义:为灭除外道妄计诸法为实有生之邪论,而建立真不生之义。外道虽亦自言有不生不灭,而其实乃属妄想分别,是生死因,所以称为生论,亦即:其所谓之生与不生,其实皆是生,以其虽言不生,然计不生为实有法,如是则其不生之法亦炽然生矣,因此其不生亦堕为生论,亦即堕于有论,非真不生。而佛所说之不生不灭,乃中道实义,不堕于有、亦不堕于无,双离有无;以双离有无故,有亦不生,无亦不生,是真不生,此是佛所建立之真不生义。此不生义既建立,则外道一切堕有无之邪论,皆灰飞烟灭,犹如干草遇火。

我说如是法,愚夫不能知:此真不生不灭之境界,乃八地以上菩萨证无生忍后所得之智方能照了,因此唯有证圣智者方得了知之,至其究竟,则唯佛能了,故愚痴凡夫绝无法了知。

一切法不生,无性无所有:一切诸法本不曾生,虽无自性,然亦非空无所有。亦即,虽不生,亦非断灭空,以所言不生者,乃当体不生,非都无妄相现起,名之为空。既有相现起,则非空无所有,然此诸相,本无自性,当体即空,故相即无相,生即非生。

揵闼婆幻梦,有性者无因:承上二句,如是不生而生

相关文章

照光法师:明心颂通解

释迦座下形象沙门照光愧撰序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之间,如今已是两仟零三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呀!回想起十年前时,我还是一个二十多岁未懂世事的青年,现在已经三十有二了。回首往事犹在昨日一样,历历在目。..

成观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三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三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沙门释成观撰注一切佛语心品之三【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别通相,我今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三..

成观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四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四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沙门释成观撰注一切佛语心品之四【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三藐三佛陀,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

成观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目次 序言 自序

佛海枢要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沙门释成观法师撰注佛语谛实决定不虚——金刚法宝赞目次《楞伽经义贯》第三版序言初版自序谢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一楞伽阿跋多罗宝..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十

卷十第三节想阴魔境一、想阴区宇相(定中初相)【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

成观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一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沙门释成观撰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释】楞伽:楞伽是山名,也是城名,以此城在楞伽山顶,故以山名为城名。楞伽为梵语,中文译为不可往、不可到、难入。因为此..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九

卷九B.色界天四禅天(A)初禅三天1.三天名义①梵众天【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注..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第二篇 悟后依体起修

第二篇悟后依体起修第一章前方便:四种清净明诲【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

明证法师:地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她?

明证法师,地球只有一个,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应该倾全力保护它?明证法师开示:是,但是如果你全力都放在这上面,佛法的修学就完了,全力放在戒定慧上,保护环境的事情自然你就做了,因为我们坚决不吃,这就做了我们这一份,另..

明证法师:请问师父在念佛时同时提醒自己不要有妄念,它本身算不算妄念?..

请问师父在念佛时同时提醒自己不要有妄念,它本身算不算妄念?明证法师开示:这个就是你弄错了,如果这样肯定是妄念,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你要知道念佛的念也是妄念,你要不明白这个道理那就坏了,所有的念只要能够起心动念..

热门推荐

什么风水的房子越住越有钱_住什么样的房子风水好

在我们的风水学术中,很多房子的风水是非常不错的,住在这类房子的人,会越住越有钱,而且身体也会越来越好。那么,从风水的角度来看,什么风水的房子越住越有钱呢?什么风水的房子越住越有钱1、背有靠山后靠足象征..

潇配什么字最佳

潇字用作人名有潇洒大气,无拘无束的寓意,是一个寓意非常好的名字。所以人们在取名时都喜欢用潇字,那么潇配什么字最佳呢?2023年最旺带潇的女孩名字又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潇配什么字最佳潇可、博潇、蓉..

两家大门对大门风水有什么说法

大门是家中的第一道大门,是住宅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不仅仅可以阻挡外界的一些有害物质,而且还能起到一个家的防御作用。那么两家大门对门风水有什么说法呢?风水中有一句话叫做“三不聚”其中说到:不聚财、不聚人。..

男羊女鼠婚配家破人亡是真的吗,属羊和属鼠婚配怎么样

男羊女鼠婚配家破人亡是真的吗,属羊和属鼠婚配怎么样男羊女鼠婚配非常低,婚姻会破碎,但是也没有到家破人亡的地步。1、男羊女鼠婚姻状况:属鼠人和属羊人不能在一起,因为两人难以互相理解,如果结婚,只能不欢而散..

花瓶如何改善风水运势_家中花瓶摆放风水禁忌

很多人都喜欢在家中摆放一些花瓶,一是能增加观赏性,二是可以作为风水物,调节家居风水,增加气运。那么下面就来看看花瓶如何改善风水运势。花瓶如何改善风水运势1、注意花瓶的颜色大小花瓶的种类很多,大小、色泽..

手相图解生命线短是什么意思生命线的说法

每个人手掌长短不一,暗示着不同的命运,而在手掌中,里面有一条叫做生命线的纹理,每个人的生命线长短都不一样,有的人认为,生命线短的人,那他这辈子就注定短命,反之,则会长寿。那么,在手相中,生命线短是什么..

眼尾下垂的男人不能嫁

眼尾下垂的男人,往往都是那种脾气比较暴躁的人,而且整个人是属于那种非常小心眼的,他们特别的小气,做人一点也不大方,还有着很强的大男子主义,所以说嫁给他们的话会非常的辛苦,这样的男人往往都没有太多的能力..

终于有人把“生辰八字歌”,整理出来了,收藏起来看看,长知识了

出高材生的家居风水禁忌

每个做父母的对自己的孩子都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从小他们就会很注重孩子的成绩,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希望孩子能考上好的大学,并且在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从风水角度看,孩子的学业与自己的努力有关系,但是..

​圣经中美好寓意的名字,吉利有内涵圣经中的好名字

导言:圣经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说有点陌生,可是它在西方的影响却很大,其中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些人喜欢从圣经中取名字,那么圣经中美好寓意的名字都有哪些呢?接下来小编将分享吉利有内涵圣经中的好名字作为参考..